【杂志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以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延髓肿瘤开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管理分析 谢思宁,王科,叶虹,张俊廷,安立新,Xie Si-ning,Wang Ke,Ye Hong,Zhang Jun-ting,An Li-xi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肌活检病理分析 牛军伟,蒲传强,汪茜,尹西,班瑞,陈婷,毛燕玲,刘洁晓
公众对癫痫患者态度测评量表中文版信度及效度分析 岳宗伟,岳志平,吴倩,舒怡,贺星惠,肖波,冯莉,YUE Zong-Wei,YUE Zhi-Ping,WU Qian,SHU Yi,HE Xing-Hui,XIAO Bo,FENG Li
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BDNF/TrkB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邓惠慧,郭久晴,杨晓苏,李芳,杨玲,彭暮云,DENG Hui-Hui,GUO Jiu-Qing,YANG Xiao-Su,LI Fang,YANG Lin,PENG Mu-Yun
青龙满族自治县居民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乔淑媛,李淑英,张建天,胡树凤,刘迎春,QIAO Shu-Yuan,LI Shu-Ying,ZHANG Jian-Tian,HU Shu-Feng,LIU Ying-Chun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重症肌无力早期一过性加重的机制研究 宋文明,SONG Wen-Ming
不同检测时间对脑涨落图仪结果的影响及其信度研究 陈卉,庾青,李勋,文静,CHEN Hui,YU Qing,LI Xun,WEN Jing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重度低钠血症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曹侃,李巧玉,袁志诚,陆新宇,Cao Kan,Li Qiaoyu,Yuan Zhicheng,Lu Xinyu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1例报道 张珂铭,李晋芳
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刘爱华,徐文娟,李佑祥,吴中学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实施及对生活能力的影响 张建荣,李燕,张金秀,王昆鹏,方建瑞,Zhang Jian-rong,Li yan,Zhang Jin-xiu,Wang Kun-peng,Fang Jian-rui
垂体细胞瘤的诊疗进展 刘方琨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瘤的诊疗进展 马泽,刘海波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范文: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对本院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疗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7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中,优94.6%,良5.4%,差0.0%,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好,创伤小,可以推广。
关键词: 核心期刊发表,手法复位,外固定架,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该病症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骨质较为疏松,一旦跌倒或其他原因造成下肢突然扭转或急剧过度外展、内收就可能引发骨折。现代医学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切开复位成为常规选择,但是治疗中老年患者多不能耐受手术创伤和麻醉风险,造成切口复位内固定受到限制[1]。本院自2013年1月―6月共收治了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疗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现状————作者:李娜;张立平;孙晓曼;潘亚文;
摘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仅次于脑梗死、脑出血的第三大神经系统危急重症,其并发症迟发性脑缺血(DCI)是导致aSAH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神经功能预后较差及病死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以往的研究认为脑血管痉挛(CVS)是导致DCI的唯一因素,现有研究证实,DCI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文总结了目前aSAH后导致D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相关研究,目的是通过这些机制寻求能早期预警DCI发生的指标和...
天麻钩藤饮加减对脑出血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高迁移率组蛋白B1/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的影响————作者:刘泓;解茂芝;谭军;伍大华;陈博威;陶翠宁;罗春玉;袁春云;
摘要:目的 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在小鼠脑出血(ICH)急性期对神经炎症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的关联。方法 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n=8):Sham组(假手术组)、ICH组(ICH模型组)、IT组(ICH模型给予天麻钩藤饮干预)、ITG组(ICH模型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HMGB1靶点抑制剂甘草酸干预)。天麻钩藤饮质量由质谱分析控制,同...
长程脑室外引流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颅高压————作者:陈思;唐忠;苏丞;张圣坤;张铭芙;李平;赵方;张海涛;初明;
摘要:目的 探讨长程脑室外引流术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颅高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5年3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AIDS合并CM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长程脑室外引流术)和对照组(传统脑室外引流术),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抗真菌、抗AIDS治疗,并进行相应的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
双特异性抗体免疫疗法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贺璐;胡德豫;李智健;张洪涛;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因免疫抑制微环境、血脑屏障(BBB)阻隔及高度异质性而面临严峻挑战,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传统疗法反应不佳。双特异性抗体(BsAbs)通过同时桥接T细胞与肿瘤抗原(如EGFRvIII、HER2、B7-H3),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克服GBM治疗困境的潜力。该综述系统分析了BsAbs(包括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在GBM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与作用机制。如靶向上述...
基于直立倾斜试验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合并帕金森病临床特征研究————作者:崔琪;张家康;俞新浪;刘晓宇;陆艳;
摘要:目的 探讨直立性低血压(OH)合并帕金森病(PD)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9年5月至2024年12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以头晕、走路不稳、黑朦感为主诉,且经HUTT确诊为OH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D组患者31例,非PD组患者27例。监测两组患者进行HUTT时的血压,观察其耐受时间及血压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耐受时间及血压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急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特征在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作者:李刚;陆志前;刘建光;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中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在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21年8月—2023年12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纳入研究。根据EVT后有无颅内出血分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计算弥散加权成像梗死体积及最大达峰时间(Tmax)。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到入院、EVT、静脉溶栓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PGK1在颅内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者:胡德豫;孙岩;贺峭伟;张洪涛;
摘要: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是糖酵解通路中催化首个ATP产生的关键酶,在颅内肿瘤(尤其是胶质瘤)中通过驱动代谢重编程发挥核心作用。其过表达显著增强糖酵解活性(Warburg效应),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满足肿瘤快速增殖的能量与合成前体需求。除经典代谢功能外,PGK1展现出非经典作用机制,作为蛋白激酶通过自磷酸化(如Tyr324位点)激活自身活性,并深度参与肿瘤恶性进展。研究表明,PGK1在胶质瘤细...
多发性硬化患者灰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姚舜禹;文果;彭永;陈全;曾秋明;张镇群;
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通常包括肢体无力、麻木、疼痛性痉挛、共济失调、视觉障碍和认知障碍。灰质损伤在MS中的作用曾长期被忽视。有证据表明,灰质病变可能对MS的病理、神经影像学表现、神经心理状态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产生影响。然而,关于MS中灰质病变的最新进展和潜在治疗方法的信息却有限。该文综述了目前对MS中灰质损伤的理解,包括病理、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放射诊断、治疗和康...
细菌性颅内感染早发性癫痫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罗聪丽;易坤昌;赖有连;郑文富;阳清伟;
摘要:目的 探讨细菌性颅内感染继发早发性癫痫(EE)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13例细菌性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E分为EE组(23例)和非EE组(190例)。结果 EE组入院体温≥38.5℃和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的比例高于非EE组(P<0.05)。EE组血清乳酸脱氢酶、脑脊液葡萄糖、...
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亚型1在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应用————作者:林诗雨;詹逸珺;王瑞奇;裴建;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亚型1(TRPA1)通道已成为包括偏头痛在内的各种疼痛疾病病理生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遗传学和药理学数据表明,TRPA1通道在疼痛以及硬脑膜传入神经的激活和敏化中发挥作用。TRPA1介导的氧化应激相关偏头痛触发因素可能会显著促进偏头痛的发生发展,是其发病机制之一。此外,TRPA1通道蛋白在三叉神经系统和与偏头痛病理生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付记桐;孙光明;王甜甜;代敏;季禾;张本骏;张金苹;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进行术后谵妄评估,将患者分为术后谵妄组(35例)和非术后谵妄组(8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
18F-FDG PET/CT和MRI对疑似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年内临床进展的评估意义————作者:张会朵;齐伟静;耿丽颖;康丽娟;
摘要:目的 分析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扫描(18F-FDG PET/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疑似阿尔茨海默病(AD)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1年内疾病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表征AD的临床aMCI患者(146例,60~90岁)作为研究对象。记录随访1...
磁感应热疗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垚;张焕芝;彭华康;
摘要:磁感应热疗(MIH)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法通过将磁性纳米颗粒靶向输送至肿瘤区域,并利用外部交变磁场激活这些颗粒产生热量,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热损伤。研究表明,MIH治疗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精确控制加热区域,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激活热休克蛋白和免疫反应,增强抗肿瘤效果。该文综述了MIH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发现MIH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
血清学标志物预测青年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曼;周艳容;张小波;童雪晴;
摘要:近年来,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其长期复发风险备受关注。现有研究表明,神经丝轻链(Nf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等血清学标志物可反映神经损伤、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及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等关键病理过程,也为复发风险预测提供了潜在生物学基础。此外,新兴的外泌体microRNA...
神经肿瘤与精神疾病的交叉研究趋势:胶质瘤、垂体瘤及脑膜瘤的文献计量学证据————作者:刘影;曹陈军;李思欣;李欣雨;谭丁玮;张博;孙婷玉;王香琴;刘添融;曹慧;
摘要: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精神疾病与神经肿瘤(涵盖胶质瘤、垂体瘤以及脑膜瘤)关联领域的科研动态与热点。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结合VOSviewer、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24年精神疾病与神经肿瘤相关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大学/机构、期刊、作者、被引文章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 该领域发文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年均发文量从...
脑机接口联合电刺激用于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肖硕勤;贾贵军;
摘要: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低发病率、高致残性的疾病。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技能的获得、保留和巩固过程中自我重组的能力,SCI后干预的重点主要在于运动功能恢复(包括行走能力和肢体功能)、功能性神经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脑机接口(BCI)和电刺激技术单独用于SCI后都有不错的研究进展。该文涉及这些先进技术的整合,其中可植入的BCI提供了具有增加空间分辨率的神经记录能力,并且已经将复杂的神经解码算法和能力...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吴济良;张刚利;
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公共卫生负担大,寻找创伤性颅脑损伤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家族是控制能量稳态的关键调节因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该文介绍SIRT1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并总结以SIRT1为靶点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药物研究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比较————作者:贺统军;贠张玲;李莉;张晶晶;毕方方;刘凯;陈坤成;詹泳怡;
摘要:目的 探讨县区级医院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4年9月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AIS-LV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组(39例,进行阿替普酶/尿激酶溶栓后桥接取栓),介入组(15例,因禁忌证直接进行血管内取栓)。主要结局为术后90 d改良Ran...
用于神经胶质瘤成像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作者:董兴丽;吴佳宁;赵伯言;张程;刘诗雅;靳津;张若天;赵世光;
摘要:神经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早期诊断和精确成像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分辨率、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满足精准医疗需求。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神经胶质瘤成像提供了新策略。纳米材料凭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
胶质瘤患者术后影响生存的因素及其评估模型————作者:刘桠菲;周霖;郑天元;
摘要:目的 分析胶质瘤患者术后影响生存的因素,并建立精准的预后模型,为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放疗、化疗等多方面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后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估。结果 年龄、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放疗、化疗等因...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医学教育探索
- 国家级传染病信息
- 北大核心中国医师杂志
- 北大核心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 省级药学服务与研究
- 北大核心护理与康复
- 国家级医疗装备
- 省级四川生理科学
- 省级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 国家级海峡药学
- 北大核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 省级医学研究与教育
- 北大核心中国疫苗和免疫
- 省级安徽医药
- 北大核心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国家级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 国家级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省级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 世界华人消化
- 省级医学美学美容
- 省级沈阳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 国家级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
- 北大核心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 北大核心北京医学
- 省级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 北大核心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 省级河南中医
- 省级全科护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