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技术》园林建筑期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主办的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于1996年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集技术性、学术性、实用性于一身,自创刊以来,始终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利用传统建筑遗产为宗旨,已成为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文物保护、古建修缮、大专院校教学、科研,以及广大古建园林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荣获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栏目:
专题报导、古建园林设计与施工、古建筑传统技术、建筑理论与历史、古建筑修缮与复原、古建园林艺术与理论研究
期刊收录:
知网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征稿要求:
1、《古建园林技术》文稿务求主题明确,观点新颖,论据可靠,数据准确,语言精练,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借鉴价值,以不超过6000字为宜(含图、表)。投稿请提供A4纸单面打印文字及插图各一份,并附光盘(文字采用Word文档,图片采用jpg格式,要求图文分离)。特殊情况可用稿纸誊写,但字体须端正、清晰。具体要求如下:
1.1、《古建园林技术》文字顺序为:中英文文题、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100~300字)、中英文关键词(3~5个)、文章主体(引言、正文、结论、备注以及致谢等)、参考文献。将职称职务、从事学科及研究方向等补充内容,以及必要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置于文尾,以便联系。
1.2、文稿引文须合乎标准,参考文献应限于正式出版物且在文章中直接引用者,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即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献的著者或成果叙述文字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此序号依次著录。
1.3、《古建园林技术》文内数字须合乎标准,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执行。以下情况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计数的数字(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等),如100,3.14,1/2,15%,1:2000;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如21世纪,1836年;物理量量值,如200m,158kg,15℃;计数单位前的数字,如9座单体,25片历史保护区;型号、编号、序号、标准代号、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数字等。
1.4、文内计量单位须合乎标准,按《量和单位》(GB3100-3102-1993)执行。如长度单位,米(m)、公里(km)、平方公里(km2);重量单位,千克或公斤(kg)、吨(t);体积单位,升(L或l);时间单位,秒(s)、小时(h)、分(min)等。
1.5、使用注释解释文章内容时,标注符号应注在需要注释的词或语句右上角,以添加半个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3)等,并于文后依次列出。能在文章内用括号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
阅读推荐:生态学杂志
《生态学杂志》农业核心期刊征稿,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古建园林技术》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古建园林技术》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古建园林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色彩研究————作者:刁建新;栗瀚瀚;
摘要: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深厚的藏式建筑文化,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体系不仅体现了西藏民族的文化价值,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体,展现其独特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以拉萨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以藏式建筑为物质载体,梳理藏式建筑色彩文化,归纳其色彩构成规律;总结现状问题,探寻适合藏式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与策略;以促进保护与发展相协调,为今后拉萨地域性城市色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参考
北京景泰陵碑亭梁枋彩画调查————作者:武倩;肖东;
摘要:北京景泰陵的规制因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特殊身份经历出现了由王墓到帝陵的规制转变,其陵墓建筑、特别是彩画也因此呈现与包含了独特的历史信息。本文以景泰陵碑亭现存彩画为研究对象,采用贴近摄影和3d激光扫描的测绘调查技术,阐述了景泰陵碑亭建制以及建筑彩画的构图比例、纹样类型、设色规律等,以期为明代帝陵彩画研究和明清官式建筑彩画发展脉络补充实物例证
景观基因视角下垸田聚落乡土景观特征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洲地区倒水河流域垸田聚落为例————作者:王兆爽;张奕;董媛媛;
摘要:垸田聚落是长江中游平原河湖环境地区,为避免洪患危机围湖造田和建造堤垸催生出的极具乡土特色的聚落景观,也是人—水利建设—聚落三者关系的一个反映。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乡村建设却逐渐趋同化,造成了“千村一面”的景象,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乡土景观消失殆尽。基于此,本文引入“景观基因”理论,以新洲地区倒水河流域垸田聚落为研究对象,在识别乡土景观基因的基础上,提取重要的景观因子...
传统营建智慧在文化建筑创作中的传承——平凉市博物馆项目设计————作者:范小烨;徐嵘;
摘要:平凉作为西北边关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崆峒山的所在地,在人文、历史、地理上有着重要影响力。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平凉市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开讨论,研究博览建筑如何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如何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营建智慧,传承“和谐建筑理念”理论,并促进当地文化发展,推动丝绸之路文旅带的建设
经济职能的空间演绎:山西长治荫城古镇空间格局研究————作者:郭华瞻;刘嵩楠;
摘要:在文献和实地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山西长治荫城古镇在跨区域交通网络和自身中心地职能的影响下形成的聚落边界和街巷布局特点;并在分析其多层次的市场空间及商业中心发展的基础上,厘清了荫城古镇在整体格局形态、商业空间布局等方面受到其经济职能影响的具体方面,从而揭示了作为铁器集散专业市镇的空间格局特点。本研究可为商业聚落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提供启示
日常·仪式与集体意识——漳州进发宫疍民文化景观————作者:胡璟;郭梦娴;王绍森;
摘要:漳州九龙江流域的疍民在长期的社会分工、生活劳作及地域传统的变迁中,形成了有别于陆上社会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征在某些地方仍保持其原生态,被视为水上社会的“活化石”,体现了九龙江流域的文化多样性。本研究选取漳州仅存的疍民船庙——进发宫为调查点,应用建筑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田野调查和图解分析等方法,旨在考察疍民在上岸后如何通过有效利用进发宫船庙空间及其周边场域维系族群关系,以及通过送...
窟檐建筑存废古今之辩————作者:孟祥武;张琪;苏靖;
摘要:窟檐建筑,作为石窟寺内保护石窟造像与壁画等重要文物的主要方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长期存在,与石窟寺相伴而生。但是大多数的窟檐无法承受岁月的侵蚀而毁坏殆尽,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没有窟檐存在的石窟寺的风貌。因此,在以保护文物“原真性”为基本准则的背景下,重提窟檐复建引发了长久的争论,其主要问题是关注于窟檐的形式容易喧宾夺主,以致造成石窟本体样貌的改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窟檐的形式功能、发展历程,明晰窟檐出现的...
儒家礼制思想影响下的四川文庙空间格局研究————作者:陈一;钟琪;
摘要:文庙作为中国古代官方祭祀孔子和兴礼教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播儒家礼制思想的职能。四川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庙建筑的空间格局在遵循“官方图式”的同时,又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地方特色。本文首先对四川文庙的发展历程和分布现状进行概述,随后从儒家礼制思想的角度解读其空间格局,包括平面布局、建筑配置、院落空间和纵向布局等方面。分析发现,四川文庙空间格局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其文化内涵所包含的伦理思想、价值取向...
基于民系内部差异化的广府传统村落及民居形态比较研究————作者:李丰延;陆琦;
摘要:民系是民族内部分支出来的亚族群,是民族内部各方面发展不均衡出现的差异化结果。共同的方言、地域和生活方式,虽然形成了相似的民系文化性格特征,但由于自然条件、文化辐射强度、经济模式和防御策略等影响因素,民系内部不同区域的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形态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梳理广义上的广府民系地域范畴,比较民系内部核心区、亚区和交融区三个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街巷格局和民居建筑形态;分析共性与差异性,探讨其产生的根...
节点装饰现象——中国古典建筑装饰演化的逻辑性解读————作者:李子昂;伍昕翔;姜省;
摘要:精美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在后世的演化过程中逐渐繁复,但其演化规律却存在一定之规,研究以东西方共通的节点装饰现象为出发点对其演化逻辑性进行解读。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代表性立面元素,包括斗栱、柱础、台基、屋脊的演变梳理可见,其都经历了从原初的功能性构件向后期的装饰性构件演化的过程,而这些构件所处的位置又均位于三段式立面划分下的交接节点处,体现了节点装饰现象,符合装饰演化的逻辑性...
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成功举办————作者:《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Editorial Department;
摘要:<正>2025年3月21日,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在蓟州建筑学社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州建筑学社协办,旨在回顾先贤学术贡献,同叙营造学术的现状与未来。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天津市蓟州区政协主席秦川、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春...
延安红色文化遗产景观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作者:谷秋琳;蔺宝钢;魏萍;
摘要:延安的红色文化遗产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历史地位显著,但面对保护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的研究甚少。文章运用GIS的空间量化分析方法,探究延安全部红色遗产景观空间点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县、不同类型下的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其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延安红色遗产景观整体呈典型聚集分布和“一核一副,三线多组”的格局特征;各区县的聚集程度、类型及数量分布差异显著;各时期形成的红色遗产景...
北京万寿寺山门壁画分析及保护————作者:朱志保;姜凯云;宗树;
摘要:万寿寺山门壁画是清代皇家福寿文化的重要遗存。为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运用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对山门壁画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同时通过现场材料筛选试验,确定了传统材料中1%的明胶溶液作为加固材料。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后期保护修复提供依据,而且丰富了对清代皇家建筑壁画的认识
南宋蕲春罗州城城墙复原研究————作者:李传成;邬菁菁;刘炜;
摘要:蕲春罗州城是南宋保卫战的重要城市之一,由于历史变迁、遗迹不全与文献零散等,其城墙面貌仍停留在考古发现层面,尚待研究复原。基于考古、文献和GIS集成技术复原南宋罗州城城墙,深度分析其空间形态与技术特征,研究表明:该城墙是宋代扩建与砖石加建的营建典例,具备多层次的营建风格与材料;整体形态山戴水绕、平面形式自由,反映出宋时城市建设走向自由的特征;城墙防御等级较低,为其后迁建的蕲州城提供了经验教训
明清湘南地区防御性聚落特征研究————作者:吕小勇;刘凯航;胡浩青;
摘要:以明清时期建成的湘南地区防御性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中田村等实际案例,深入探究防御性聚落的历史演变和形态特征。通过对现状资料与信息、史料文献的深入研究,探索明清时期湘南地区聚落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依据聚落的形成动因对湘南地区防御性聚落进行分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防御体系构成进行梳理和剖析。并立足于防御体系,深入探索聚落营造的驱动力和形成原因
清道光年间湘中地区大屋式民居荫家堂特异性研究————作者:向运;
摘要:湘中地区存有一批大屋式民居,荫家堂是其中仅有的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荫家堂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当地米商申承述主修,其规模宏大,展现了独特的建筑姿态。以荫家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湘中地区同类型的大屋式民居进行对比,挖掘出荫家堂特异性所展现的外在差异及内在动因,为湘中地区大屋式民居的传承和运用提供参考
京津冀地区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作者:肖萌;张任菲;刘志成;
摘要: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皇家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多集中在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处,对清代行宫的系统性研究相对不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部分行宫逐渐消失,对其关注显得至关重要。选取该地区清代巡幸驻跸行宫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巡幸目的主导下,行宫在空间分布格局与客观环境具有耦合关系,整体分布倾向于低海拔平坦地形,向阳且临近水源和主要大道;不同路线分布考量各种侧重,...
基于行帮控制的清代景德镇“产业—社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作者:原琳;贺鼎;
摘要:景德镇是世界知名的瓷业城市,清代时城市产业和社会文化都蓬勃兴盛,御窑遗址申遗背景下对其产业和社会古建遗产点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展开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各种史料、古地图得出的清代景德镇产业和社会空间遗产点位置信息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GeoDA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近邻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清代景德镇产业和社会空间古建遗产点分布位置相对应的特征,采用核密度叠合OD线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
工业遗产型主题街区游客感知及行为模式影响研究——以西安大华1935主题街区为例————作者:田起军;
摘要:以大华1935工业遗产型主题街区为研究实证案例,借助游客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意动三维结构特征建构研究思路,以多源异构的时空大数据为研究基础,剖析了大华1935工业遗产型主题街区在游客认知维度、情感偏好维度、行为特征维度三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游客对大华1935的整体认知与其建筑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感诉求与其工业遗产属性相联结,游客行为决策则与街区功能、交通、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等有着直接的关...
清文渊阁大木包镶做法调查————作者:曹鹏;刘欣佳;
摘要:北京故宫文渊阁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在柱、梁、枋等大木构件中大量使用了包镶做法,为研究清代官式建筑拼镶木构技术提供了重要实例。本文结合实地测绘数据、同期案例对比及文献考证,旨在系统解析文渊阁包镶技术的构造特征与设计逻辑,填补清代大木拼镶体系研究的空白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 国家级《中国农村科技》
- 省级安徽畜牧兽医
- 北大核心《烟草科技》
- 省级《动物医学进展》
- 省级《广西蔗糖》
- 省级四川农业科技
- 国家级《饮料工业》
- 省级《河南林业科技》
- 国家级《农业机械》
- 北大核心《农药科学与管理》
- 省级《天津农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
- 省级《绿色科技》
- 北大核心《世界林业研究》
- 国家级《中国花卉园艺》
- 北大核心《果树学报》
- 省级《国土资源导刊》
- 省级吉林农业
- 北大核心《大豆科学》
- 省级《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 北大核心《古生物学报》
- 国家级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省级绿色大世界
- 国家级《青海环境》
- 省级《甘肃农业科技》
- 省级杭州农业与科技
- 北大核心《中国水稻科学》
- 国家级《磷肥与复肥》
- 省级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 北大核心《微生物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