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时间: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学报
国内统一刊号:21-1405/D
国际标准刊号:1008-4053
主办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主管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期刊简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由辽宁行政学院主办。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行政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本刊围绕公务员培训和各类管理干部教育的教学内容、研究领域,发表科研成果,交流学术,传播知识,通报信息,为提高国家公务员和各类管理干部队伍素质服务。

  【办刊宗旨】

  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主要栏目】

  公共管理、民主与法制、公务员制度、教育研究、廉正建设、宏观经济、理化探讨、财政金融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论民主技术的异化及其根源分析 王海稳

  中国语境下移植型法治的进路评析 曹晟旻

  政府信息公开与例外规则关系之重新认识 董妍,杨凡

  我国刑事司法考评制度的困境与完善 刘文化

  浅论中国现代化进程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利军,曹霞

  论合肥市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胡厚翠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谭清华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困境与路径探索--基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试点经验的分析 刘宗武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的“烟台样本” 王占益

  老工业基地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障碍及路径分析--以抚顺市为例 李秀艳

  提升质量推动辽宁经济发展 唐舵,李英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沈阳绿色经济 王艳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举措及其启示--以沈阳市和平区城市协同服务指挥中心为例 孙大伟

  网络信息技术对社区治理变革发展的影响 袁野

  从甲骨文看原始文身艺术的功能与文化意义 方明

  云计算对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影响 杨彬

  用信息技术构建英语口语教学语境 桂峰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释析 付文佳

  特许经营论文:始兴县烤烟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运行效果

  摘要:对始兴县烤烟3种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组织形式运行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代加工和市场运作专业化烘烤模式在减少用工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优势明显,将是今后烟叶烘烤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推广专业化烘烤模式则需因地制宜,应充分尊重当地烟农的意愿。

  关键词:特许经营论文,烤烟,专业化烘烤模式,运行效果,比较分析,始兴县

  烘烤形式处于以单个家庭为主的分散状态,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直接导致烟叶质量差异性和波动性大,难以保证为工业企业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一致的优质原料。烟叶烘烤专业化服务能够有效减少烟农劳动强度和用工投入,落实烟叶烘烤技术,从而提高烤后烟叶的整体质量水平[2-6]。近两年,韶关烟区始兴县根据烤烟种植规模尝试推广代加工和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烘烤服务形式,本研究对始兴县现行的烟叶烘烤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合该地烟区实际的服务模式,并在整个韶关烟区推广。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作者:周锦涛;高炎莉;

摘要: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领导权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在党的各个发展时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百年文化领导权的指导思想,明确实现文化强国是党领导百年文化事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两个结合”是建构百年文化领导权的基本方略,一贯遵循群众路线是百年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动力,加强党的领导力则为百年文化领导...

党组织政治功能实现机制的逻辑理路与效能保障——基于“结构——过程——行动”的分析框架————作者:杨宁;

摘要:相较于一般实践举措,实现机制呈现了党组织政治功能从应然到实然的逻辑链条。为了回应既有研究理论视角的不足,构建出“结构—过程—行动”分析框架,将“过程”带入结构功能分析中,连接结构与行动的“间隙”。其中,结构维度主要包括组织架构调适、党内权力统合、组织制度规范等机制,过程维度主要包括党内治理机制、党对国家和社会政治领导运行机制,行动维度主要包括政治能力提升的组织培养机制、政治动力与政治担当的激励机制...

“网红”干部的生成逻辑、风险挑战及化解策略————作者:初金哲;周丹;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已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商品交易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为政务服务提供了创新媒介平台。在此背景下,“网红”干部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创新工作方法、个性化表达和互联网传播优势,在政策宣讲、知识科普、文旅代言及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随着该群体的不断壮大,其面临的潜在风险与挑战逐渐显现。为此,迫切需要从五个维度施策,即建立...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作者:桂峰兰;张斯超;

摘要:在我国经济实力跃升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入剖析其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机理、价值意蕴,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对理解当下文化产业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在作用机理上,新质生产力凭借科技创新,从适配根基、创作、传播、消费、生态等方面变革文化产业,重塑生产关系。其价值意蕴丰富,既推动了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创意人才成长、资本渠道拓展、市场需求激发,又能提...

新质生产力赋能辽宁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向度、价值意涵与突破路径————作者:吴维军;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向度、价值意涵与突破路径,对于辽宁省深入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加快补齐经济短板、打赢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层面,海洋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要素质变、产业跃升、生态融合、开放协同的作用机制,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创造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战略价值。在实践层面,为加速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

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困境与路径分析————作者:戴鸿丽;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先进性甄别难、金融服务定价难、风险控制面临瓶颈、人才供给匮乏等。从区域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各主体的角色与作用,提出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优化路径。政府、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及新质生产力企业要协同发力,通过加强产融信息平台建设、构建风险社会化分担...

“一网统管”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作者:王智群;

摘要:“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抓手。通过经验借鉴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无锡、成都等大城市“一网统管”赋能城市治理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对照剖析其在“一网统管”赋能城市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围绕顶层设计、要素保障、机制创新构建地市级城市数字化治理模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逻辑、基本原则与实践进路————作者:靳晓林;刘淑兰;

摘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新时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赓续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应坚持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相协调、尊重差异性和把握共性相统一、外向输出和内化吸收相结合、民族立场和世界情怀相融通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应注重文明传承,丰富交流内容;运用...

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的现实之困与纾解之路————作者:周济南;

摘要: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对人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准确把握和正面回应,推动了粮食安全观的战略性转变。粮食安全作为大食物观的基础,涵盖生产安全、营养安全、能力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发展目标,但现阶段面临粮食增产乏力、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农业大而不强、超负荷生产下的资源透支等问题,需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展营养导向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消费模式,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并推动全产...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系统特征与精神力量————作者:秦攀博;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和中心任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重意蕴,时代价值展现为人间正道,探索历程概括为雄关漫道,内容目标擘画为康庄大道,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和内容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需要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运用系统观念从多个方面系统把握,其系统特征体现为人民性、全体性、创新性、和平性、规模性、协调性、开放性、自主性、系统性...

基层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乡镇(街道)社工站研究: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作者:陈雅丽;

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会工作在促进基层治理创新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社工站赋能基层治理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工站在助力基层治理创新中已显示出独特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主要表现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资源整合难度大、评估指标欠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为此,亟须明确职能定位、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优化整合资源...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作者:赵展;

摘要:农文旅融合通过产业耦合与功能互补,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供了新范式。农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引擎。当前我国农村面临传统农业效益低、文化资源闲置等困境,相关政策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指明方向。通过深度剖析农文旅融合的多维效应,揭示其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层面的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农业与文旅产业衔接松散、产业融合缺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略显薄弱、难以满足农文旅产业融合...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作者:陈茜斐;

摘要:<正>~

从“百呼不应”到“一呼百应”:居民认同式参与的逻辑探究——基于武汉市H社区的案例分析————作者:窦正斌;李明华;

摘要:社区参与不足是制约社区发展和治理创新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构建居民认同机制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基于认同建构—参与行为的分析框架,构建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三维机制,通过个人认知与社会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个体社会行为,并分析居民持久性参与的社区治理逻辑。研究发现,通过情感唤起、利益驱动与价值建构的逻辑过程可以实现...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作者:杨攻研;杨柳;杨行行;

摘要:现有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7—202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员工整体就业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双重路径影响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扩大产出规模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替代效应降低低技能岗位的结构性需求。此外,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

完整社区便民商业服务高质量提升路径探析————作者:张慧;牟岱;

摘要:在完整社区建设框架下,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作为基础载体,其效能发挥不仅取决于物理空间布局,更依赖于设施内嵌的商业服务供给质量。基于首批完整社区试点观察,当前完整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标准化配置的完善,使商业服务供给效能得到显著提升。然而便民商业设施运营中在服务质量、商品质量、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管理水平、电商冲击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构建“设施—服务—需求”动态适配机制,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

平台赋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以浙江省临海市共富工坊应用平台为例————作者:唐云;李绍泰;

摘要:作为数字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新趋势,数字平台通过对乡村碎片化的治理资源展开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的数据整合与处理,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治理业务协作互动,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以临海市共富工坊应用平台为例,基于“技术应用—数据赋能—数字治理”分析框架,对平台赋能数字乡村治理的运行机理与治理逻辑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数字平台正在重塑数字乡村治理的内容、过程与主体三大关键要素,而其...

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基于“技术—主体—制度”框架的分析————作者:马冰岩;汪来杰;

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基于嵌套制度体系,通过构建“技术—主体—制度”框架,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价值:技术应用带来联动效应、主体协作塑造共同利益、制度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但数字乡村治理也面临技术执行异化、主体行动受阻、制度运行失效等现实困境。鉴于此,从深化技术赋能、调节主体行动、优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纾解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作者:杨戏戏;袁怡芳;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续动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厚植绿色底色、夯实人民立场,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行稳致远。然而,当前我国发展存在创新驱动不足、劳动力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适配、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等现实挑战。对此,要从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发...

新质生产力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作者:丁文喻;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科技革命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期。整体来看,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不利于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契机,能够通过提升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组织形态、引领产业体系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和创造激发新需求等作用机制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应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升科...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