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复合影响因子:0.811
综合影响因子:0.567
邮发:22-25
官网:https://kxbz.cbpt.cnki.net
主编:郭贵春
平均出版时滞:289.9655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人机交互:脑机接口对主体性的消解与重构————作者:高慧琳;王垚;

摘要:脑机接口作为科技发展和实现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脑电活动信号的监测、读取和解析,使人脑与机器之间可以更高效地交互,实现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直接交互与无缝融合,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音。但是,在人类智慧和生物功能被机器进一步延伸甚至替代的过程中是否会导致主体性的缺失?当人类认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从自然化到技术化转向,是否会加剧机器对人类意识和行为的过度控制?文章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从认知、行为...

清代理学发展与中医知识建构————作者:刘鹏;

摘要:与宋明理学和中医学的关联性研究相比,既往学界对于清代理学及其对于中医知识构建的影响研究较为不足。文章重点分析了理学“道统”与清代中医“医统”的确立,以及清代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陆王之争、汉宋关系、中西争论与汇通对于清代中医的影响。文章认为,清代中医知识的建构需要实现两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汉唐宋明中医传统知识与清代新的中医知识的整合,二是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医学知识的折衷汇通。在以上两个过程中,理学给予了清代...

主权人工智能的概念分析和批判————作者:毛郝浩;

摘要:“主权”是政治哲学的术语,旨在强调政治实体在其领土内不受外力干涉、自主行使权力的能力。而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主权人工智能关注在人工智能领域所涉及的科技自主控制问题,但该术语尚未有明确定义。文章通过对比政治哲学中的主权概念,结合数字主权、技术主权等相关概念的分析,分别从国际竞争角度和个体数据角度对主权人工智能的含义进行说明。同时,在使用主权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时,也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

医学AI的情感、动机与意向性言语行为辨析————作者:赵亮英;

摘要:对应于强、弱人工智能的概念区别及理性与情感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不同作用,在由医学伦理规则和行为守则等组成的“机器意向”的引导和限定下,弱医学AI可以通过算法、传感设备和数据分析等,模拟表征出类似人类的机器情感、机器动机和意向性言语行为,进而在AI、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一种可通约的思维状态,包括共情、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等;医学AI言语行为模式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可以促进医学AI更加积极、公平和安全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基础的知识确证路径探析————作者:江林謄;

摘要:大数据的采集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发展正在不断优化和提升科学知识的发现与验证,从总体上开辟出一种妥善解决科学知识确证问题的新路径。大数据归纳方法有望不断提高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助力人类从大数据中发现更具普遍性和可靠性的科学知识;数据关联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发现和验证因果关系的新方式,促使人们通过更加可靠的因果分析过程来确证科学知识;递归分析方法强调将复杂问题不断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进行处理,助力人们在解决实际...

人工智能的道德性何以可能——基于《人是机器》的讨论————作者:曾点;

摘要:“人工智能有道德性吗?”是链接人工智能哲学“技术路径”和“伦理路径”的关键问题之一。将经典著作《人是机器》放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审视,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益探索。不过,基于《人是机器》对“人工智能是否有道德性”进行作答,首先需要明确对人工智能进行哲学探讨有两条不同的路线;然后,摆脱传统解读,在人工智能哲学的视域下对《人是机器》作出新的诠释。从“人是机器”这一论断出发,人工智能不仅是机器,而且是和人一样...

先验哲学能够被自然化吗?——以塞拉斯、奥谢为例对自然化认识论的探究————作者:苏瑞;

摘要:塞拉斯的心灵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自然化。奥谢认为其理论旨趣彰显了自然主义的规范性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是先验哲学对经验科学的规训,使其锋芒不至于威胁理由空间的规范性。然而我们认为,奥谢及其批评者都因错会了塞拉斯辩证思想的理论模型,没有领会塞拉斯式自然主义的核心思想,即科学图像作为更完备的概念框架非但不会扼杀心灵的规范性,而恰恰是在实践理性的驱动下,为心灵的自由扫清道路

求真主义与真理的价值————作者:方红庆;

摘要:求真主义是当代最为主流的认知价值论,主张真是唯一根本的认知善。近些年来,求真主义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琐碎真问题、淹没问题和探究目标问题。普理查德试图从德性探究角度阐明真的认知价值,解释重要真与琐碎真、知识与单纯真信念之间的价值差异。与之不同,席尔万试图通过剥离求真主义与工具论或目的论使解决淹没问题。通过考察和批判上述两种方案,文章试图在德性转向视角下阐明一种以行动者为中心的认知价值...

论语义规范的独特性————作者:王振;

摘要:以安娜迪·哈蒂安加迪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坚持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具有本质上的规范性”,他们试图利用“定言规范”和“假言规范”之间的区分来论证,语言意义充其量只有一种假言规范性,由于假言规范性并非本质上的规范性,因此语言意义也就不具备本质上的规范性。文章将表明,“定言规范”和“假言规范”之间的区分预设了一条判定“本质规范性的标准”,即休谟式的道德规范标准:规范判断能提供主体行动的内在动机。以之为基础,文...

威廉姆森的必然论:关于可能世界的一个形而上学论证————作者:朱艳婷;

摘要: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一种逻辑工具,为模态逻辑提供了有效的语义支持,但其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蒂莫西·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必然论理论,该理论聚焦于存在,认为存在具有必然性,即必然地,一切事物都必然有所是。威廉姆森认为它为可能世界的存在提供了形而上学的支持,可以解决可能世界语义学一直存在的疑难。但是,经过分析会发现,这个形而上学论证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它对可能世界的论证并未完全成功

真实性要求是必要的吗?——论波库里奇关于解释悖论的“模型解释”说明————作者:沈伊雯;

摘要:科学模型的解释悖论在于,好的解释通常被认为是真实的解释,而理想化是一种错误表征,但即便如此,包含理想化的模型可以是解释性的。针对该悖论,真理主义者捍卫解释的真实性要求,把去理想化视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这无法说明理想化的不可消除性。基于此,波库里奇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即,无真实性要求的“模型解释”说明,旨在承认理想化可以真正发挥解释作用。该说明不仅指出模型解释的必要条件,还为解释深度留下空间。然而...

随附物理主义的“阻碍者”难题与阻碍策略的三难————作者:李铖;

摘要:“阻碍者”难题是反物理主义者对随附物理主义提出的挑战。根据“阻碍者”难题,人们可以设想一种反物理属性,阻碍心理属性的例示。由于“阻碍者”难题背后有着“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的预设,当前物理主义的捍卫者都基于可设想性理论,直接否证“阻碍者”的存在。然而,这些直接否证“阻碍者”的方案因为关于可设想性理论的预设存在争议,故而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当前直接否证“阻碍者”的方案之外,还存在一种间接否证“阻碍者...

新兴人工共情技术的科学实践、伦理挑战及其应对————作者:汪姿君;陈多闻;

摘要:人工共情是具有一定道德意义属性,在交互过程中认知到与交互对象同质情绪,并通过合情行为提升交互体验的程序,从外延上划分强人工共情和弱人工共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工共情在何种程度上与人类共情相似。尽管这项新兴技术尚处起步阶段,然而认知神经学、生物进化学和心理学研究已然表明,人工共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它却不可避免地面临威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伦理挑战。为了应对此类挑战,应当倡导新议题的伦理审查,推动伦理...

如何对人工智能道德运气进行道德评价?————作者:李伟;李侠;

摘要:运气作为道德评价的要素之一,也应该被纳入人工智能的讨论中去。人工智能作为道德代理人对其行为应该负有道德责任,这不仅体现在人工智能应该对其能够控制的事负有道德责任,还应该对其不可控制的事,即在运气的影响下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人工智能同样具有四种道德运气,分别为结果运气、间接运气、构成运气与因果运气。对于人工智能道德运气的评价,不能仅从动机论和结果论出发,而是需要寻找第三条进路将动机论和结果论相结合,...

超越数的概念史研究————作者:杨保强;

摘要:人类对于圆周率等超越数之本质的追求由来已久,超越数论已然跻身数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在今天,看不到超越数的直观理解,超越数的超越性证明极为困难,尤其对于超越数的定义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从术语的引入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超越数定义的建立与超越数论的沿革等方面,系统梳理超越数的概念史。以此揭示超越数概念在认识论上的更迭,以及数学家们对于超越数概念的心灵感知过程。进而披露数字神秘性的隐性哲学,诠释不可...

从概念到系统:“交流”的技术化嬗变————作者:贾林海;

摘要:交流作为人类意识的本质及其表征的认知,在与社会的互构中呈现出从间性文化向技术形态的嬗变。文章以人类社会史为主线,从文化构建与技术递归的双重视角,剖析其嬗变的辩证逻辑。交流的“三重架构”突显出思想交流在文化构建中作用和区别,从而推动了交流从文化实践向技术化转变,而语言作为技术化交流的形式要素,将意义以客观符号赋予技术物,使表征降为技术系统的自主代谢,经由电报技术等,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递归网络,促...

记忆巩固的计算现象学建构————作者:赵艺涵;李继堂;

摘要:最近神经科学内部提出了记忆巩固生成模型,旨在发展记忆巩固的标准模型,从而全面描述记忆巩固过程。但是,这样一个从第三人称视角所描述的生成模型,如何确定自己准确且全面地切中了第一人称视角中那种真实的认知体验过程?我们认为,引入计算现象学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计算现象学在方法论层面利用生成模型化,在模型上实现了对现象学生活经验的形式化,并进一步作为生成通道使得神经科学描述与现象学描述之间相互约束。记忆巩固...

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文化逻辑与实践理路————作者:白钧溢;

摘要: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价值挑战是其全球协作面临的首要障碍。文化与人工智能价值的形成密不可分,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价值挑战的应对需把握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向方面,文化塑造国家或地区的伦理治理取向,且治理取向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截然不同。横向方面,同一文化集群的国家或地区更易开展协作,且存在多个显性或潜在的文化集群。文化逻辑的纵横方面共同塑造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差序格局...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哲学阐释————作者:朱春艳;李东洺;陈凡;

摘要:科学技术伴随人类生成与发展的历史全过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推动了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围绕“我国科技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代之问,就科技创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和“怎样建成科技强国”的根本问题,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境界。对这些...

基于可计算性理论的算法形式化研究————作者:郭贵春;张博宇;

摘要:近年来,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扩展了算法的内涵。传统算法强调确定性规则和数学可计算性,而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则采用概率方法、自适应优化以及数据驱动的方式来执行计算任务。看起来,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超越了可计算性理论的范畴,跳脱了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框架?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讨了算法与可计算性理论的关系,挖掘了算法作为可计算理论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及其在计算机科...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请问这个刊物进入终审后,一般多久能收到录用通知,另外进入终审后,还可能会被退稿吗?

    2024-09-30 23:37
  • zhaohhhh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有自己的系统投稿,一周内进外审,之后周期很长,三个月后收到退稿通知,无修改意见。应该没有学历歧视,投稿时不写学历。

    2023-10-10 10:31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想问一下,这个期刊终审还会退稿吗?怎么这么慢呀

    2023-09-18 21:24
  • zhaohhhh

    第一次投稿即成功发表,很庆幸。 从投稿到录用,前前后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算快的了吧。录用之后到见刊,还要等两三个月。 系统显示很快就送外审了,但是外审时间非常长,系统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查看专家审回”阶段,属实让人很心急。着急发快刊的学友谨慎投稿吧。

    2023-08-07 11:09
  • Yangming_ak

    二月份投稿,十月份见刊,初审较快,外审后修改两次,跟导师合作投稿,总体审核程序规范就是太耗时了

    2023-05-28 12:17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