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最新期刊目录
陕西咸阳塔儿坡秦墓2021年发掘简报————作者:赵旭阳 ;谢高文 ;武海;
摘要:2021年8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共发掘战国晚期和东汉时期墓葬6座,其中战国晚期墓葬3座,均为秦墓,规模较大,形制为带二层台和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陶缶为主,另有少量铜器及金器等。M5出土的金泡饰,使用了焊珠工艺,该工艺最早出现于西亚地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是先秦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论渭河上游东周西戎文化类型与文化嬗变————作者:祁翔;
摘要:渭河上游地区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构成多样、内涵复杂。文章认为从墓葬主要特征和典型器物来看,其考古学文化可主要分为三个类型:马家塬类型、毛家坪B组类型和墩坪类型。而文化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文化类型多样;第二阶段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文化面貌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同态势。此变化应与戎人迁移、秦国军事势力发展以及秦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等密切相关。尽管戎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
试论北朝制瓦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作者:吕梦;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同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寺院、洛阳永宁寺、邺城大庄严寺3座遗址中出土瓦制品的分析,探讨北朝制瓦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变化。北魏平城后期,黑光瓦出现并成为高等级建筑用瓦的主体。其后,瓦制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工具差异减小,瓦上铭文也多次变化。该过程表明北朝官府对瓦制品生产的管控在逐渐增强,而不断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体现了北朝城市营建对建筑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反映出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研究——兼论咸阳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作者:林泽洋;
摘要:长期以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呈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为四个等级。同时讨论了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认为其应是一处前秦时期的皇室成员墓葬,其墓中出土的“辫发”乐俑是这一时期胡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现
宝鸡出土户八戈与石鼓山M3户器的来源————作者:周颖昳;
摘要:宝鸡石鼓山M3出土的“户氏三器”,一般认为是墓主的自作用器,然而有关铜器的铸铭习俗与造型、纹饰风格,却体现出鲜明的商文化特征和东方来源背景,有违墓葬本身主流的西土文化属性。结合宝鸡出土户八戈的铭文内涵与金文地理的考察,可知金文族徽“户”所标识的对象,实即晚商时期分布于汶、泗流域的户氏。因此,石鼓山M3的“户氏三器”并不足以代表墓主族属,而很可能是墓主参与周初东征获得的“分器”。仔细甄别西周早期墓葬...
陕西咸阳布里村十六国墓M63发掘简报————作者:赵占锐 ;李明 ;林泽洋 ;王若洋;
摘要:2022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其形制和随葬器物呈现出很多新因素。如地表的凸字形土台建筑、天井的开挖方式、设置多重砖封门,以及成组的女骑马仪仗俑、跽坐乐俑等。该墓的发现不仅为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大型墓葬的形制结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丧葬礼乐中的乐器、参与者、场景等内容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
贵州遵义南宋播州土司杨价墓出土玉带研究————作者:周必素;彭万;
摘要:杨价是南宋播州杨氏第十四世土司,其墓是已发现的播州杨氏土司诸墓中唯一未被盗扰的墓葬。墓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玉器。墓主杨价腰部发现玉带一条,由13块玉带銙、1块?尾、1块玉带扣、1块玉带箍和4个银扣眼等20个组件构成,是两宋时期罕见的方桃銙并用、单?尾单扣式革带。玉带銙、?尾上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其中的“牡丹童子”包含了佛教“化生童子”和世俗“婴戏牡丹”双重内涵。杨价墓出土玉带是南宋墓葬中出土的形制...
黄龙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的资源与技术特征研究————作者:胡毅捷;夏培朝;张蓓;孙战伟;陈建立;
摘要:本文通过合金成分、铅同位素比值以及泥芯结构与成分等多重视角对陕西黄龙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以探讨春秋早中期关中东部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青铜器生产所使用的资源与技术。结果表明,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多在当地制作而成,部分器物则在外生产并流通至关中地区;界子河墓地青铜器所使用铅料资源与关中及汉淮地区使用的基本一致,并曾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发生转变。界子河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以铅锡青铜为主,均为铸造成型...
唐代宗元陵陵园遗址勘探与发掘简报————作者:胡春勃 ;张博 ;田有前 ;张建林;
摘要:唐代宗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东北的檀山上。2013~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唐元陵陵园遗址进行了全面地考古调查和勘探;2017年4~12月,对陵园西门遗址和下宫一号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陵园内的石刻进行了发掘清理。此次勘探和发掘为推进唐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河南荥阳车庄两周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作者:赵海洲 ;赵紫晗 ;赵丹;
摘要: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丰富遗物。根据相关遗存可将车庄遗址分为四期,第一至三期为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晚段,第四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车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郑州西北郊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
互动与新生:黄家围子文化南下渗透及其影响————作者:高云逸;
摘要:公元前第六千纪,嫩江流域以附加堆纹陶器为特征的黄家围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章认为该文化西南向直抵西拉木伦河以北,助力了西梁文化的形成;南向挺进东辽河流域,促进了盘山遗存的出现;东南向深入西流松花江上游,推动了大青川遗存的产生。黄家围子文化的强势南下,促成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第一次大范围的南北文化交流,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格局
宁夏青铜峡九泉沟岩画调查简报————作者:潘晓 ;刘思文;
摘要:九泉沟岩画位于宁夏青铜峡市牛首山寺庙群以南5千米,岩画相对集中分布在两处山梁上。2021年5月11日,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调查组等对该岩画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集资料。此次调查共发现54块岩石上刻有岩画,岩画主要凿刻在黑褐色岩面上,以各种动物为主,另外还有涡旋纹、车辆、各种人形等题材,大多用敲凿法制作。依据岩画中的突出因素和岩画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本文对九泉沟岩画的年代进行探讨
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金带把杯考略————作者:付承章;
摘要:在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中出土的金带把杯是为数不多的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吐蕃金器。从形制和装饰特征上看,这件金带把杯大体同粟特、唐代及吐蕃三个文化系统相关联,显示出吐蕃工匠对唐和粟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该杯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吐蕃时期多元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的重要表现。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吐蕃人尤其展现出了对粟特文化的认同
回首虎纹瓦当研究————作者:张梓琦;
摘要:本文对目前主要发现于陕西、天津和山东地区的回首虎纹瓦当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对其时代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器物上的同类图案对这种图像母题的渊源进行探讨,认为其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探讨了秦、汉时期回首虎纹图案使用观念的异同,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北周宇文觉墓相关问题研究————作者:李明;赵占锐;
摘要:2022年,北周宇文觉墓在咸阳洪渎原被发现。出土墓志证实,宇文觉于周二年(558年)以略阳公的身份下葬。结合咸阳洪渎原已发现的北周帝陵和高等级墓葬,本文认为宇文觉是按照北周初年的郡公级别标准安葬的,且采用朝服葬,符合当时的制度。周武帝追号宇文觉墓为静陵,但并未重新安葬。宇文觉墓就是北周孝闵帝静陵。北周的其他三座帝陵亦应分布于咸阳洪渎原
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窟主疏证————作者:顾淑彦;张景峰;
摘要:在敦煌莫高窟曹氏归义军时期洞窟中,第98、146、108窟这三个洞窟无论是洞窟大小、形制,还是壁画内容、壁画的排列顺序等方面都基本相同,这样的实例在莫高窟仅此一例。本文通过分析这三个洞窟的形制、内容及其窟主之间的关系,认为第146窟为敦煌广平宋氏家族窟的说法是可信的,并初步确定洞窟应为曹议金征回鹘取得胜利后开凿,大致时间约为925年到936年
壁画颜料层铅丹颜料变色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研究————作者:吕佳瑛;杨璐;张玺;
摘要:为探究古代壁画中铅丹颜料层变色的诱因,本文在还原壁画制作工艺、模拟其保存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变色前后铅丹颜料的色彩、元素组成及结构,并基于正交实验法对铅丹变色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铅丹颜料主要会受到光照、湿度及壁画白灰层的影响,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铅及一氧化铅,其中二氧化铅呈黑色,导致铅丹变色。此外,在部分实验条件下壁画白灰层物质会析出至颜料层表面,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白灰层影...
咸阳押小村东汉墓地出土永寿二年镇墓瓶考释————作者:刘卫鹏;贾雨潼;
摘要:本文对陕西咸阳秦都区马庄街道押小村东汉墓M12出土的永寿二年镇墓瓶文字进行了考释,镇墓文记载了天帝使者为范伯摭之家食口十七人压镇的过程。镇墓瓶(镇墓文称“神瓶”),用来为范家后死女子义秉解罪谪及月、时、日重复,文中提到的生人“与死人会同”,用丰盛良好的祭品来祭祀死者,仓林君、武夷王、东冢公伯、道令丞与殇长等山林神祇和地下官吏在一旁作为见证的记载是已有镇墓文中仅见的例子,对研究汉代丧葬、祭祀和镇墓习...
陕西咸阳押小村东汉墓地发掘简报————作者:贾雨潼 ;李昆桦 ;杨灵玲 ;苏庆元;
摘要:2020年8~12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陕西咸阳押小村的41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M6、M9、M12和M15随葬器物较丰富,排列较整齐,M12出土的镇墓瓶明确纪年为永寿二年(156年),可以确定这批墓葬的时代大体为东汉中晚期。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汉代镇墓习俗、生死观等补充了新的材料
陕西定边康岔遗址调查简报————作者:裴学松 ;邵晶 ;赵汗青 ;王煜凡 ;范爱春 ;薛小津;
摘要:康岔遗址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行政村康岔自然村。2023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康岔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的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康岔遗址是陕北地区白于山腹地的一处龙山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面积可能超过400万平方米。遗址内还发现有高等级居址区和多个墓葬区,是继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遗址之后又一处龙山时代大型聚落遗址
考古与文物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一篇译文,七天后拒稿,没有说明具体理由。侧面反映审核速度比较有效率,这样不会多耽误时间,感觉也很好。
2023-07-05 10:18 -
zhaohhhh
投稿三个月,完全不见任何动静,没有责任编辑,没有分稿。后来直接联系编辑,潜规则不接受博士生。建议我转投,无需任何心理负担。怎么说呢,编辑对世界哲学目前的组织运转规则也非常不满意。
2023-07-04 22:41 -
奔跑的辣椒酱
知网投稿系统投稿。文章水平一般,是从大论文里摘出来的,有自己的原创观点。投稿后一个月左右投稿系统显示退稿。没有退稿意见。不知道是自己水平太差,还是这些系统就不靠谱。。
2023-04-20 08:35 -
zhaohhhh
26天退稿,无退稿理由或是审稿意见,退稿原因不详。
2022-03-27 20:45 -
Yangming_ak
投一篇论文,是第一写论文,不是很成熟,被拒稿了,没有给拒稿意见。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拒稿的。
2020-12-05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