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监测最新期刊目录
全国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时空变化分析————作者:宋婷;计伟;李岱青;冯朝阳;杨娇;马欢;
摘要:生态系统连通度不仅直接影响物种迁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更通过支撑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障人类资源供给等途径,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林地、草地、水域和沼泽生态类型为重点,计算全国2 854个县级行政单元2020—2024年的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分析全国和不同生态分区的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全国县域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及人类活动关联密切,高原、山脉等区域...
基于多源监测与数值模拟的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研究——以南京市秦淮河流域为例————作者:刘军;潘泓哲;柏松;李一平;赵明明;郑婉婷;谢鑫苗;崔明轩;胡静;金巧依;余晨;
摘要:针对当前河流水质预测预报开展中的技术瓶颈与业务需求,选取南京市秦淮河城区段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监测与数值模拟的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方法。研究通过原位监测-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小流域多源监测系统与水环境数学模型,搭建了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数据库,制定了融合降雨预报信息、可推断小流域河道出入流与沿线污染源排放的水质预测预报边界匹配算法。选取2023年晴天、小雨、中雨、大雨、暴...
走航监测数据在石化园区污染溯源中的深度应用————作者:黄银芝;
摘要:为探索走航监测数据在石化园区污染溯源中的深度应用,以杭州湾北岸某典型石化园区为研究区域,以单光子电离源-飞行时间质谱仪(SPI-ToFMS)全年走航监测中的966组峰值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出10类特征源,并结合组分相似耦合方法将其中F3(涉苯类)及F9(最大贡献类)特征源分别细分为4个和2个特征源,进一步根据各细分特征源组分指纹特征及典型样本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出涉苯...
基于eDNA技术的浙江衢江流域鱼类多样性初探————作者:房瑶瑶;汪清华;李贺鹏;张晓勉;岳春雷;朱弘;
摘要:为探究浙江衢江流域鱼类组成和分布特征,采用环境DNA(eDNA)技术对该流域进行了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衢江干流龙游段及其最大支流灵山江11个位点表层水样中,共检出隶属5目10科28属33种鱼类,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及鲤科(Cyprinidae)占主导优势,分别占鱼类总目、科数的81.82%和66.67%。2)相对序列丰富度分析表明,鲫(Carassius aurat...
基于环境DNA的流域两栖动物多样性分布调查研究————作者:欧阳凌雯;杨海菊;陈蓓;刘向林;黄湘云;王志浩;伊剑锋;杨江华;张效伟;
摘要: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程度最为严重的类群之一,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正不断破坏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监测与评估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是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环境DNA(eDNA)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我国两栖动物的研究中尚在起步阶段。该研究在形态学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联合DNA条形码鉴定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针对漓江流域的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分布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基于TSO-BP模型的宁夏黄河流域水质反演————作者:李小军;郭中华;李琦;班博;李蕾蕾;
摘要:选取宁夏黄河流域10个采样点的实测数据与对应时段的Landsat 8影像波段数据构建数据集,基于金枪鱼算法(TSO)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TSO-BP模型对浊度(TUB)、电导率(EC)、溶解氧(DO)、总磷(TP)、总氮(TN)进行反演,并与BP神经网络、TSO-SVM和TSO-LSSVM模型对比,同时结合采样点的实测数据对不同的水质参数变化特征进行季度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黄河流域总氮污染较为严...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CO2地质利用与封存监测应用研究————作者:宋涛涛;王兴华;倪丰平;张琦;王雨;李若琛;吴永花;陈玉萍;
摘要:涡度相关法是国际上公认的碳通量测定的标准方法,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森林、农田、草原、湿地、城市等系统的通量观测。基于涡度相关法开展了CO2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CO2通量和浓度观测,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域CO2通量0.152~0.646 g/(m2·d),通量日变化呈现“U”型变化规律,日间存在明显的“碳汇”现象;C...
岷江河流型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作者:欧阳莉莉;何鑫;孟旭;赖承钺;
摘要:浮游藻类是水库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之一,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水库的水生态现状和水安全评估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2017—2022年逐月跟踪调查了岷江干流紫坪铺水库水质和浮游藻类的动态变化,并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索不同季节影响藻类群落组成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紫坪铺水库共检出浮游藻类8门212种,藻类密度为3.50×10~2~5.15×10~6个/L,平均密度为3...
德阳市一次管控行动中PM2.5排放源管控效果评估————作者:李廷昆;张银菊;刘顺华;刘保双;严宇;陈明扬;冯银厂;
摘要:针对四川省2023年7—8月大范围区域联防联控行动,选取典型工业城市德阳市开展管控效果评估研究,解析污染源在不同管控阶段(7月1—20日管控前期、7月21日至8月13日管控期、8月14—23日管控后期)对环境空气PM2.5质量浓度贡献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德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管控期间大幅改善,人为源减排成效突出。机动车源、扬尘源管控效果明显,对PM2.5贡...
基于分形克里金插值法和EVS建模调查某氮肥厂土壤污染物分布特征————作者:温鹏;简彦涛;何微;蒙永雷;金鹏飞;
摘要:传统单一地统计方法在表征污染物局部空间结构分布时,其有效性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精细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华北某氮肥厂中土壤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基于监测数据,采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形克里金插值法(MKriging)和EVS法进行可视化展示,结合研究区生产过程、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和敏感受体等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氮肥厂土壤污染物开展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铜...
呼和浩特市夏半年花粉污染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天气型关系研究————作者:姬佳琪;郭春燕;王式功;刘晓玲;王佳;
摘要:内蒙古地区花粉污染问题严重,空气中花粉污染浓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为了解花粉污染浓度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对其影响与机制,对呼和浩特市2018—2022年花粉污染浓度时间变化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PCT客观分型法对日花粉污染浓度与气象要素和环流形势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2018—2022年花粉污染浓度呈下降态势,总降幅达73%,一年中呈现春季和夏秋季2个高峰...
面向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优化及应用——以日照市为例————作者:罗全欣;李名升;孙家森;于洋;董贵华;
摘要:聚焦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与美丽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需求,以日照市为例,构建“生物迁移-水生态-人工”多维生态网络,通过Marxan、MaxEnt、InVEST与MCR模型的协同应用,形成了“生态网络构建-节点提取-样地优化”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优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日照市生态网络的源地面积为水生态源地>生物保护源地>社会经济源地,廊道长度为人工廊道>水生态廊道>生物迁移廊...
呼和浩特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其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作者:刘纯;周兴军;郝峰;春喜;万志强;周海军;
摘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准确定量VOCs的来源及其对O3形成的贡献是O3污染防治的基础。然而,由于VOCs在大气传输过程中会快速氧化,使用基于观测VOCs数据的源解析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为揭示呼和浩特夏季O3污染成因,该研究计算了初始VOCs的体积分数,分析了初始VOCs的特征、来源及...
基于时空差异化参照系的县域尺度植被盖度状况评价————作者:袁烨城;李宝林;祁佳丽;刘岩;李影;
摘要:为解决生态保护绩效评估中植被盖度等评价指标受生态本底状况和气候波动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差异化参照系的县域尺度植被盖度评价方法。三江源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遍使用的全局固定参照系法相比,该法的植被盖度质量指数评估结果不再随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小,其年际变异系数降低73%,生长季累积降水和平均气温对植被盖度质量指数变化的解释能力分别降低49%和54%,有效降低了生态系统本底差异与气候波动对年度评价...
秦皇岛市海港区夏季大气VOCs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作者:朱浩;王硕;康瑾瑜;史晓慧;刘景云;王磊;史沥介;马心怡;纪晓腾;田宇婷;李昂;牛红亚;
摘要:基于2022年7—8月的在线监测数据,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大气中113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水平、日变化特征、主要物种组成、臭氧生成潜势(O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和后向轨迹模型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海港区2022年7—8月T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133.68×10-9,其中烷烃为主要的VO...
基于聚类分析的重庆市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优化————作者:唐双立;王胜蓝;金旺;王陶;周密;杨敏;
摘要:针对重庆市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在空间代表性与生态系统覆盖度方面存在的不足,整合气候、土壤、地形、NDVI和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采用K-means聚类划分5个生态相似区,并与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和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叠置分析,识别优先监测区域,提出新增98个样地及综合监测站的优化布局方案。结果显示,重庆市生态格局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西部丘陵区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东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完整...
济南市典型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特征及排放估算————作者:潘光;赵正阳;郭腾飞;王岳笠;张俊骁;张淼;张桂芹;
摘要:钢铁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重要来源之一,使用稀释通道采样器采集了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和轧钢4个工序的颗粒物样品,并结合在线监测数据比较了不同工序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分析了各工序有组织和焦化无组织排放PM2.5的主要组分特征,估算了各工序PM2.5及组分的排放量和排放因子。结果表明,炼铁工序SO2...
高矿化度矿井水灌溉对新疆荒漠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谢文娟;侯晓静;蒋业坤;韩湘;陈孟晨;郝金虎;杨伟伟;
摘要:为探究高矿化度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推进新疆荒漠盐碱地生态修复,以新疆哈密大南湖矿区的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有无灌矿井水灌溉(W1和W0)和有无植被(柽柳)覆盖(C1和C0)的双因素处理,使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灌溉高矿化度矿井水和植被覆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浇灌矿井水和植被覆盖交互作用对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影响最大,W1C1较W0C0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分别增加了112.66%...
环境监测大模型“Env Sentry环境哨兵”研发与应用————作者:阎路宇;杨伟才;张迪;解鑫;唐桂刚;陈传忠;李文攀;
摘要:随着我国大范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逐步构建,势必面临监测数据规模激增与应用效能不足的双重挑战,而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恰为监测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核心驱动力。该文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发的“EnvSentry环境哨兵”模型为实证,系统解析大模型对环境监测的影响机制,包括推动数据处理从延时批处理向实时流分析、业务闭环从工具碎片化向智能体全链条贯通、决策推演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干预的范式变革。深入阐述该模型...
《中国环境监测》第四届编委会名单
摘要:<正>~
中国环境监测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