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青藏高原东缘隧道建设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作者:于杜;张原;陈雨卓;向金成;王率;陈果;曹龙熹;李凛;裴向军;唐晓鹿;
摘要: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固碳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以及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特征,在铁路工程影响区沿3 240、3 420、3 600 m三个海拔梯度分别设置3个固定监测样地(TC1、TC2、TC3),以非影响区为对照(CK1、CK2、CK3),基于方差分析,从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等角度探究隧道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
新冠疫情防控公众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动态演化特征————作者:张强;龙洁;王春艳;刘毅;谢丹;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代表性风险社会问题,病毒通过各类环境介质传播威胁个体健康,个体通过提高风险感知和采取风险应对行为来抵御和降低该传播风险。分别在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3月)、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2020年12月)、德尔塔毒株流行期(2021年8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期(2022年1月)4个阶段发放覆盖2 950个样本的线上问卷,获取并分析个体对不同环境介质中病毒传播风险认知(...
基于PLS-SEM的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京津冀为例————作者:闫语;秦耀伟;赵振宇;东嘉琪;李双江;曹建生;肖捷颖;
摘要: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路径,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呈改善趋势...
植物生长对两种稳定化材料修复后镉污染土壤的影响————作者:陆夏梓;赵兵;尹明;郑叶;朱金辉;李烜桢;沈连峰;
摘要:不同稳定化材料修复后土壤在植物生长条件下Cd再释放风险不同,通过盆栽试验,评估了铝酸盐与硅酸盐材料修复后Cd污染土壤在植物生长条件下的Cd浸出程度及植物Cd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进行30 d时,硅酸盐和铝酸盐材料修复后土壤中高羊茅出苗率均高于对照,硅酸盐材料处理植株中Cd含量远高于铝酸盐处理。在未种植高羊茅处理中,硅酸盐和铝酸盐材料均使土壤Cd浸出浓度(27.83 μg/L)降低,其中铝酸盐材料处...
黄河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形成机制————作者:薛建春;丁志斌;曹凌辰;
摘要:探索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区域协同减污降碳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效率松弛测度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各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借助引力模型描述其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探索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但关联紧密程度不强;鄂尔多斯、东营、榆林、郑州和济南位于关联网络的中心,滨...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碳减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彭雪莲;蒋中莹;刘莉;兰青;宋明伟;
摘要:焚烧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厘清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碳排放核算体系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为研究对象,基于CDM方法学与改进的LCA方法,构建垃圾焚烧发电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核算体系,评估垃圾焚烧各环节(含飞灰与炉渣资源化利用)碳排放及减排量,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与敏感性分析法识别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城市与核算方法碳减排差...
腐殖酸固化/稳定化处理锰渣的研究————作者:孙豪言;杨合;李勇;雷红霞;刘文艳;
摘要:锰渣是电解锰行业产生的废渣,大量堆存浪费资源,并因其含重金属危害生态环境。以腐殖酸为固化剂,解决了以往处理NH4?-N时过度依赖碱性固化剂的局限性,并有效避免了由此产生的氨气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腐殖酸投加量、固化时间以及腐殖酸与生石灰的协同作用对锰渣中Mn2+和NH4+-N固化效果的影响。采用...
医疗废物焚烧飞灰中锌回收价值分析————作者:吕烨佳;张佳;岳阳;钱光人;
摘要:聚焦医疗废物焚烧飞灰锅炉灰和飞灰中锌元素的回收价值,提出一种氧化锌化学浸出回收工艺。通过预处理、柠檬酸溶液浸出、沉淀分离、烘干及煅烧等步骤实现锌提取。分析了工艺流程各阶段样品元素含量及pH对氧化锌产率和含量影响,并从技术经济性角度评估工艺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加,氧化锌产率和含量逐渐减小,最佳工艺条件pH为2,酸洗温度为25 ℃,酸洗时长为12 h,煅烧温度为400 ℃,煅烧时长为2 h。...
铅污染场地土壤异位淋洗修复技术碳排放特征案例研究————作者:赖欣蕾;谭斌;刘昭;张又弛;蔡超;
摘要:开展修复技术的碳排放评估与优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修复技术进步的基础。淋洗修复技术可有效治理复杂的污染土壤,但其实施过程中的碳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以某铅污染场地修复案例为对象,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评估异位淋洗修复技术的碳排放水平,探究修复过程中碳排放分布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异位淋洗修复案例的碳排放强度为32.68 kg/m3,其中直接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
燃煤固废用于固碳的环境风险评价及效益分析————作者:姜龙;郭智慧;刘轩;董召民;宋云畅;孙健;
摘要:以同时消纳燃煤固废(粉煤灰与脱硫石膏)和CO2为研究目的,选取西部地区某燃煤固废综合利用率较低燃煤电厂为目标电厂,首先评估不同燃煤固废的固碳潜力并筛选最佳掺配质量比,其次从受控元素总量、受控元素迁移风险、综合环境风险的角度对燃煤固废固碳后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最后将燃煤固废的固碳产物用于制备生态透水砖,并分析产品的环境及经济效益,促进燃煤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及协同减碳。...
碳基和铁基材料的混合添加对青稞秸秆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作者:张智伟;刘海林;李屹;韩睿;
摘要:为探究混合添加碳基和铁基材料在青稞秸秆厌氧消化应用中的可行性,选取了7种不同的导电材料作为添加剂,分析了碳基和铁基材料的不同混合添加量对青稞秸秆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基和铁基材料的混合添加能够提高青稞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与单独添加和不加导电材料的处理(CK)相比,多数混合添加处理展现了更好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青稞秸秆的产甲烷性能(P<0.05)。此外,不同碳基与铁基材料的混合...
基于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与随机森林模型的乌梁素海富营养化预警研究————作者:张晓蝶;杜彩丽;崔江龙;包巍;兰海金;谢振峰;曾鸿鹄;张列宇;
摘要:及时精准地预测水体富营养化对湖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水体富营养化预警模型难以满足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精准监测的需求,预测精度仍需提升。收集了2011—2020年乌梁素海的水质数据,包含水温、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以及叶绿素a浓度等关键指标,其中以叶绿素a表征水体富营养化,探究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规律,构建了融合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与随机森林的水体富营养化预警模型,对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预测,...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滞留设施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策略————作者:王建龙;苏笑冰;王雪婷;秦昊辰;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物滞留设施得到广泛应用,但关于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尚缺乏系统研究。以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某建筑小区生物滞留设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及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框架,并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碳排放因子法,量化评估了生物滞留设施运行寿命为30年的碳足迹。核算结果表明:在建设阶段,材料生产、材料运输、施工过程碳排放量分别为1...
全氟化合物水质基准及风险评估——以蓟运河为例————作者:王佳璐;郭行兴;杨冠军;唐常源;黄佳妮;李可;王赛;张依章;郑磊;
摘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作为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合成污染物,其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然而国内现有水质标准均缺乏PFASs的标准值,制约了其生态风险评估。以渤海湾重要入海河流蓟运河为研究区域,使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定量了地表水中22种PFASs的浓度,分析了丰水期、枯水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与评估因子法推导水质基准(WQC),基于熵值法评估...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流供需关系时空变化分析————作者:张佳瑛;丘海红;韩海荣;
摘要: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关系,明确服务流动态机理,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地形、气候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对碳固存、粮食供应、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评估,以风向、河流及道路廊道为生态系统服务流路径,连接供给与需求区,对碳固存、粮食生产、产水、土壤保持服务流变化和流量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
流化床反应器构型设计对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综述————作者:臧玲丽;高鹏;徐敏;张胜;娄津铭;吴昌永;王盼新;
摘要:流化床反应器(FBR)因其高效的传质、传热性能及良好的混合特性,在工业生产和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化应用中,流化床反应器的构型参数设计尚未形成系统且科学的认知,这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总结了流化床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从构型参数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优化策略,重点分析了反应器形状、高径比、内部结构、载体材料、底隙高度及导流筒直径比等参数对...
铁还原颗粒对地下水中氯代乙烷的降解动力学差异及机制————作者:刘一舟;宋久浩;吴乃瑾;李培中;王海见;张骥;
摘要:以零价铁(ZVI)为代表的铁还原颗粒广泛应用于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治理,然而其对难降解饱和氯代烃的反应性及其中主导影响因素仍缺乏关注和探索。采集华北某废弃有机溶剂厂高浓度氯代乙烷污染地下水,评估了6种铁还原颗粒——4种粒径(100目、200目、400目、800目)的微米尺度零价铁(mZVI)、纳米尺度零价铁(nZVI)和黄铁矿,对实际污染地下水中1,1,2-三氯乙烷(1,1,2-TCA)的化学还...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巢湖兽类多样性及貉的生境选择研究————作者:张硕;肖能文;吕绍旗;谢世林;高晓奇;张志伟;储昭升;
摘要:为摸清巢湖流域兽类本底情况,了解城市背景下野生动物的适应机制,自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使用网格和样线结合的方法,在环巢湖重点生境区域布设了40个红外相机,对该区域哺乳动物进行本底调查,采用相对多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Pielou指数来衡量物种多样性;采用资源选择函数、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对貉的生境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巢...
酸碱不平衡电解回收酸性矿山排水中金属及产氢研究————作者:陈朱迪;宋浩洋;蒋进元;潘小军;谭伟;石冬妮;李雅君;
摘要:针对微生物电解和光电化学技术处理酸性矿山排水(AMD)时存在反应速率慢、氢气(H2)产量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酸碱不平衡电解池(AB-EC)。通过系统优化试验确定AB-EC最佳运行条件为:电极间距2.5 cm、施加8 V恒压、阳极电解液采用pH为13的0.5 mol/L尿素溶液。该条件下处理230 mL煤矿型AMD运行50 min后,Fe2+去除率达70....
不同生物炭协同蚯蚓钝化工业污泥中重金属及环境风险研究————作者:王兴明;刘欣;沈露;储昭霞;
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生物炭协同蚯蚓堆肥对工业污泥重金属(Cu、Zn、Pb、Ni)生物有效性和安全风险的影响,分别将3种生物炭(稻壳炭、竹炭、秸秆炭)和蚯蚓添加到工业污泥中堆肥,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炭协同蚯蚓堆肥对污泥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总量、有效态、形态和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堆肥相较于污泥单独堆肥,能降低污泥pH、OM,升高TN、TP、EC;3种生物炭与蚯蚓协同进一步降低污泥pH、OM,增加TN、TP...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45天,无回复,一直在等.
2024-09-26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