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黄河上游白银段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污染风险与溯源解析————作者:李军;高占栋;马利邦;脱新颖;周发元;李旭;马晓红;臧飞;
摘要:为定量评估和精准识别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煤炭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及其生态风险,选取白银平川王家山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煤矿区周边城镇土壤和农田土壤As、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富集因子法、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法系统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并结合聚类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受体模型精确辨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及其...
高寒沼泽草甸根际土壤代谢物特征及酶活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作者:白炜;牟国旭;马群;陈梦佳;马若冰;王一博;
摘要:通过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草甸构建开顶式增温小室,分别设置对照组(CK),低增温组(T1:1.5~2.5℃)和高增温组(T2:3~5℃),分析增温条件下土壤代谢物组成及其与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温显著影响了土壤酶活性。与CK相比,T1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T2组进一步增强;蔗糖酶活性在T<...
微生物菌剂与羊板粪添加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作者:高佩;李希来;张静;柴瑜;李成一;李鑫慧;王玥;赵筱妍;苗金花;
摘要: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该区域的高寒草甸退化现象加剧,迫切需要绿色可持续的土壤恢复措施。施肥是青藏高原地区退化高寒草甸生态恢复的常见措施,但菌肥和粪肥配施对高寒草甸根际细菌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以黄河源区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与土壤理化性质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评价菌肥与粪肥配施对退化高寒草甸的修复效果,筛选三江源区...
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探究引滦入津输水链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扩散规律与影响因素————作者:樊月婷;昌盛;王恩瑞;朱崟莹;王山军;殷雪妍;
摘要:于桥水库作为天津市的关键饮用水源,其水质安全至关重要。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作为“引滦入津”供水工程的起点,已发现存在百余种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但位于于桥水库上游遵化市内的3条输水链(淋河、沙河和黎河)ARGs水平暂未开展研究,刻画该流域ARGs的影响机制对深入了解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十分必要。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对引滦入津流域表层水体中不同时期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分布特征...
兰州市碳储量地形梯度效应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作者:郭炳良;唐相龙;何悦铭;
摘要:以兰州市为研究区域,研究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其地形梯度效应,对研究区未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这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分析了研究区碳储量时空变化,采用地形位指数、地理探测器及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兰州市碳储量地形梯度效应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兰州市耕地和草地的...
氢燃料电池客车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与不确定性分析————作者:王泽琳;司嘉琨;刘青山;
摘要:发展氢燃料电池客车(HFCC)是解决能源安全、空气污染等环境与社会挑战的理想方法之一。为量化研究HFCC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应,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构建了氢燃料电池客车全生命周期材料消耗、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评价模型,并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确定了不同的燃料电池衰退情景、不同电力结构和不同氢能路径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材料获取阶段,HFCC的材料资源消耗量...
城乡融合发展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作者:周敏;韩玉潇;
摘要: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碳减排的深度融合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11—2022年中国281个城市作为样本,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模型检验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心度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①2011—202...
长期氮添加对水杉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氮磷计量特征的影响————作者:余涵;吴统贵;苗永朝;陈颂;王高峰;童冉;
摘要: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土壤碳氮磷计量特征对长期氮沉降的响应及其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间的表现有何差异尚不明晰。基于此,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林场水杉人工林开展为期10a的野外试验,设置5个施氮梯度(N0: 0 kg?hm-2?a-1, N56: 56 kg?hm-2...
污染遗留效应改变土壤生态功能对于水分限制的响应————作者:张文;文书海;郑静梅;冯娇;刘玉荣;
摘要:长期环境污染可能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维持的生态功能产生遗留效应。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污染地区可能会同时经历其他环境压力因素(如水分限制);尽管大量研究探讨了水分限制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功能的影响,但长期污染遗留效应如何影响土壤生态功能对于水分限制的响应仍不明确。采集了600多年重金属污染历史矿区农田土壤样品,通过室内水分梯度培养实验,结合功能指标测定和扩增子测序技术,探究了污染遗留效应下微生物及其...
聚乙烯微塑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作者:张海鑫;许微;黄懿梅;黄楠;李逸伦;
摘要:微塑料(MPs)可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质造成一定影响,但它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对微生物残体碳及其在有机碳(SOC)中贡献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将5 mm×5 mm的地膜源聚乙烯微塑料(PE-MPs)以0%(对照:CK)、0.03%和0.3%(质量分数)的剂量分别添加到从青海省湟源县采集的草地、农田和设施农地土壤中,在25℃进行为期8周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SOC及微生物残体碳(MNC)含量的变化...
基于遥感数据与样地调查数据的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漾弓江为例————作者:汤志龙;张连凯;王兴荣;王传宇;王超;王振会;
摘要:为探究流域尺度下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漾弓江流域为例,结合样地调查结果与遥感数据,综合应用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分析1980~2020年漾弓江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模拟2030年和2060年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并探讨碳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期间,林地在漾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流域...
基于MSPA技术和InVEST模型的杭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者:张权;张舟;刘晶晶;宋润泽;杨朝辉;
摘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区域生态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叠加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的核心区,识别出潜在的生态源地;然后引入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结果,筛选出最终的生态源地;最后选取6类阻力因子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构建综合阻力面,并采用linkage mapper工具提取出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建杭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杭州市最终...
武陵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的交互效应————作者:袁滈;汤弟伟;刘恒;江源源;刘慧;刘澳;
摘要:深入了解关键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交互效应,有助于制定精准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案,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应。以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为例,首先使用InVEST模型评估了该区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并构建了MESLI,然后采用XGBoost-SHAP分析了MESLI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交互效应,最后利用RCS明确驱动因素的影响阈值。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武陵山区的各生...
滇中城市群城市扩张动态演变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作者:高彬嫔;吴映梅;李琛;武燕;王梦娇;郑可君;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用地的规模性扩张引发地表结构的巨大改变,是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了解人类活动主导下的城市扩张对生态系造成的整体性影响,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别对研究区城市用地扩张规模、强度、类型及景观格局进行测度,探究其30a间城市扩张动态演变过程,构建“...
皂河表层水体中抗生素分布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估————作者:王子龙;边重千;王济佳;荀昭博;富弋洋;吴朗;
摘要:为确定典型城市河流西安皂河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 表层水样品中的 15种抗生素浓度进行检测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PCA-MLR)对抗生素来源进行源解析,并采用风险商法(RQ)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四大类8种抗生素,检出浓度为 1.08~71.27 ng·L-1,检出频率为1...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川渝地区碳储量变化及多情景预测————作者:陈红香;辛存林;陈宁;马新淑;白元;康利刚;辛顺杰;
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影响显著,探讨LUCC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作用,对于改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利用2000~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考虑了13项关键驱动因素,建立了自然发展(ND)、生态保护(EP)、经济发展(ED)和综合发展(CD)这4种发展情景。结合PLUS和InVEST模型,模拟了川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
农田土壤酸化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与展望————作者:武菲;赵彦锋;张水清;柳开楼;韩天富;
摘要:土壤酸化是威胁农业生产力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近年来,土壤酸化现象因人类活动加剧呈现加速趋势,对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威胁。酸化土壤表现为pH值下降、毒性金属离子活性增强以及养分流失,从而导致土壤结构劣化和植物生长受限。通过系统综述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非人为因素(风化淋溶、养分吸收、有机物分解、根系分泌物释放、雷电火山喷发沉降和微生物活动等)和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农业管...
不同类型生物炭施用对乌梁素海流域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作者:卢迪;饶良懿;
摘要:为了解不同类型生物炭施用对乌梁素海流域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以玉米秸秆生物炭(A)、玉米芯生物炭(B)和水稻秸秆生物炭(C)为供试材料,以乌梁素海流域盐碱土壤为供试土壤,以菊芋为供试植物,设置空白对照(CK)和3种生物炭施用比例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菊芋株高和地径,较对照组提高范围分别介于106.8%~151.7%和104.1%~153.0%,且与生物炭施用量...
不同氮源对温带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作者:赵涵;左甜;刁静文;苗梦雨;张晓慧;高哲;郭鹏;
摘要: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作为土壤总有机碳(TOC)中最活跃的组分,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极为敏感。大量研究已证实,大气氮沉降的加剧显著影响了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然而,不同类型的氮源化学性质差异明显,导致其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以典型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4a氮沉降模拟实验[施氮量均为10 g·(m2·a)-1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及策略:以河南省为例————作者:吴贺;蔚霖;刘昊;刘思源;狄巍榕; 摘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协调保护与开发两类生态过程间的矛盾,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结果,评估核心区斑块的景观连通性来提取生态源地,通过综合指标法构建生态阻力面并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加以修正,利用电路理论提取河南省的生态廊道、生态夹点以及生态障碍点,识别出河南省的关键修复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结果表明:①河南省重要生态源地共计64处,共计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