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地形生境的响应————作者:高佩;李鑫慧;李成一;柴瑜;王朝慧;马婧娟;袁颖;李希来;张静;
摘要:为探明黄河源典型流域单元不同地形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以阴坡、阳坡和河滩这3种地形生境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功能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地形生境下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子生态网络变化。结果表明:①3种地形生境高寒草甸土壤共有细菌1268种,其中阳坡生境特有细菌数目最高,门水平下主要优势细菌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共有真菌316种...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格局及碳平衡管理分区————作者:李辉;孙少龙;贾玉婷;杨也;周启刚;兰静;
摘要:“双碳”战略对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库区是重要生态屏障与水调控区,探究其土地利用和“双碳”管理具有代表性。在空间技术的支撑下,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这5期三峡库区Landsat TM/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碳综合管理等模型与方法,深入测度与解析了研究区土地利...
江苏省碳收支演变特征及碳中和压力分析————作者:刘勇华;揣小伟;梁雨霏;李海东;李建豹;周艳;吴京;刘国强;张佳玲;
摘要: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首先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区域碳收支情况及演变特征。基于此,以江苏省为例,从“自然-人为”二元结构视角,构建了碳收支核算指标体系,明确了主要碳收支指标及计算方法,全面核算了江苏省2000~2020年人为碳排放,生态系统碳收支、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并整体评价了江苏省碳中和压力。结果发现,2000~2020年间,江苏省人为碳排放从5438.06万t上升到23384.19万t。工业能耗...
“双碳”目标下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作者:郭文强;韦星羽;雷明;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数字技术发展为农业低碳转型和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选取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和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乡村数字技术和农业碳生产率发展水平,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技术发展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数字技术发展出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
中国碳排放脱钩效应、驱动因素与预测分析————作者:汪辉平;张准;
摘要:在面临经济发展与“双碳”政策之间的矛盾背景下,探讨中国碳排放脱钩效应与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采用Tapio 脱钩模型刻画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基于LMDI模型对脱钩指数进行优化拓展分解,系统探讨碳排放脱钩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度,进一步基于灰色断点模型对各驱动因素进行预测,继而探讨中国未来几年碳排放脱钩的主要矛盾。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的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西部的脱钩状态表现最差。新冠...
中国省级碳排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测度及收敛性————作者:余东升;余娟娟;李小平;
摘要:中国省级碳排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β收敛模型,系统测度碳排放强度与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协调性及其区域收敛特征。结果发现:①全国耦合协调度从0.529升至0.664,由“勉强协调”升级为“初级协调”,年均增长2.55%;②空间分异呈现“东南高、西北低”格局,全...
黑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预测————作者:腾云;闫甜磊;葛睿祥;马力;王亚霖;徐卉;
摘要:双碳目标下减少种植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选取黑龙江省种植业为研究对象,运用LMDI模型、拓展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模型,测算2002~2021年间此地区碳排放量,识别其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2002~2021年间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涨趋势,具体分为2002~2004年缓慢增长期、2004~2016年加速增长期、2016~2019年波动下降期和2019~...
江苏沿海县域农业净碳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姜明栋;颜蓉;沈晓梅;于欣鑫;毋泽鹏;
摘要:农业部门减排增汇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以江苏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和参数估计法测算江苏沿海经济带的20个区县2005~2023年的农业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总量,并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各影响因素驱动作用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江苏沿海经济带农业净碳汇(以C计)由2005年的3.12×106 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分析————作者:贯君;刘旭;关雨薇;张少鹏; 摘要:面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成为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00~2019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基于改进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空间关联网络形态并揭示其宏观格局和微观模式。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整体上显著提高,珠三角城市... 数字经济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作者:黄进;蒯林沂;安慧; 摘要: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与“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集数字化与低碳化于一体的新型驱动力,通过直接降碳和间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助力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基于2011~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建筑业碳排放的现状与时空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对建筑业碳减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1~202... 基于可解释集成机器学习的土壤表层pH值空间分布预测及影响因素————作者:汪立;樊后宝;张晏维;谭永忠; 摘要:科学测度土壤表层pH值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对于识别土地利用的潜在问题,促进土壤生态环境恢复与平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取川南丘陵地区的1795个土壤观测点,通过比较4类基模型,包括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以及神经网络,以及2种集成机器学习算法(Boosting算法与Stacking算法)的精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夏普利加性解释对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与交互作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相较于4类基模型...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与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多情景预测————作者:匡文菲;刘永超;李加林;应超;曹罗丹;钟捷; 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区,掌握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趋势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FLUS模型和InVEST 模型分析了1985~2022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及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了惯性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情景下205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释放-生态修复-城市扩张”的复合特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26.5%,林地净增11.2%... 施硒对砷污染土壤中小白菜的解毒作用及其机制————作者:齐明星;李亚楠;任荣鑫;师婧一;赵婉辰;周菲;梁东丽; 摘要:外源施加适量硒(Se)能缓解金属阳离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但砷(As)为阴离子金属,Se对A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解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选用小白菜为供试材料,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Se和As共施对小白菜生长、生理代谢、光合作用、Se和As吸收转运及土壤Se和As形态转化的影响,旨在揭示外源Se施用缓解土壤-植物体系中As胁迫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Se处理(0.5 mg·kg-1... 青铜峡灌区引退水补给内湖水化学特征及驱动机制————作者:邵文睿;马英;宋献方;李王成;王宇;高光耀; 摘要:灌区内湖是干旱半干旱区水盐运移的关键载体,其水化学特征对区域水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为揭示不同引退水补给方式(生态补水、农田退水及混合补给)对灌区内湖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宁夏青铜峡灌区9个典型内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水化学分析(Piper图、Gibbs 图和离子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内湖水体普遍呈弱碱性(pH平均值为8.9 ±0.3),ρ[总溶解性固体(TDS)... 广东省造纸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演变路径————作者:王红平;杨建州; 摘要:探究中国重点区域造纸工业碳减排路径,对实现中国造纸工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造纸工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能源消耗特征,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其碳排放影响因素连续与阶段分解,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造纸工业产出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将其与LMDI模型结合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探明各影响因素对脱钩所做的努力程度。结果表明,2007~2022年期间工业产值效应是造纸工业碳排放增加... 海河流域植被时空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作者:刘芃凯;饶良懿;李思源; 摘要:科学认识植被变化时空分布规律,探究植被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分异性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 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气温和降水数据集,采用Sen+MK趋势检验、Hurst指数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河流域植被时空演变规律及对不同气候因子的时滞效应,结合残差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驱动影响机制并量化二者对植被变化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①2000... 数实融合驱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效应分析————作者:陈阳;刘文革; 摘要:中国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撑,可依托数实融合的数据共享性、实时传输特性与低边际成本优势,为突破“资源诅咒”与“转型迟滞”困境开辟新路径。基于2011~2022年中国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门槛回归模型的多维计量体系,系统解构数实融合驱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效果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数实融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显著正... 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碳减排效果:基于跨区域电力传输视角————作者:周元春;田能;张润涵;田冬芹;石雨晴; 摘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全面了解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电力跨区域消费造成的碳排放转移和碳减排效果,首先构建了精细化的省级新能源汽车数据集,并测算了我国各省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的电力需求。接着,基于准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省际间电力传输网络,并测算出2020年和2021年新能源汽车使用引致的碳排放转移量和转移路径。最后,通过反事实情景评估了我国各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 基于频率-幅度的云南省生境质量敏感区识别及其驱动机制————作者:朱紫怡;彭双云;林之强;马岽玲;施双富;朱怡霖;崔毕婷;金荣; 摘要:准确识别生境质量敏感区并分析其驱动机制对生态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敏感区识别方法主要依赖静态评估,未能考虑生境质量的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充分响应。对此,以云南省为例,借助InVEST模型,结合Sen斜率估计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1990~2020年生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构建了新的变化频率-幅度框架来识别生境质量敏感区,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O... 基于融合夜间灯光的城市群碳排放反演及时空格局动态————作者:彭栓;唐悦;毛国柱;阳平坚; 摘要:中国城市贡献了约85%的碳排放,成为碳减排主战场。以京津冀、中原和成渝城市群为例,基于融合的夜间灯光对能源碳排放进行反演,采用Slope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城市群碳排放时空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各城市群碳排放呈“快速增长-增速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邯郸、郑州和重庆为碳排放迅猛增长城市,天津、邢台、新乡、菏泽、洛阳、南阳和成都为碳排放较快增长城市;... 环境科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