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2000—2023年长江经济带植被变绿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作者:黄紫慧;汤林玲;万义荣;尤墨涵;刘拾贝;黄丹;
摘要:在全球环境变化加剧背景下,区域植被变绿呈现出不同趋势,包括加速、减缓以及逆转等现象。然而,该现象在湿润区尚未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这一典型湿润区也是植被变绿的热点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叶面积指数表征植被绿度,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以及分段线性回归评估2000—2023年长江经济带的植被变绿趋势,并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探究植被变绿趋势的驱动机制。...
黄河流域煤化工行业降碳减污路径研究————作者:孙园园;张玥;李翊宸;乔琦;白璐;
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煤化工行业碳污协同减排的有效路径与潜力,并为行业和区域低碳转型提供量化决策依据,本文构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全过程减排情景分析框架。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和生产全过程减排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原料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节能技术升级、末端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维度的减排措施,并探讨了基准、政策和强化情景下的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①在基准、政策和强化情景下,黄河流域2050年累计碳减排潜力...
甘肃省河西走廊PM10的时空分布及其潜在源区分析————作者:高磊;李璇;汤文博;沈利娟;施双双;
摘要:为探究河西走廊PM10浓度时空分布及来源特征,基于甘肃省PM10浓度观测数据,采用HYSPLIT模型和浓度加权轨迹(CWT)分析法,探讨了2015—2023年甘肃省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2015—2023年甘肃省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各区域P...
吕梁市三川河汛期常规污染物负荷贡献率及溯源研究————作者:罗清月;魏健;张小武;李丹;王维业;宋永会;
摘要:吕梁市地处黄河中游“几字弯”核心区,全境均属黄河流域,是落实黄河保护治理重大战略部署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吕梁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部分河流汛期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成为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以吕梁市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为对象,综合运用水质指纹溯源(3D-EEMs荧光光谱)、污染负荷核算及流域水文监测方法,系统分析汛期水质波动规律、污染空间分布与来源贡献。结果表明:①三川河下游人口密...
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环境影响后评价框架体系与案例研究————作者:魏婧;徐亚;陶伟;张军;王鹏;
摘要: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是固废领域的焦点,其环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填埋场作为主要陆地终端处置设施,其全过程环境影响亟待科学评估。然而,现有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存在评价维度单一、指标系统性不足及实证研究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精准化评估需求。为此,该研究基于固体废物填埋处置过程和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构建了“3维度(时间维度、要素维度、管理维度)、4节点(诊断-分析-评估-预测)、5模块(固废准入合规性、污染防治措...
黄河流域高氟煤矿矿井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应用————作者:章丽萍;王伟伟;李弘毅;孙华冉;尚煜斌;何绪文;崔行健;陈加乐;
摘要: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高氟区域氟矿井水现有处理工艺面临流程长、成本高、效果不稳定、运行复杂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基于课题组前期的高效浊氟同除药剂(CFYJ-L)研发、高通量超疏油直滤膜比选,构建了黄河流域高氟煤矿矿井水“微絮凝-直滤膜强化分离”的同步除浊除氟创新工艺,同时通过现场中试试验,探讨了进水氟离子浓度、pH、浊度和进水流量等主要参数对除氟效果的影响,探明了含氟污泥沉降、脱水性能,优化了直...
三峡库区农牧系统氮收支分布特征————作者:潘星睿;黄承桃;李波;张六一;黄怡民;李廷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自然平衡受到影响,引发多重环境压力。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淡水资源战略库,三峡库区的氮素管理对区域农牧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00—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氮素流动模型,系统解析了库区农牧系统氮素收支时空演变特征、流动规律及其环境排放。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三峡库区农牧系统平均氮输入量为245.40×104...
从来源到环境风险:抗生素与抗性基因在河湖水环境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周湛淇;郭云艳;邓富文;姜霞;王书航;车霏霏;
摘要: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与其在水环境中的累积不仅直接威胁河湖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还可通过加剧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扩散使环境风险进一步提升。为系统认识抗生素与ARGs的污染现状、传播机制及潜在风险,本文通过收集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2000—2023年相关文献,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分析了20余年的研究发展趋势及研...
工业园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碳排放特征及减排策略————作者:纪美辰;廖海清;陆志波;刘丹妮;黄子桐;杨芳;冯冬霞;
摘要:工业园区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等特点,科学合理地评价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碳排放,是促进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为探明我国工业园区碳排放特征,本文基于污染物参数标准化法,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主导产业工业园区、不同工艺的1 660座工业园区自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23年我国工业园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达6.9×106 ...
长江口—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构建研究————作者:王艳;王彪;邵一平;吕旭波;钟诗民;雷坤;
摘要:长江口—杭州湾地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究该区域河口海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路径和管理模式,对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意义重大。目前,沪苏浙两省一市已构建跨行政区协同治理框架,通过联合监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持续提升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但其河口海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仍存在区域合作的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区域合作模式仍...
生物滤解带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作者:王俊力;付子轼;乔红霞;毕玉翠;刘福兴;
摘要:传统硬质护岸结构虽能提升防洪效能,却显著削弱了滨岸生态功能。生物滤解带作为一种滨岸带生态软化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基质的多界面协同净化效应,能够有效截留面源污染物并改善水质,然而,其长期运行中的微生物响应机制尚不明晰。该研究构建基础型、阶梯型和悬置型3种不同架构的生物滤解带,综合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Biology-ECO微平板技术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解析水体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变...
渭河流域天水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作者:尚婷婷;任衍淦;牟英春;张继周;温成成;周静;张亚群;
摘要:为探究渭河流域天水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和来源,测定了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Ni、Pb、Zn、Cd、Hg和As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①重金属Cr、Cu、Ni、Pb、Zn、Cd、Hg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0.48、20.46、29.82、27....
滨州入海河流水体全氟化合物污染特征及入海通量————作者:邢畅;张旭方;张双飞;张欣宇;王丽平;徐秀丽;
摘要:滨州境内有多家氟化工厂,且纺织产品加工能力全球第一,而纺织印染行业产生的废水已成为我国全氟化合物(PFASs)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探究直接排入渤海湾的5条滨州境内河流水体中PFASs的污染特征,采集马颊河、德惠新河、秦口河、徒骇河和潮河水体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质谱联用(UPLC-ESI-MS/MS)技术测定了17种传统PFASs的浓度水平,并核算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①滨州入...
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作者:陈友;谭本艳;郭颖珠;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全国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探讨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及SHAP可解释性分析识别其核心驱动因素及交互影响。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②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部分城市有“高-高...
京津冀及周边省份CO2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研究————作者:梁琦;单春艳;常永兴;何卿雯;
摘要: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是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区域,也是北方的经济和能源重心,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2000—2020年CO2和污染物(SO2、NOx、CO、PM10、PM2.5)排放的时...
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理固体废物过程中典型重金属的释放迁移与浸出特性————作者:崔长颢;章磊;李丽;武梦霞;刘美佳;陈超;闫大海;
摘要:针对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理固体废物过程中典型重金属(Pb、Zn和Cd)释放迁移与浸出特性不明等问题,采用高温管式炉模拟水煤浆气化炉气化环境,通过控制气化剂流量和气化温度,并向煤粉中掺加重金属氧化物、氯化物及硫化物试剂,探究典型重金属在高温气化过程中的释放迁移特性及气化残余物浸出特征。结果表明:①当气化剂流量为1 L/min时,合成气中有效气体积分数达到最大,主要原因是水煤气变换的正向反应增加了有效气...
生物炭在农田退水中氮磷回收与循环利用中的应用及挑战————作者:李昕昱;赵婧;储刚;周朋;黄建洪;杨思琪;刘洋;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农田退水中富含的氮(N)、磷(P)营养盐排放,已成为引发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性能可调的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因其发达的孔隙结构、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活性,在农业退水中氮磷的高效回收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近年国内外研究,综述了生物炭对NH4+-N、NO3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政策执行对CO2-PM2.5-O3协同减排效应的影响及机制分析————作者:孔少杰;何沐雨; 摘要:为评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蓝天保卫战”)政策执行对CO2-PM2.5-O3协同减排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基于排放因子法编制了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CO2、PM2.5和O3前体物的排放清单(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从... 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蓄积、风险及传输————作者:秦宇;龚雄虎;郑利霞;张翼飞;刘媛;焦立新;段平洲;张路;苏淑珍;赵中华; 摘要:为探究我国东北寒温带高纬度湖泊多环芳烃(PAHs)沉积特征及其环境行为,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与鹿鸣湖)研究对象,通过沉积柱样品分析揭示优控PAHs的沉积历史,评估其生态风险、溯源特征及传输规律。结果表明:(1)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鹿鸣湖沉积柱中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6.86~313.86、28.82~324.19、41.33~215.32 ng/g(... 干旱和洪涝条件下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对氮磷营养盐的响应————作者:杨依兰;王新艳;彭嘉玉;徐香勤;程全国;雷坤;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等现象频发,对河口海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江口海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挑战。干旱和洪涝引起的河口径流量剧变,通过调控河口海域氮磷营养盐的输入,深刻影响着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格局。为探究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对干旱和洪涝条件的响应,本研究基于2020年(洪涝年)和2022年(干旱年)夏季的长江口生态环境监... 环境科学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投稿不到50分钟拒稿。模板拒稿 说不符合期刊定位。速度非常快 麻了,投稿三分钟退稿,方向没什么问题。从投稿到退稿只用了三分钟!!!我真服了,三分钟能看完摘要吗?
心态崩了!!!!! 很好的期刊。环境领域的好期刊!
侧重于宏观环境调控与微观机理的研究。
推荐 爱了爱了,中了一篇环境科学研究。
这是环境类排名靠前的C刊,核心。第一梯队的好期刊!编辑效率很高,外审专家意见中肯。 投稿后一个月邮件就反馈了,也可以在投稿系统看到外审和专家具体意见进行修改,修改一个月内需要提交到系统,否则收到限期催改邮件,最后两次修改是外审意见通过后编辑沟通修改具体表述表达问题,效率比较快,流程比较清楚,整体进度五个月,版面费也还可以,每期文章挺多的,符合主题且质量不错,中概率比较大。
zhaohhhh
Yangming_ak
Yangming_ak
zhaohhhh
zhao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