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生态环境大模型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测监管与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初探————作者:王森森;黄明祥;吴香源;李艳;林斯杰;何炜琪;黄瑾;李翔;史舟;
摘要:以新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是建设数字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针对土壤与地下水快速精准监测监管的国家需求,本研究梳理了构建土壤-地下水垂直领域增强的生成式大模型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基础,提出了生态环境大模型的概念以及基于生态环境大模型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测监管与风险预警体系,系统介绍了体系建设思路与主要任务,阐明了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攻克方法,并探索了生态环境大模型在土壤污染源解析、场地再开发利用污染...
秸秆还田对黑麦草根际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作者:袁竹青;李湘凌;赵燕;朱芬芬;穆璐璐;蔡诗颖;
摘要:秸秆还田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优化秸秆还田对缓解土壤退化、提升耕地质量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作物生长的影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以黑麦草为模式作物开展盆栽实验,基于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法以及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法(PLS-PM),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细菌群落和作物生物量对秸秆粉碎翻埋(FS)、粉碎覆盖(FG)和炭...
基于外围调查的同型多尾矿库下游底泥潜在污染风险评估与溯源————作者:谢冰;黄丽恬;曾照群;黄大伟;卢加伟;
摘要:针对同型多尾矿库周边潜在污染溯源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外围调查数据,利用数值模型的方法,识别特征污染物并针对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分析其扩散特征,明确各污染源排放率,为环境执法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与底泥中的其他重金属和CN-相比,砷(As)具有最强的指示性,可作为同型多个金矿尾矿库污染溯源的特异性重金属指标,As在底泥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使用指数衰减模型表征。建模结果反映,在研究区的2个历史库和1...
某工业用地及其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特定源健康风险评估————作者:冯晓倩;马晓红;马利邦;巩欣荣;邵转玲;廖佳蒙;王雨嫣;
摘要:为探究某工业用地及其周边农田土壤中As、Cd、Cr、Cu、Ni、Pb、Zn和Hg的污染特征及特定源健康风险,本研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结合空间分布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在源解析基础上开展特定源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冶炼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周边农田土壤。厂区土壤中Pb分别有57.14%和19.05%的样点高于一级和二级评价标准,而Hg的所有样点均高于一级和二级评价标准。周边农田土壤中,Cd...
生命周期视角下中国环境影响货币化方法构建及其应用————作者:王秦裕;黄蓓佳;王钰越;王瑶;龙宇琼;王湘锦;
摘要:开展基于区域特点的环境外部性成本的量化对支持可持续技术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广泛推广应用的本地化环境影响货币化评估方法,现有研究中对部分指标的考量因素仍不够全面、特征物质缺乏代表性,致使部分指标准确性和通用性欠佳。因此,基于生命周期的ReCiPe方法,结合市场价值法和环境税法,优化了陆地生态毒性(TET)等7个环境指标的中国本地化货币权重因子。该方法通过结合中国标准化因子数据库,对气候变化(C...
河湖库底泥清除、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张旺兴;邵吉成;
摘要:我国河湖库数量众多、淤积严重,对河湖库进行疏浚并对疏浚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事情。本研究综述了河湖库底泥清除、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1)介绍了河湖库底泥的几种常见的清淤方法,包括冲刷清淤法、水力冲挖法、直接开挖法、绞吸式清淤法以及抓斗式清淤法,并总结了几种清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2)系统地梳理了疏浚淤泥几种常见的处理技术,包括絮凝-板框压滤机脱水技术、土工管袋脱水技术、固...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热点与进展————作者:杨娇;葛文静;闫怡新;连丽君;韩龙;
摘要:农田土壤镉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亟需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结合Histcite引文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3—2023年该研究方向的出版物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领域的年度总发文量整体上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快速...
基于APCS-MLR受体模型的某在役石化场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作者:窦小涵;王昕喆;谢谚;杨帅;
摘要:为探讨石化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选取某石化场地,应用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与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化场地土壤中重金属Cu、Cr、Ni、Zn、Pb、Hg、Mn、Cd和As的来源进行解析,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潜在生态风险值属于...
基于多算法机器学习的铁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及其对新污染物降解效能的预测————作者:李明;罗鑫;胡春;吕来;
摘要:为高效评估铁单原子掺杂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8(iron-single-atom Zeolitic ZIF8,IZ)对新污染物的降解性能,本研究采用了机器学习(ML)方法建立了IZ对新兴污染物的降解性能预测模型。首先,对含有46个样本的IZ降解性能数据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确定ML模型的8个输入特征。随后,使用此数据集训练、优化和评估9个ML模型,包括自适应提升(AdaBoost)、决策树(DT)、...
MSBR-HPB耦合工艺脱氮效能分析及污泥沉降特性————作者:钟言;韩红波;侯起航;田云;郝琴;赵廷;巢真;
摘要:通过硅藻土基复合粉末载体投加结合载体分离回收单元构建了MSBR-HPB耦合污水处理工艺,对工艺运行过程的脱氮性能、污泥沉降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载体投加增强了系统原位脱氮能力,出水TN均值为7.5 mg·L-1,较单一活性污泥系统(10.9 mg·L-1)下降了31.2%。反硝化速率提升和好氧段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增强是该工艺实现TN高...
重水拉曼技术表征嗜热微生物在污泥中生长活性的应用研究————作者:陈磊;李宁;黄婷;李志坚;
摘要:嗜热微生物能否利用污泥中的物质维持生长繁殖,可能是影响其应用于污泥处置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Thermus thermophilus、Calditerricola satsumensis、Thermaerobacter composti和Calditerricola yamamurae这4种嗜热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重水拉曼光谱技术系统分析了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嗜热微生物的生长活性动态变化,并开展了...
基于晶核理论的好氧颗粒污泥强化策略及机制研究————作者:李松亚;赵艳萍;王林裴;刘彪;吴俊峰;谷得明;王乐;杨梦含;耿延祥;
摘要: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具有沉降性能好、生物量高、剩余污泥量少、抗冲击能力强等优点,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优势,有望替代传统技术成为未来污水生物处理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技术。然而,AGS的培养周期长、长期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广泛应用,快速培养AGS且避免出现颗粒解体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及该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近年来,投加晶核物质作为一种有效...
不同酸化方式对猪场液体粪污贮存发酵氨气排放的影响————作者:秦怡伟;徐鹏翔;沈玉君;周海宾;程红胜;程琼仪;张朋月;丁京涛;
摘要:贮存发酵是我国养殖场液体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主要路径,而贮存过程中普遍存在贮存时间长、氨气排放量大、养分流失严重等问题。酸化贮存是降低氨气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粪水肥效的有效技术途径。为提高酸化贮存保氮控氨效率,本研究以猪场全量收集的液体粪污为研究对象,在酸化剂总用量相同条件下,设置了自然贮存(T1)、一次性酸化处理(T2)和分步酸化处理(T3)3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80 d的贮存发酵试验。以自然...
不同浓度杂质气体对CO2运移及溶解规律的影响————作者:徐亮;李琦;曹小敏;余涛;谭永胜;
摘要:杂质气体与二氧化碳(CO2)同时注入咸水层时,杂质气体会对CO2在储层中的运移、溶解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影响CO2在储层中的封存形式。本研究利用场地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不同浓度的4种杂质气体(氮气(N2)、氧气(O2)、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 空气微纳米气泡促进Y沸石分子筛吸附四环素————作者:岑汶禧;王帮国;黄雨薇;叶圣滢;MUHAMMAD Yar;徐睿;唐颖;王丽静; 摘要:以四环素(tetracycline,TC)为目标污染物,利用空气微纳米气泡(air micro-nanobubble,ANB)促进Y型沸石分子筛(Y zeolite,YZ)对水中TC的吸附。通过调节ANB制备温度、溶液pH和离子强度,考察了不同条件下ANB促进YZ吸附TC的宏观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温制备(10℃)和中性条件(pH=7)下,ANB能有效促进YZ吸附TC,YZ的最大吸附量达34 mg·... 热解温度对油茶果壳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影响————作者:杨卓;周霞;曾鹏;辜娇峰;廖柏寒;周航; 摘要:该研究以油茶果壳为生物质原料制备生物炭,探究了热解温度(300~900℃)对油茶果壳生物炭理化性质和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可改变油茶果壳生物炭的孔隙和物相结构、增大其比表面积,进而影响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SEM表征结果表明,热解温度由300℃上升到900℃,油茶果壳生物炭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孔隙结构不规则。BET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孔隙度、孔数量和比表面积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而增... 还原置换-Fenton氧化联合处理实际有机酸性含铜蚀刻液————作者:罗振宇;虞俊一;肖卿滢;王锦涛;袁鑫凯;熊贞晟;邵鹏辉;罗旭彪; 摘要:对于西安某高浓度有机酸性含铜蚀刻废液,设计了铁屑置换-两级芬顿联合工艺资源化回收铜(Cu)和降解有机物。研究了初始pH和铁屑投加量对置换反应的影响,30%双氧水(H2O2)和二价铁(Fe2+)投加量对两级芬顿的影响,并对铜粉进行表征和纯度分析。结果表明,置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pH=5.3,铁屑理论值2.0倍,Cu置换率达到98... ErCu/TiO2对N2O的催化分解性能与机理————作者:高宇;李坤; 摘要:为解决氨动力船舶的N2O排放问题,助力全球航运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该研究利用浸渍法合成出不同稀土元素改性的Cu/TiO2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稀土元素对N2O去除性能的影响,优化了ErxCu/TiO2催化剂对N2O的去除性能。通过评估不同Er负载量对N2 二硫化碳改性荔枝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作者:贺懿琛;张翠玲;尚志栋;蔺禧丹;贾慧玲;安国凤; 摘要:为处理实际环境中常以复合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废水,本研究以荔枝壳(LS)为原料、CS2为改性剂,制备得到二硫化碳改性荔枝壳(CLS)。探讨了CLS对单一及复合污染体系中Cu(Ⅱ)、Pb(Ⅱ)和Zn(Ⅱ)的吸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CLS对Cu(Ⅱ)、Pb(Ⅱ)和Zn(Ⅱ)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94%、92.65%和93.35%。不同的污染体系,CLS的最佳投加量不相同,在单一金属污染体系中,对于... 通启运河河口颗粒物再悬浮对河口浑浊带水体耗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者:段云馨;翁南燕;张靖天;张亚捷;耿心怡;黄炜惠;张含笑;霍守亮; 摘要:颗粒物再悬浮过程对河口浑浊带水体溶解氧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是揭示河口水体低氧形成机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采集通启运河河口浑浊带不同潮期的水样并分离悬浮颗粒物,开展颗粒物再悬浮的室内模拟实验,基于再悬浮过程中溶解氧浓度、溶解性有机质(DOM)及其荧光组分的时间序列监测,结合颗粒物来源组成分析,探究不同潮期、颗粒类型和温度条件下颗粒物再悬浮对河口浑浊带水体耗氧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