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最新期刊目录
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中传统及改性硅氧烷的分布与迁移特征————作者:任君焘;雷江含;刘楠楠;徐琳;邱春生;陈旭;张亚平;李成龙;
摘要:因其巨大的产量和潜在的健康效应,硅氧烷类化合物的环境排放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此类化合物在日常消费品和工业过程中的广泛大量应用,促其可随垃圾处置进入垃圾填埋场,进而有可能随填埋气和渗滤液迁移进入周边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区域环境中传统二甲基硅氧烷(DMS,D4、D5、D6)及其改性产品-苯基甲基硅氧烷(PMS,cis-P3、trans-P3、cis-P4、trans-P4a、tran...
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降水组分的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作者:郝睿;方冬青;靳军莉;孟磊;常晨;贾小芳;王文彦;王振发;田野;
摘要:为研究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近年来降水组分的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评价该地区大气降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本研究分析了2017年12月—2024年11月256个降水样品的降水量、pH值、电导率及其主要离子(Na+、K+、Mg2+、Ca2+、NH4+、F-、Cl- 推动绿色转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增值的未来展望与挑战————作者:王艺;张翔龙;汪庭宇;杨晨;郭晋君;任旭;彭鑫;黄进;赵孝芹;郝吉明;马强; 摘要: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增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关键路径之一.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增值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和研究成果,包括生物炼制优化、合成生物学、增材制造和电化学转化等创新技术.通过分析其生命周期评估,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在温室气体减排、水资源利用、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影响方面的可持续性表现.此外,文章提出了技术商业化的主要挑战,如木质素高值化利用、工艺整合及规模放大,... 全氟和多氟羧酸异构体单分子电化学分析研究————作者:汤雯;李洪双;赵娴;程梦源;李浦风;谢雪迎;左嘉琦;邱恺培; 摘要:全氟和多氟羧酸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carboxylic acids,PFCA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物,其异构体因结构不同呈现迥异的环境行为、生物蓄积性和毒性效应,准确区分PFCAs异构体对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检测技术多依赖于标准品,对结构差异极小的PFCAs异构体进行精准分析仍存在挑战.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传感分析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通过构建分子... 系列羰基铼配合物光催化活化CO2机理————作者:臧杰超;朝鲁门;肖锟;李明飞;张雯;罗会亮;慈成刚; 摘要:二亚胺羰基铼配合物兼具光敏剂和催化剂双功能,在CO2光还原领域吸引了广泛关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磷光发射光谱作为重要手段,在探索CO2光还原机理和调控产物量子产率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对实验合成的6种二亚胺羰基铼配合物[Re(5-R-phen)(CO)3(X)]<... ERα拮抗剂与激动剂的生殖毒性差异:从基础研究到环境健康风险————作者:罗爽;吴帆;李振宇;刘雨洁;曹梦西;李佳楠;梁勇; 摘要: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是调控女性生殖系统发育与功能的关键核受体,其激动剂与拮抗剂可通过差异化的作用模式干扰生殖健康.本文系统综述了ERα激动剂(如环境污染物双酚A)和拮抗剂(如临床药物他莫昔芬)的生殖毒性和分子机制,重点探讨了低剂量环境暴露的毒性效应、性别二态性与跨代遗传风险,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临床用药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藏年楚河流域灌溉水重金属浓度特征、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作者:许耿;吴仕明;格桑梅朵;胡海燕;上官士伦;嘎珍旺姆;扎西次仁;张强英; 摘要:年楚河流域是西藏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享有“西藏粮仓”的美誉,评价该流域内灌溉水中的重金属浓度水平及风险对水质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4年分三个水期采集了146份水样,并对水样中8种重金属(Zn、As、Mn、Cd、Cr、Pb、Cu和Ni)的浓度、空间分布、污染风险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期变化对重金属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Cd、Mn、Cr、Cu和Pb在枯水期浓度最高,平水期次之... 同位素视角下HONO的来源与生成————作者:吴月涵;李林谦;黄俞铭;李翔宇;易慧喧;刘一飞;杨学志;陆达伟;江桂斌; 摘要:气态亚硝酸(HONO)作为大气中羟基自由基(·OH)的重要前体,对大气氧化性及区域污染具有显著影响. HONO的生成机制复杂,包括直接排放、光解反应及二次生成等途径,但其各个来源的贡献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是在大气不同层次和不同环境条件下,HONO的浓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其具体的生成途径和贡献率仍然是一个研究难题.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如同位素分馏和同位素标记)逐渐成为研究HONO来源及其生成... 珠三角典型森林地区夏季异戊二烯有机硫酸酯的粒径分布————作者:李柏萱;张宇晴;何全甫;刘平;丁翔; 摘要:异戊二烯有机硫酸酯(iOS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分,了解i OSs的粒径分布特征对深入认识其生成机制,评估其环境、气候及健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珠三角典型森林站点开展了外场观测研究,分析了11种代表性iOSs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iOSs的大气浓度平均为159.9 ng·m-3.11种iOSs单体均主要分布在PM<0.25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污染源解析————作者:王晨;吴雨涵;王东霞;王飞;周坤朋;王鹏;王崇臣; 摘要:本文基于2015—2024年京杭大运河北京段6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污染来源.时间上,2015—2024年综合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Ⅱ类,PP-WQI由4.23降至2.83.水质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和春季好于秋季、夏季,主要受夏季降雨引发的地表径流污染影响.空间上,各监测断面水质存在关联性,表现为上游水质整体优于下游,且上游治理改善带动... 典型重工业城市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溯源及健康风险评估————作者:宁翠萍;王丹;汤雨彤;孙帅;耿柠波; 摘要: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重金属因其显著的生物毒性和环境持久性,在评估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与环境效应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常被用作重要的污染示踪剂.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鞍山市冬季PM2.5中21种金属及类金属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各元素浓度差异显著,其含量排序为Fe>K>Al>Mg>Ca>Zn>Ba>Mn>Pb>Cu>Sr&... 压电耦合光-电催化在能源环境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作者:杨皓迪;杨勋午;唐义贵;李凯;包双友;宁平;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开发高效、可持续的污染修复技术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压电耦合光电催化与压电耦合电催化技术因其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与光电或电催化过程结合,在环境修复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这些技术通过将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与光催化或电催化作用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光生或电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从而增强了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本文综述了压电耦合光催化和电催化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增值转... 北京潮白河-温榆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硫化物来源解析及成因分析————作者:陈吉吉;陶蕾;沈秀娥;郭婧;席玥;徐蘇士;郭华明;高志鹏;荆红卫; 摘要: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中硫化物偏高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查明地下水硫化物来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解析地下水中硫化物来源,量化各来源贡献率;基于δ34S和δ18O同位素进行SO42-来源识别,判断人为源或自然源对硫化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北京境内潮白河-温... 载体形貌对Rh/CeO2催化分解N2O的影响————作者:汪浩然;鲍世东;郑寿荣; 摘要: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其进行催化分解具有重要环境意义.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分别制备了3种不同形貌的CeO2载体:纳米棒(NR)、纳米立方体(NC)和纳米八面体(NO),然后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Rh/CeO2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Rh/CeO2-NC和Rh/CeO2-NO相比,... 土壤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分析方法和降解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作者:唐欢;徐琳;蔡亚岐; 摘要:近年来,重点行业(如石油化工)地区土壤中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引起了广泛关注.石油烃(Petroleum hydrocarbons,PHs)是一组复杂的污染物,包含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学物质,如烷烃、芳香烃和非烃类化合物,其中最受关注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具有环境持久性、高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并可通过食物链积累,对人类健康... 基于特征激发波长提取的三维荧光光谱水污染溯源效率优化研究————作者:赵远;唐琪;匡立涛;金梦;兰亚琼;徐灿灿;刘锐; 摘要:针对传统三维荧光光谱(EEM)扫描耗时长、数据冗余、仪器成本高且笨重的问题,并结合现场快速水污染溯源需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特征激发波长扫描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新型分类识别方法,为水污染溯源提供高效解决方案.收集并检测来自化纤染整、毛纺织染整、皮革加工、金属表面加工、造纸以及生活污水在内的180个样本EEM数据.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解析得到特征组分,确定特征激发波长,... 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微塑料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作者:张清敏;黄梵;张晓果;唐幸;马双龙;周源;王梦园;于祺正;孙一兵;王竞侦; 摘要: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其在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微塑料赋存情况,以及微塑料的颜色、形状、丰度和类型,本研究结合丹江口水库的水动力与汇流关系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在水样中约为7300 n·m-3,在表层沉积物中约为4867 n·kg-1,并且水样... PMMA微塑料在海水中赋存的拉曼成像及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行为————作者:徐洪伟;陈兆洋;王晶;于泽惠;李晓东;冀峰;汤博崇;胡绍洋; 摘要:本研究通过拉曼成像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探究100μ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塑料(PMMA-MP)在海水中赋存形态及其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基于拉曼光谱特征峰比率分析的拉曼成像方法可有效克服海水基质高荧光干扰,实现微塑料原位高分辨率成像.实验发现,PMMA微塑料对5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吡啶、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氯哒嗪、磺胺甲恶唑)均表现出显著吸附能力(吸附量24.7%—49.... 施用生物炭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和微塑料积累的长期影响————作者:张一;孙霞;严涵;寇天乐;杨再磊;唐光木;徐万里;贾宏涛; 摘要:本研究通过长期田间试验,揭示生物炭施用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和微塑料积累的长期影响,以期为干旱区土壤养分积累和微塑料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4年建立的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通过一次性施炭处理,于覆膜栽培7年后分析0—30 cm和30—6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加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当施... 表面络合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结合预测Cd、Ni、Pb在贵州黄壤表面的吸附行为————作者:唐泽飞;胡长刚;李梅;程鹏飞;杜永红;安娅;秦好丽; 摘要:为探究不同重金属在黄壤表面的吸附特征和吸附机制,本研究采集贵州省不同位点表层黄壤,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电位滴定、吸附实验和1-site/2-pKa表面络合模型(SCM)解析黄壤酸碱性质和重金属吸附参数;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建立重金属吸附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利用大量土壤样本通过测定线性回归模型中显著性理化性质以验证该模型在预测重金属吸附行为中的适用性.实验结果显示Cd... 环境化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在会议上投的论文,给推荐到这个期刊上进行发表,一个半月,审稿意见就返回来了,审稿老师的意见很专业、犀利也很中肯,修改后返回编辑,一个月左右返回了第二次的修改意见,已经比上次少很多了,就是一些细节性的东西,简单修改后就返回了,第三次编辑就发了录用通知,让根据期刊要求进行修改。从投稿到发表历时9个月。研究方向: 工程与材料 金属材料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
Yangming_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