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档案最新期刊目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际劳工组织在租界工厂检查权交涉中的作用考析————作者:张龙平;
摘要:1931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检查法》,因列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该法面临在租界实施的难题。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向国际劳工组织寻求帮助,邀请国际劳工组织派遣专家调查团来华,拟就各方认可的租界工厂检查方案,却因洋泾浜章程修订引发关于中外租界工厂检查权的激烈交涉。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将此事提交国际劳工组织,试图在国际劳工组织框架下解决租界工厂检查权问题。由于列强不愿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国际劳工组织无...
1939年11月福建省科学运动周活动照片————作者:本刊;
摘要:<正>~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交通部所拟《铁路恢复整理计划准备工作》选编————作者:陈宇;
摘要:1941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分军事收复、停战接收两种情况对战后铁路恢复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拟具《交通部规复铁路临时机构组织纲要》,预想通过设立铁路规复委员会制定施行计划与细则维持抗战结束后的铁路正常运输。此外,考虑到战争造成的损失与战时机车的损坏,准备工作还特别研究了铁路损失估算办法与九龙机厂筹设计划,反映了国民政府对战后铁路接收与恢复的设想
侵华日军见延秀雄遗族的死亡“记忆之场”————作者:李燕吉;
摘要:运用法国历史学者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理论,以侵华日军海军一等航空兵曹见延秀雄为例,可管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靖国神社所扮演的角色、担负的功能及其与日本政府、遗族之间的关系。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祭政一致”的国家神道,靖国神社即是彰显国家神道宗教精神的外化实体。靖国神社及其代表的“靖国精神”衍生出一系列死亡“记忆之场”,改变了日本民众的集体记忆,安抚了遗族丧失亲人的痛苦,将之转化为对“英...
政商博弈视野下的交通银行官商股份冲突(1908—1937)————作者:陆卫军;陈谦平;
摘要:交通银行是我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以来其商股份额虽然一直高于官股,但股权分散,官股凭借一股独大的优势实现对交行的全面控制,因此官股与商股的对立天然存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商股势力逐渐壮大,以江浙金融势力为核心的商股股东联合起来,逐渐取得了交通银行的经营权,交通银行也趋于商业化倾向,但这一倾向最终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统制政策所终结。本文梳理了1908—1937年间交通银行官商股本构...
巴恩比考察团与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对伪满洲国政策————作者:肖如平;郎宇轩;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在东北扶持傀儡政权,建立伪满洲国。英国为维护自身在东北的商业利益,实行政治投机,由海外贸易部牵头组织非官方经济考察团赴伪满洲国,并获得外交部、财政部首肯。1934年9月至10月,巴恩比勋爵率领英国实业协会考察团访问日本与伪满洲国。日方以极高规格礼遇接待考察团,对英日达成谅解之谣言推波助澜,营造英国将会承认伪满洲国的假象。巴恩比考察团的伪满之行,不仅遭到国民政府...
从“非常”到“特种”:战后过分利得税的变异————作者:蒋城琛;
摘要:过分利得税于抗战时期开征,对战时财政贡献巨大。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控“非常时期”解释权,将本应随战事结束而停征的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变为特种过分利得税继续征课,这同工商界呈请减免或废除过分利得税的愿望相矛盾,政商之间的摩擦愈演愈烈。为争取税源以支撑内战军费,国民政府不断变更过分利得税的稽征模式,却又激化了本就紧张的政商关系,降低了政府征税效率,亦使民众对国民政府态度转变。在各业反对声中,国民政府将...
破局、调适与重塑:1929年废止中医案后中医界的应对与探索————作者:戚端;
摘要:1929年废止中医案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废止中医案通过后,中医界经历了思想认知和职业身份的双重冲击,随即开展了各类抗争活动,并对自身进行系列改革,探索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实现身份再度确立的基本路径,展现了传统医学受到外来医学冲击后重塑其原有行业体制和内在架构的尝试和努力。废止中医案没能扼杀中医,反而为中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日英三方角力:九一八事变后北宁铁路债务交涉与路权争夺————作者:郭少伟;马陵合;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三省,北宁铁路以山海关为界被分为关内、关外两段,关外段被日军武力控制。为获得债权人中英公司的认可,日方以承担铁路债务为诱饵,逐步蚕食英国在北宁铁路上的权益,最终彻底夺取北宁铁路的控制权。北宁铁路债务偿还经历了从日方单独偿债到中日共同偿债的过程,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方拒绝承担债务,其博弈核心是英日双方对中国铁路产权的控制与争夺。北宁铁路债务交涉的过程,不仅折射出九一八事变后日...
美国二战中缅印战区军事史文献存藏与战史研究综述————作者:雷娟利;
摘要:二战时期中缅印战区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也是中美英三国合作抵御日本侵略的国际舞台。美国在该战区的军事介入涵盖了物资援助、空中支援、地面部队参与、战略规划协调以及人员培训与技术支援等多个领域。大批量军事史文献与战史研究成果分散存藏于美国各机构和资源库中,包含官方档案、战时新闻报道以及史学著作等门类,涉及军事机构、战略部署、战术安排、战事详录、情报搜集以及与盟国协作等内容,对于深化和推进第二次世...
中国参加国际电信预备会议史料一组(二)————作者:李宁;
摘要:<正>54.傅秉常、陈定致交通部函(1946年10月21日)奉令出席莫斯科五强电信预备会议。等因。遵即如期在苏参加该会,于三十五年九月廿八日开幕,十月廿一日竣事,谨将会中讨论情形编成报告随文附送,敬请鉴察为祷。此致交通部驻苏联大使兼出席会议代表团长傅秉常驻苏大使馆参事暂代馆务兼出席会议代表团副团长陈定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附报告一份。出席莫斯科五强电信会议报
在战火中谋求自给:大后方工业界矽钢片制造技术的跨国引进与本土化研究————作者:王瑞;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大后方工业界采取引进技术和本土研究两种途径以谋求矽钢片自给。在工矿业高层和国家资本的支持下,中央电工器材厂总经理恽震延揽一批工程师、科研工作者组建中国首个矽钢片制造委员会,开启了矽钢片试制工作。资源委员会驻美官员、留美学生和赴美训练工程师扮演中间桥梁角色,协助中方企业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和知识。试制矽钢片经历了按外国产品标准仿制、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改造、跨工业部门合作生产的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煤矿税收改革及其纷争(1927—1937)————作者:卢丹;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财政部将矿税划归国家税,并就此前矿税名目繁杂、税率不统一及税权不集中的问题进行改革。然在改革过程中,围绕煤矿税率制定、华洋煤矿税额核定及安南煤入口税率等问题,财政部与相关中央部门及华资煤矿商人之间产生纷争。面对争议,财政部试图在保证既有收入的前提下,为华资煤矿的发展清除税收障碍,同时实现煤矿征税标准和征税权的统一。但因华资煤矿实力弱小,依赖关税保护的实施与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则...
中国参加国际电信预备会议史料一组(一)————作者:童玉汝;
摘要:1946年9月,中、英、苏、美、法五强国际电信预备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讨论举行国际电信会议全权代表大会、无线电周率分配、国际电信公约及规则修改等事项,中国派出10人代表团参加。本组史料记录了中国筹谋参加此次会议、制定相关应对策略及参会的具体情况,反映出中国在建立战后国际电信新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
1933—1934年东北“邮件过境费”与关内外通邮问题研究————作者:崇哲;
摘要:《塘沽协定》签订后,因国民政府封邮政策效果不彰,日伪欲以东北邮件过境费和关内外通邮分别诱导国际社会和国民政府承认伪满地位。过境费问题致使《国际邮政公约》与国联不承认伪满原则发生龃龉,无意独自处理此事的英国在商贸利益驱使下,将伪满诉求扩大议题后提交至国联。同时,通邮一事引发国民政府内部政潮,中政会决定暂停交涉以待国联决议。1934年在各方势力博弈中,国联最终决定在既定国际法之外重塑规则,允许各国在不...
战后国民政府工业化道路的国营与民营之争——以中纺公司为例————作者:刘大禹;胡哲;
摘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改变了“重工业国营、轻工业民营”的既定政策,完成日伪在华纺织厂的接收,组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隶属经济部,实施国营。这种对轻工业的国营化政策,被视为与民争利并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备受社会各界诟病。为应对民营呼声,国民政府宣称国营两年期限后转变为民营,实则不愿轻易放弃国营,并加强对经济之管控。就战后形势而论,国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强化计划经济,对关系国计民生...
民国公产转型与地方权力重构——以黟县碧阳书院公产纠葛为例(1927—1929)————作者:王玉坤;
摘要:对传统教育公产进行转化是近代新式学校经费筹措的着力点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安徽省掀起教育经费清理运动,原碧阳书院款产作为黟县最大的公产,被强制移交县教育局划作财政专款。为争夺碧阳书院款产的归属,黟县政府同碧阳小学方面及其背后的士绅针锋相对,并卷入黟县国民党县党部筹组之争,引发群众运动,以致安徽省政府、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乃至教育部先后介入其中。这场公产纠葛中不同主体参与的利益考量和策略选择,正是...
抗战时期存越海防物资抢运及处理情况相关史料一组(三)————作者:刘楠楠;
摘要:<正>180.孔祥熙致陈体诚电(1941年5月30日)陈代主任体诚:密。五月马电悉。欧德南拟洽售存越钢铁器材及汽车另[零]件一节碍难准行,希饬知照。孔祥熙。渝贸输。181.孔祥熙致陈体诚电(1941年5月30日)陈代主任:密。皓电悉。已电钟锷与贵处港分处商洽代办,惟越存货转售事已饬不再进行,欧德南如未起程,即可不办,希转饬知照。孔祥熙。渝贸进。182.陈体诚致王人麟、周贤颂等电(194...
抗战时期香港学生赈济会发展研究————作者:罗文捷;吴青;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香港学生赈济会(简称“学赈会”)通过组织募捐钱款、赈济难民、下乡宣传、支援前线、救助伤员、回国服务等多种活动,为祖国内地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至1941年间,学赈会救亡运动受多元力量与要素影响,尤其是中共的先行介入和影响推动,为其势起勃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学赈会的渗透争夺,中共工作则出现了懈怠和偏差,再加上学生群体自身的缺陷弱点以及港英管制的逐步收紧,使得学赈会...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救济政策与《中美救济协定》的形成(1946—1947)————作者:高大为;
摘要: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随着联合国善后救济项目的结束,国民政府积极寻求美国对华援助。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救济援助法》,该法案旨在联合国善后救济项目结束后继续对欧洲、中国进行救济。美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华实施救济以缓解中国国内粮食短缺问题并维持国民党统治,另一方面美国力图避免使救济物资用于军事,以免直接卷入国共内战之中。在对华救济政策和《中美救济协定》的商讨中,美国国...
民国档案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投过稿,交流顺畅,可惜没中
2020-08-04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