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最新期刊目录
返本开新:2024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作者:邓绍根;强若琳;
摘要:2024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持续返本开新,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学术自觉。诸多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通过对革命导师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的考辨与重思,发挥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学界从多元维度着眼,持续深化探索,极大拓展了马新观研究范畴。与此同时,许多研究立足当下,融合理论与实践,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发展进行论述,展现出“体用贯通”...
2024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作者:《国际新闻界》新闻学年度课题组;
摘要:本文从2024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中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和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论文。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保持较为稳定的议题聚焦与视角创新。首先,新闻理论、新闻生产、媒体融合、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用户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起过去一年新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盘。其次,随着数智传播技术对新闻实践的不断重塑,关于新闻业务与多元叙事的理论探讨重回新闻研究的前沿视野。此外,研究者们...
2024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作者:《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课题组;
摘要:本文以研究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理论视野与方法规范性为主要标准,从2024年18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中遴选出148篇研究,并对其加以分类,以传播研究范式的延续和变革、人机传播与人机关系、批判算法研究、平台劳动与数字游牧、健康传播、数字交往、媒介记忆、数字时代的乡村治理、媒介化时代的养育实践和老龄化、边缘群体的媒介实践、媒介物质性共计十一个话题勾勒了过去一年中国传播研究的知识图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与人类新境遇——2024年新媒体研究述评————作者:苏涛;彭兰;
摘要:2024年,不仅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服务的第30个年头,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大量爆发的一年。今年,学者们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机关系等议题展开大量相关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依据选题的新鲜度、理论视角的新颖性和研究的深入程度等标准,从2024年核心期刊的新媒体研究中提炼出五大议题,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人机关系的新局面与新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
流动与稳定之间——华北版《新华日报》的游击办报问题————作者:陈昱坤;张慧瑜;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法不仅是一种军事战术,更是一种哲学思辨的社会组织方式,它处理的“流动”与“稳定”这对矛盾是事物发展中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游击办报脱胎于游击战法,过往新闻史研究关注到了这种办报方式在抗战时期的高度流动化特点,但对办报过程中如何处理流动作业与稳定运行之间的辩证关系鲜少讨论。本文通过分析《新华日报》(华北版)相关史料认为,游击办报的新闻采编形式、媒介物料生产、多样化发...
共情的“视觉锚点”?——基于新闻图片认知效果的眼动实验研究————作者:周敏;郅慧;苏芳;杨雅;
摘要:共情是揭示全球化时代个体情感如何连接的重要因素,对于“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而儿童形象呈现通常是唤起共情的“视觉锚点”。本研究基于传播生理心理研究中的眼动追踪技术,采用2(儿童视觉框架:有儿童/无儿童)×2(图片说明:有图片说明/无图片说明)×2(图片形象化程度:高/低)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新闻图片中的儿童视觉框架、图片说明与形象化程度对个体注意及共情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儿童视觉框架虽...
疏联:中国式数字断连与差序格局变迁——以微信“已读延回”为中心————作者:张杰;杨欣怡;黄从严;
摘要:不同于西方“断连”研究着眼于基于技术的、作为个体的人与媒介之间的“连接”或“断开”,本文基于中国经验的“疏联”研究,是将社交媒体中个体的断连实践放置于中国的关系情境中,关注受个体文化影响的当代青年在“关系-个体化”情境,与自家人、熟人关系间的重新联结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序格局的变化。首先,在横向的自家人关系中,对父母顺从的“应有之情”不再被强调,呈现出“亲而不尊”的情感表达与“孝而不顺”的格局建构特征...
X(Twitter)上“一带一路”议题的媒体间互动机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实证分析————作者:时伟;黄文昕;
摘要:国际传播不仅要重视“说了什么”和“怎么说”,更要重视“关系”的创建与维护。本研究以指数随机图模型为分析框架,以“一带一路”议题为案例,考察了X(原Twitter)上媒体账户的“情感”与“身份”属性对其互动关系创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情感上,消极情感抑制了互动的发出,被消极情感主导的媒体表现出“独白”式的言说倾向;积极情感具有同质性效应,被积极情感主导的媒体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情感社群”。在身份上...
透视日常生活经验的权力网络: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的融通及实现进路————作者:姚建华;王洁;周孟杰;
摘要: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围绕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社会引发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索,这一趋势虽促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转向和代际传承,但却遮蔽了“人”作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工作流程和文化实践,使得“人”与“技术”一同陷入计算世界的窠臼中。本文在考察和梳理建制民族志的创建背景、理论发展、基本观点和研究步骤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在研究传统、旨...
创业的实践进路在城乡中国求联结:传播行动与农民工返乡————作者:吴麟;
摘要:置诸城乡中国语境,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项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变”举措,嵌入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在创业行动中,如何实现不同维度的连接是显著挑战。小花村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一例主观意愿与外力推动相结合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其间,外来行动者充分调用社会资本、积极开展传播行动,协助返乡创业者化解与城市市场、基层政府、乡村社会的连接困境,但不同主体间连接的紧张始终存在。从传播与社会联动的角度考察,这...
关系编织、转化式繁衍与世界主义风险共同体:中国全球传播的“转文化”路径————作者:周佳琪;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全球传播在文化维度上的核心理念应从“跨文化传播”升级为“转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具有三大理论来源,分别是“媒介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传统”和“方法论的反思”。本文从这三个面向分别进行理论溯源,并将其放入当下的全球政治、文化和传播语境中进行阐释,接通其与中国全球传播实践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中国全球传播“转文化”路径的三个实践向度:一是以“关系性思维”创建多...
远观抑或近玩:虚拟现实能动可供性对文化遗产认同与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周葆华;汤清扬;
摘要:本研究借助能动可供性的理论框架,考察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为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传播提供了何种潜力及其对不同受众群体主观体验与态度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三组对照的VR实验,操作化能动可供性的三种水平(无vs.低vs.高),发现能动可供性能够提升受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关注,但仅在低水平上显著,而高水平的能动可供性更有利于促进虚拟游览替代实地参观的意愿。心流体验在能动可供性与文...
浏览抑或阅读?社交媒体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作者:王亮;
摘要:新闻偶遇是社交媒体用户接触新闻的重要方式,对偶遇新闻的不同处理策略影响用户的知识获取、新闻参与和社会参与,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这使得新闻偶遇的效果研究缺乏知识累积性。论文基于PINE模型,将偶遇新闻处理策略分为浏览和阅读,并采用组态分析方法,从用户、社交网络、内容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因素,研究各因素如何通过复杂的组合和互动影响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发现了社交媒体用户浏览...
表征动物:迪士尼电影的动物形象变迁及其动物观的全球传播————作者:纪莉;张静;
摘要: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与概念及其意指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即是表征。华特迪士尼公司百年历史中,除了通过塑造“公主”“超级英雄”等系列形象的视听作品占领全球文化市场,其打造的动物主题电影更是因老少咸宜而深入人心,而对迪士尼动物主题电影及其全球传播的研究还鲜少受到中国传播学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了百年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动物观表征的历时演变进程,探究迪士尼文化产品实现全球传播的价值工具。研究发现,迪士尼在...
重探19世纪中后期广东报业的史实与观念——基于海外新见刊物的考察————作者:操瑞青;
摘要:依托新发现的奥地利藏《中外新闻七日录》和英国藏《广州新报》原件,本文重新考察了19世纪中后期广东报业发展的基础史实和新闻观念。文章论述了几个关键问题:其一,《中外新闻七日录》停刊于1871年,当前提及的1868年、1870年等均不准确;其二,《广州新报》承接《中外新闻七日录》而来,两者有继替关系;其三,《广州新报》是综合性新闻刊物,是西方对中国展开医学传教活动的产物;其四,作为广东地区第一份以“新...
《大公报》史的深掘与再书——评《〈大公报〉全史(1902-1949)》————作者:范龙;方飞;
摘要:《〈大公报〉全史(1902-1949)》,吴廷俊著/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2580页,ISBN:978-7-309-16393-3,680元
大语言模型时代新闻传播学科新问题再思考————作者:夏以柠;林润;陈思羽;
摘要:<正>2024年国内大语言模型(下文简称“大模型”)进入蓬勃发展期,大模型应用纷纷落地,实现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场景的基本覆盖,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成为信息传播新架构。2024年12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大语言模型时代传播学研究新问题再思考”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高校、业界、学术期刊的21位专家学者,聚焦“新闻传播学视域下人工智能研究的根本问题”“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学科建设和...
《国际新闻界》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致谢《国际新闻界》2024年匿名审稿人
摘要:<正>~
“那是一座围城”:互联网“大厂”实习生的劳动期待与剧本书写————作者:吕梓剑;林仲轩;李雨绢;
摘要:既有研究常以“制造同意”为瞄向,将实习生刻画成“积极进取”的形象,但实际上其私下存在愤慨、抗拒的一面,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前后台的形象反差?这种反差如何形成?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潜隐剧本”为理论基础,依托过程性视角,探求互联网“大厂”实习生入职前后的心态转变及各阶段的本真状态。研究发现,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种种落差,实习生会对“大厂”历经一个“期待—祛魅—抵触”的情感过程。然而,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他...
国际新闻界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奔跑的辣椒酱
几个月之前投了一篇综述,给了修改意见被拒,倾向于收实证,质性要求写作有文笔一点
2024-05-13 18:29 -
奔跑的辣椒酱
光速拒稿,前后半个月。其实非常好,因为合适就上,不合适也别相互浪费时间,大家都开心。
2024-04-01 17:52 -
带头大哥666
在投稿后,仅仅十天的时间,就收到了编辑部的拒稿通知,应该是选题与期刊的特定方向和读者兴趣存在偏差。这个回复速度还是很快,说明该期刊效率较高。《国际新闻界》通常倾向于发表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视角的新闻传播研究。
2024-02-22 22:22 -
带头大哥666
作为新闻传播类四大刊之一,也作为新闻传播学Top2期刊,文章质量、学界认可度是比较高的。之前投过2次,第一次投稿是2019年12月,等了不到一个月送外审,投稿指南上说外审大概等2个月,中间我一直不敢催,怕催了给拒了。外审等了三四个月,还是发邮件催了一下,很快外审意见回来,果然被拒稿了。返回300多字意见,有点作用,但不大。
2023-08-03 18:08 -
带头大哥666
作为新传的四大刊的老二,论规矩和文章质量,确实是要好一些的(比隔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要好) 投过一次,过了初审,外审被拒。 给的意见还可以,reviewer是大体看过的。 拒稿速度是很快的。 如果新传有好论文可以考虑投递。
2022-12-31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