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最新期刊目录
空间转型视角下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路径————作者:延书宁;王秀伟;
摘要:博物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空间社会学为探讨当代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提供了思想借鉴,结合空间转型理论可以揭示出,从现实空间到混合空间的本体转型、从展示空间到对话空间的结构转型、从收藏空间到记忆空间的价值转型构成了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逻辑向度。通过在场化展示强化历史感知、在地化复现激活文化认知、在线化表达连接日常生活,成为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逻辑向度与传承形态框定了博物馆传承传统...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视野下的乡村博物馆:脉络、特征与方向————作者:毛若寒;
摘要:作为典型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形态,乡村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履行其作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的使命的前提上,因而需要在学理层面界定“乡村博物馆”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在关联、个性差异与融合逻辑。文章系统探讨了乡村博物馆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之间的历史演进与互动模式,并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提出实物为核的“真实性”体验构建、符号为媒的“记忆性”价值传承、互动为径的“可参观性”文化重构的基本特征,具有助推...
城乡时代乡村博物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省为例————作者:尹婧宇;
摘要:进入“城乡中国”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治理秩序、农民特征发生历史性变化。新阶段的乡村振兴不只是乡土重建,而是城乡互动下的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博物馆维系了中国特色、乡土特色,以静态展览“活化”历史、用客体文化创造资本,将抽象精神具体呈现,唤醒了乡土情怀,建构了集体认同,丰富了公共文化生活,也振兴了乡村经济,生动展现了文化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实践与探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科普趣味展示新实践——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青花秘境”特展为例————作者:邹媛;方婷婷;
摘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青花秘境”特展构建“遗址-展馆-街区”三位一体的全域展示体系,运用考古学研究成果转化、跨媒介叙事手法、数字交互技术三重创新策略,将青花瓷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化展陈语言;通过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沉浸式剧场等多元艺术形态实现跨媒介叙事;开发游戏化数字平台实现观众参与式文化传播。为考古遗址类博物馆的科普展示提供了“学术性转化-艺术化表达-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对提升公众文化遗产认...
南宋德寿宫遗址数字化阐释的实践路径与机制————作者:孔非非;夏子禾;
摘要:以南宋德寿宫遗址的数字化阐释实践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遗址阐释中的应用路径及其实践机制。在德寿宫遗址数字化复原阐释过程中,构建了以遗址价值为核心的“二重证据”复原研究体系,形成以“语境化阐释”为框架的本体与外延架构,并开展基于德寿宫遗址的多模态体验设计。基于该案例的工作经验,提出“遗址-媒介-受众”三位一体的数字化阐释模型,以及构建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数字化复原展示与阐释支撑体系,旨在为...
《中国博物馆》2025年征订启事
摘要:<正>《中国博物馆》(Chinese 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以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博物馆学人为己任。自2017年起,已连续3次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博物馆事业”类核心期刊,4次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最受欢迎期刊”
民族博物馆展览叙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研究————作者:韩凤君;敖敏;
摘要:我国民族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与时代任务密切关联。从展示文化多样性转向表征民族共同性,是叙事方式转向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以共同体话语为叙事基点,通过展览叙事中物的再编码、共有共享文化符号的突出、空间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形塑,用展览语言转译和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强化和共同体话语的共情传播,有效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立足教育的博物馆(笔谈)————作者:赵丰;步雁;周靖程;肖海明;
摘要:全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定位正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跃升——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这是全球文博界的战略共识。2025年新年伊始,中国博物馆界迎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重要理念十周年。从陕西历史博物馆“连珠合璧重光来——全国博物馆教育成果邀请展”中的数据来看,中国博物馆教育完成了从理念觉醒到体系建构的跨越,全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总量十年增长近10倍,教育服...
“实用博物馆学”:史蒂芬·威尔的博物馆学理论研究————作者:丁晗雪;
摘要:美国博物馆学者史蒂芬·爱德华·威尔,作为新博物馆学运动的杰出代表,以其对博物馆目的、功能和角色的深刻重新定义和思考,备受学界关注。他参与并推动了博物馆从藏品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公众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催化剂”,形成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博物馆学理论框架。威尔的博物馆学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不仅总结了博物馆管理经验并构建了绩效评估模型,还深刻反思了博物馆在转型期的目的和功能,为21世...
刍议台湾地区的“敦煌艺术热”——以“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为例————作者:如常法师;
摘要:2023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联合举办了“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展览在策划与实施、媒体宣传、展览与教育相结合以及观众反馈等方面都成效显著。展览不仅充分展现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独特价值,且荣获2023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为两岸文化交流树立了新的典范
当代中国博物馆的业务主管制与策展人制度:两种知识脉络的形成、发展与碰撞————作者:汪彬;
摘要:源于西方的curator概念在当代中国博物馆领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知识脉络。第一种与1980年开始的业务体制改革和业务主管制的实行有关,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形成的,curator在此被理解为“业务主管”。第二种与2008年开始的策展体制改革和策展人制度的建立有关,主要是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curator在此被理解为“策展人”。2018年,随着博物馆学者将curator与...
融媒体背景下博物馆对外宣传提升策略探究——基于河北博物院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崔大伟;苑潇卜;
摘要:融媒体的应用丰富了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体验,推动了信息传播从单向度向多向度、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的转变,给博物馆对外宣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河北博物院积极探索实施对外宣传实践,从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内容形式、增强与观众互动等维度探讨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对外宣传策略,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博物馆宣传
迪拜辛达加博物馆的守护与传承——基于创新力视角的历史建筑再生策略————作者:李黎;
摘要:迪拜湾辛达加博物馆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并注重传统工艺的运用及其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利用多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功能转换与创新性保护利用方面、在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依托历史建筑改建博物馆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展示与阐释——“大博物馆”理念下的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展示体系探索————作者:付梓杰;王珏;燕海鸣;
摘要:通过对我国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及其博物馆的展示阐释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规划编制、本体和环境展示、博物馆建设、解说传播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阐释不够,环境展示深度有限,早期遗产地展示理念与手段滞后等问题。应将世界文化遗产地视作一座“大博物馆”,把世界遗产、考古遗址、博物馆设计与策展等方面有机结合,引入现代博物馆展示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展现遗址的突出普遍...
近代上海地区博物馆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作者:黄薇;
摘要:上海是早期中国博物馆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近代上海地区的博物馆最初由境外来华人士发起,此后得到租界政府、外侨等各方面支持。但是,作为一种舶来品,早期上海的博物馆没有能够真正融入中国本土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民国时期之后,上海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转型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除了专业的博物馆,各种古物展览、美术展览亦成为国人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由国家层面促成的“中国...
三年来国际博物馆协会战略计划执行述评————作者:杨希彦;
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简称国际博协或ICOM)是国际博物馆界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2022年,国际博协召开第26届大会,随之发布了2022至2028年战略计划,并据此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对国际博协近年代表性活动、项目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该组织在目前国际背景下的工作重心、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
主编絮语
摘要:<正>上一次的主编絮语,写在《中国博物馆》2022年的第一期,当时本刊刚刚开始由季刊转为双月刊。倏忽之间,两年过去了,那篇絮语中谈到的与办刊相关的主要方面,都有差强人意的进步与收获,但在编辑部实体化建设方面的效果,不尽人意。为此,经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10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博物馆》编辑部自2025年开始走上由中国博协独立组建并进行实体化管理的新轨道。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博协近年来高质量...
博物馆学习的文化本质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作者:刘卫华;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育人作用,应充分认识博物馆学习的文化本质,理解博物馆学习所具有的观众主体性、以文物为核心的探索性、超越知识的综合性、开放环境下的沉浸性以及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等特点,从而摆脱学校课堂学习的惯性影响,打破传统经验中对博物馆学习的窄化理解。博物馆应促进公众学习支持系统的立体化、全面化建设,进行整合性全员动员,营造全场域学习氛围、加强以文物为核心的知识生产,促进与学习者的交互...
追本溯源——试述蔡元培与张謇对中国近代博物馆建设之异同————作者:刘静;
摘要:张謇与蔡元培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却并没有追随清朝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洪流,因为他们都有爱国之心,拯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投身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事业中,在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教育思想、科学民主理论的同时,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设施,引起了他们的关注,通过考察和实践,分别阐释博物馆理论、赋予中国博物馆历史使命,开展博物馆建设活动,成为中国博物馆的奠基人
基于网络游记的特展观众注意力分析及启示——以辽宁省博物馆“和合中国”特展为例————作者:兰梅;赵桂玲;
摘要:特展因大投入、短时性和灵活性而能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成为博物馆吸引观众流量的密码。对特展观众注意力的研究能更好服务特展的过程优化和总结评价。以辽宁省博物馆“和合中国”特展为研究案例,抓取社交平台相关图片游记,进行图频分析、词频分析和内容编码,探究特展观众注意力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归纳出影响观众注意力的因素包括认知记忆、具身体验和内容叙事,可为特展提升信息传播效益提供参照
中国博物馆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去年8月中旬左右投稿,11月份回复修改意见,今年1月再次修改,3月见刊。行业内算比较难的期刊了吧,幸运
2024-09-12 21:29 -
带头大哥666
投稿时间2月份,6月份收到初审意见,意见比较合理,比较贴合这个期刊的定位。要求一个月内提交,一个月内按照投稿意见提交了之后,一直显示初审待处理,大约过去半年了,系统还是一直停留在初审待处理。现在已经次年的8月份了,依旧是初审待处理。打了编辑部电话多次,没有一次打通。不怎么抱希望了。
2024-08-26 18:57 -
zhaohhhh
系统一直显示“初审未处理”,根本不知道审没审(你哪怕给个拒信啊)
2024-07-23 09:01 -
奔跑的辣椒酱
到底有没有自由投稿了?系统一直显示初审,编辑部和死了似的打电话从来不接
2024-07-03 16:16 -
带头大哥666
3月初投稿,4月底修改意见,修改后5月初见刊,无版面费
2023-05-30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