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3 15:32 热度:

  内容提要: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二者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
  关键词:发展 科学发展 一脉相承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当中国这艘大船驶入新的发展关口时,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发展是硬道理的提出和成效
  1、发展是硬道理的提出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为了发展,人类在实践上理论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天地,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到“新经济政策”,初步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方式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对苏联模式的不同看法,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年浩劫贻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拖延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十年动乱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灾难性损失,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中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如“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已的发展”“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光辉思想。它是在总结了我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为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一个“硬”字,生动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孜孜追求。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2、发展的步骤
  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署。即:第一步,实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祫,基本上实现现代化。之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两手抓的思想,即“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发展的步骤,发展的方法.
  3、发展的成就
  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思想和之后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百姓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经济增长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香港、澳门喜回祖国怀抱,“神舟”飞船腾空而起,成功申办奥运会……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然而,一些干部没有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是硬道理,有的地方和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轻视了单纯经济增长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三高一低”粗放型发展模式,即:
  高投入:经济增长相当程度是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支撑的。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2007年是24.8%),2007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l.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比经验数值高出一倍。
  高消耗:经济增长相当程度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来实现。2006年我国创造的GDP为22.9万亿元,消耗煤炭23.7亿吨,原油3.2亿吨,天然气556亿立方米,电力4167亿千万小时,钢材4.5亿吨,铜372万吨,电解铝865万吨,水泥12亿吨。2007年我国创造的GDP为24.66万亿元,消耗煤炭25.8亿吨,原油3.4亿吨,天然气673亿立方米,电力32632亿千万小时,钢材5.2亿吨,铜399万吨,电解铝1112万吨,水泥13.3亿吨。从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看,我国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
  高排放: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伴随着高排放和高污染。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水域70%无法饮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前1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6个。据有关资料报导,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一年上亿张的猪皮革产量,为当地带来滚滚财源,但也把原来青山绿水污染得不堪入目,农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居民各种怪病不断。青海省玛多县曾经是黄河源头的明珠,但掠夺式的畜牧业开发,使昔日的富裕县成了重点扶助县。当地群众痛心疾首地说:“为眼前的利益牺牲环境,祸害的是子孙后代。”
  低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当低。每吨水的产出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而我国只有2美元。每吨标准煤产出率,我国为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
  二是资源供给的约束
  耕地资源短缺。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面积仅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4690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1873(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矿产资源短缺。我国矿产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资源量少,居世界第53位。
  能源资源短缺:2003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天然气可采储量、煤炭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0%、5%和57%。当中国站在新的发展关口时,资源严重不足的压力凸现,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目前国内所需40%以上的原油、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要依靠进口。
  三是经济发展的失调
  2003年至2007年,GDP连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的增长,2007年是高达11.4%。五年间平均增长10.6%,这不仅比世界同期年均增长4.5%高出6.1%,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8%还高出0.8%。但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相对提高较慢。
  四是行业收入差距
  2005年全国19个行业中,岗位工资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工资收入达到40558元,工资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收入为8309元,相差4.88倍。2006年各行业间,最高最低工资相差倍数为4.75倍。
  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登上1000美元的台阶,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个时候特别关键,搞得好继续发展,跨入更加顺畅的上行通道,搞得不好就会引发经济和社会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失调、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不重视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们的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居住将没有住所。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思想,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了为什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如何发展问题,指明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科学方向,着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走向人文、科学、理性、和谐的轨道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树起了又一座新的里程碑,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保障。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道路,指明了发展的目标。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步和升华,同时也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方面,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三、科学发展观观与“发展是硬道”一脉相承,不断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最具针对性、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管用的科学理论。
  1从提出的背景看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贫穷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的关键时期,在中国人们的思想还在姓资姓社争论不休时,在中国面对国际上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严重形势下,在国际上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处于低潮时。中国的出路在那里?中国的希望在里?历史和现实使中国人民达成共识,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光辉思想,为中国人民指点迷津,拨云开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经济结构在战略调整中逐步优化,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新矛盾:如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因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科学发展观是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矛盾和我国在国际发展中的重要关键时期,中国如何发展,怎样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他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由此可知,二者的提出都与当时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时代的产物。
  2从二者提出的思想基础看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后果和“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新的条件下引出了新的观点和结论,作出了新的阐释,突出了解放思想的内容和要求,强调必须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地坚持实事求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思想,把它作为硬道理摆到战略高度。
  十六大前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即“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级长牛文元的话)。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是在这一阶段出了问题。中国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胡锦涛同志同样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点,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更加集中地、鲜明地把这一世界观运用于观察、解决发展问题上,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社会矛盾的协调性、社会关系的和谐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的观点,以及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同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一致性等思想。由此可知,二者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
  3从提出的目的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十年动乱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在国际上的不利地位,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富国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因此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就是为了发展中国,强大中国。为此,邓小平同志坚持这个硬道理不放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发主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现阶级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或者加剧的。是继续快速发展,还是停滞不前?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科学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不断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使用中国在国际上处于重要地位。由此可知,二者提出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中国、振兴中国,使人民安康、国家富足。
  4从解决的问题看
  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的温饱问题,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十亿多中国人吃饭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实力增强的情况下,解决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发展前提,就无从谈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但比发展是硬道理更全面,更加合理的发展观。由此可知,二者解决的的问题都是为了发展中国。
  5 从价值上看
  发展是硬道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邓小平提出的评价发展的“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者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发展成败的评价标准;提出的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经济发达与社会公正的统一,将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目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本质论也就是社会主义目的论、社会主义价值论;他所讲的发展既是人的发展、人民利益的实现,也是人民需要的满足、人民素质的提高,“发展是硬道理”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价值承担和价值诉求。
  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邓小平的“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念和江泽民强调的“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明确地、集中地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推动发展的价值观念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并且从人是根本目的、人是根本动力、人是根本尺度的统一上界定“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从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才能的统一上确定“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由此可知,二者在价值上也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
  6从方法论上看
  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邓小平重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指导思想的统筹兼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筹兼顾。他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实行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同时又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其他各领域建设的协调、互动关系,坚持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坚持社会公正,防止两极分化;坚持普遍繁荣,防止区域失衡;坚持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在发展基础上求稳定,在稳定环境中求发展。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导思想的统筹兼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思想方法。胡锦涛进而强调以人为本的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提出了著名的“五个统筹”,将统筹兼顾的视野从社会与区域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扩展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执政党和政府要努力增强统筹兼顾的“五大能力”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本领”;强调统筹兼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指导原则。由以上可知,二者都把统筹兼顾筹兼顾作为发展的方法。
  无疑,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历史探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次伟大飞跃。二者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既继承,又创新。  

文章标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zhengzhi/58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