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发表信任危机及公序良俗的重塑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日期:2016-01-26 21:46 热度: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随着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让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减少了很多,一些专家也针对此现象进行过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片研究生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信任危机及公序良俗的重塑。

  论文摘要:近年来“扶老人反被讹”事件频频占据新闻头条,2006年发生的彭宇案便是典型代表,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已经扭曲的公序良俗急待重塑。本文在回顾南京“彭宇案”的基础上,分析支付宝于近期推出的“扶老人险”推出的原因及本质,通过对该保险优劣势的分析得出其对于缓解社会信任危机、重塑公序良俗的缺失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信任危机,公序良俗,支付宝,“扶老人险”

  一、前言

  近年来,“扶老人反被讹”一直是社会舆论的重点话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似乎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已经扭曲的公序良俗急待重塑。支付宝在2015年10月推出的“扶老人险”可谓应运而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其的看法也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回顾经典的“彭宇案”,结合支付宝“扶老人险”有优劣势,分析其对缓解社会信任危机及公序良俗的重塑的作用。

  二、彭宇案与信任危机

  (一)案情简述

  2006年11月,被告人彭宇在公交站台扶起了跌倒受伤的原告徐某某后,原告声称正是被告碰撞导致其摔倒,双方调解不成,遂诉诸法院。法院一审判决原告徐某某胜诉,被告彭宇一次性赔付原告人民币45876.36元,判决一出便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时至今日,该案件的真相为何仍不得而知,但是法院在一审判决过程中的细节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法院经审理后认定是彭宇撞到徐某某致其受伤的原因概括如下: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摔倒有多种可能,但原、被告均未提及或基础反正,故应该侧重考虑“相撞”这种情形。

  2.一般情况下,发现某人被撞倒后,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他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

  3.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4.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使借款也应有相应证明(人证或借条等),但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况。(详见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2007]鼓民一初字第212号民事判决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从判决书我们可以看出,出现了诸如“日常生活经验”、“一般情况下”、“根据社会情理”等字眼,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故法官在此主要运用了经验法则与“自由心证”。

  (二)经验法则与自由心证

  那么,何为“自由心证”?在没有决定性证据的前提下,法官主要根据以往的生活及工作经验、逻辑常识以及自由心性来衡量证据的真实与否,并尝试还原事实真相。可以这样认为,自由心证是公序良俗在具体适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法律和道德交集。

  换言之,笔者认为,自由心证的判断和裁量必须在普适的公序良俗框架之下。事实上,由于自由心证主义对主审法官的要求较高,在我国司法制度中并不允许过于随意的使用,加之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根据自由心证主义得出结论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价值观,故如何拿捏尺度使之符合多数人的认可即上文所述符合普适性的公序良俗成为重点。

  对此,张东亚在《经验法则——自由心证的尺度》一书中有如下见解,他认为正如英美法系国家和部分大陆法系国家由一般民众(陪审团)来认定案件事实而法官适用法律是具有合理性的,法官以经验法则作为案件事实认定的方法,其经验不应当过于超出一般人的理解水平和能力,尽管其在职业素养上存在超出一般人水平的可能性。

  我国属大陆法系,判例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却能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本案来说,笔者认为,在没有实质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因本着道德教化和价值导向的原则,善意推定被告确是本着见义勇为之心将老人扶起并垫付医药费,然一审判决却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公序良俗的要求相悖。

  此案之后,“扶老人被讹”事件频频占据新闻头条,此类事件对信任的冲击远大于对见义勇为者的经济冲击,以至于网友直呼“不会再爱了”。

  (三)社会信任与公序良俗出现裂痕

研究生论文发表

  2011年10月18日,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内的三所大学联合发布名为“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 。虽然在接受调查的时候,只有8%的人表示“不该扶”,但仍有26.9%的受调查人表示“扶不扶不好说”。换言之,在中华民族传统理念中,面对本应做出肯定回答的问题,有近34.9%的受调查人产生了犹豫。不得不说,屡次发生的“扶老人反被讹”事件已经让社会信任和公序良俗出现裂痕。

  该报告的另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被问及不扶老人的原因时,有87.4%的受调查人明确表示“担心惹祸上身”,传统道德观念目前正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信任重塑的新尝试

  (一)“扶老人险”的推出

  一项商业产品的诞生往往由于其背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强烈的需求,针对社会信任危机和公序良俗的破坏,今年10月,支付宝与保险公司推出了“扶老人险”,成为以保险手段协助信任重塑的新尝试,具体内容为:只需支付3元就能享受一年期的“扶老人险”,期间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且不论案件是否胜诉均可赔付,并提供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在被扶老人讹诈“零”成本的现状尚未改变的前提下,利用保险的手段保护弱者无疑为风雨飘摇的社会信任打下一剂强心针,在消除信任危机和公序良俗重塑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市场反馈来看,这款新鲜的产品反响颇为强烈,据中国经济网报道,短短数日间投保人数已超过5万,“80后”和“90后”是绝对的主力,其中“90后”在所有投保用户中超过57%。 截止2015年10月23日,“扶老人险”上线7天,投保人数已破7万。 可见该保险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和80后和90后勇于尝试新事物的诉求,也得到了热烈回应,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扶老爱老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

  (二)外界评论褒贬不一

  据上文所述,“扶老人险”之所以如此火爆,原因在于很多人对“扶老人”非常犹豫,想做好事但又怕惹祸上身,担心给自己的家庭经济带来额外的“负担”。“扶老人险”的出现起到了部分风险规避的作用,降低了见义勇为的“经济成本”,同时提供的法律援助也免去了官司缠身无力招架的困扰。但曹漫在其文章中也指出:该保险仅仅赔付诉讼费方面,至于赔偿金额不在此列,另外投保人需证明自己是出于帮助而被讹诈,而非把老人撞到,投保人若能举证,则案件胜诉,无需支付相应的赔偿费用,更无须申请保险赔付。这种“何不食肉糜”式的赔付条款难免显得诚意不足,其实际效果有待检验。

  (三)总结

  虽具支付宝推出的“扶老人险”有一定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扶老人险”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于缓解社会信任危机,协助公序良俗的重塑,让社会重新扬起诚实互助之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为道德投保的“扶老人险”,其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实质上的意义,投入多少保费、能获得多少理赔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的做法能够唤醒多少沉睡的善良之心。

  四、结论

  社会信任危机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公序良俗急待重塑,虽然一款商业保险的诞生并不能起到力挽狂澜之效,但面对该问题,已经有人行动起来,尝试修补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裂痕是让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拾信任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相信当 “扶老人险”寿终正寝之时,也是公序良俗完成重塑之日。

  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瞭望》以“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高度统一”为特色,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之间博采众长,“集一周于一日”,将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详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诉读者,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论,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文章标题:研究生论文发表信任危机及公序良俗的重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zhengzhi/2987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