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范长江《大公报》时期新闻思想研究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日期:2014-07-16 16:58 热度: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媒体传播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步入了崭新的领域。但新机遇同样带来的新挑战,面对崭 新的环境,也出现了诸如新闻记者素质低下、新闻报道偏离民众、新闻失实,甚至捏造新闻的问题,这使我们有必要从前人经历中获取经验,保障我国新闻事业健康 发展。

  摘要: 范长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在多年的新闻采编活动中,创作出大量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新闻作品,其中尤以通讯为主,并以通讯为名。范长江在新闻实 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了新闻思想,特别是《大公报》时期的新闻思想影响最为广泛:采访思想功底扎实,写作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袤,并能做到新闻理论与新闻实 践的有机结合。不仅在当时有益地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对于当今新闻事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理论财富。

  关键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范长江,大公报,新闻思想,借鉴

  引言

  范长江——上世纪著名报人,他在西北地区的采访曾轰动一时:这些报道不仅对当时中国西部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且对西部民族的未来发展 进行了大胆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共产党人,他沿着红军的长征足迹,深入陕北进行采访,并突破重重压力发表亲身采访的客 观报道,让当时的人们对共产党人的生活有了合理客观的认识。

  本文立足于分析“范长江在大公报时期的新闻思想”,作为大公报的特派记者,多年的新闻实践有效的促成了范长江新闻思想的形成,也让其树立起了客观公正、敏锐观察和报道客观的新闻观念,时至今日,他的新闻思想依旧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范长江其人

  范长江(1909-1970),内江人,著名记者,新闻理论家。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发表过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表彰范长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者协会成立了“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该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这是国内在新闻领域的最高奖项。

  (一)范长江与西北之行

  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进入《大公报》,《大公报》当时在中国有很高的影响力。在此期间,范长江写出了多篇优秀通讯,为自己以后更好的在报业发展小显身手。

  30年代中期,中日摩擦逐渐增多。范长江从中敏锐的感觉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面对当时敌强我弱的局面,范长江认为,应该将中国广 阔的西部地区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有必要依托广阔的陆地面积,与日寇进行战争。但由于常年战乱,地方割据严重,很多人对西部地区并不了解,范长江由此决定前 往西部进行深入报道。

  1935年7月,范长江正式开始了他的西部之旅,先经从成都直达甘肃,后来辗转到蒙古采访。此次行程长达4000多里,范长江一路艰辛,奔波 10个多月,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沿途写下的新闻材料,真实的记录的中国西部人民的生活情境,并对当时广泛关注的西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最为可贵的是,面对当时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新闻封锁,范长江不为所惧,毅然写了多篇有关红军长征的客观报道,并对红军的遭遇深表同情。见报后,引 起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响,也使得《大公报》的发行量大大增加,甚至出现了排队购买、甚至抢购《大公报》的局面。后来,范长江相继写出了《从嘉峪关到山海关》 等优秀报道。

  (二)范长江与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西安当时的气氛非常紧张,但范长江毅然决定去西安采访,将事实真相透露给社会各界。

  2月2日傍晚,范长江突破层层困境抵达西安。2月4日,在同仁的帮助下,范长江采访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热情的接待了这位年轻的新闻记者。采 访结束后,范长江对立即撰写了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将事件真相和共产党的主张告知全国,打破了当局对新闻的垄断报道,也为后来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成立立下了显赫功劳。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和共产党人交流的过程中,范长江对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理解,后来陆续在《大公报》上刊登了关于共产党的报道,让全国人民对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客观的了解,对中国的未来也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1939年,范长江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范长江的采访思想分析

  (一)注重“第一手资料”,强调实地采访

  进行新闻采写是记者工作的首要职责,所谓“采访”,是指: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新闻采访是记者的主要活动,也是记者最重要的工作 内容。范长江十分重视实地采访,他在一篇名为《关于今年的记者节》中写道:“记者不仅要实地采访,而且要拿第一手采访资料。”他对实地采访的重视程度可见 一斑。

  单从这一方面而言,范长江可谓记者的楷模,他的西部之行历经种种坎坷,从上海、湖北、四川、川北,一直到甘肃、宁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整个 采访行程可谓困难重重,但正是由于范长江对新闻的执着和对新闻理念的诚恳,最终他完成了这个采访过程,并发回了众多观点明晰、分析透彻的优秀通讯报道。

  1937年抗战爆发后,范长江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抗战的第一线进行战地报道,从卢沟桥到东南战场,到处都有范长江的身影,也写下了许多革命 军队前赴后继的优秀新闻篇章。可以说,没有范长江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深入新闻现场采访的新闻理念,就难有包括《塞上行》等优秀新闻作品的产生。

  (二)重视记者修养

  范长江在新闻记者的修养,和记者的新闻操守方面有颇多论述。他曾经说过:“新闻记者的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就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忠诚”。

  那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呢?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书中写到: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要做到五个方面:(1)要有正确而且坚定的 政治态度,(2)要有操守,有底线,有自己的行为准则,(3)记者要有广泛的知识面,(4)要学会与记者相关的某些技术,比如驾驶,摄像等,(5)要有健 康的体魄。

  分而言之,范长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主要有几点要求:

  1.重视记者的操守和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格,范长江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直接决定了他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层次。如果一个人存在人格上的缺陷,那么他就不具备做 新闻记者的基本条件。为了弘扬记者正气,提升记者道德水品,他提出了记者的两条最低报道限度:“其一,要忠诚于新闻事实,不能杜撰编造新闻,要客观报道, 对事不对人。”他强调新闻必须是事实,他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在当时能发挥巨大的轰动,与他的报道客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第二,记者要生活在自 己的收入水平中,不能收受与薪酬无关的资财。”一个记者一旦接受了薪酬之外的“馈赠”,其新闻报道必定偏离客观公正的角度,甚至会歪曲事实,误导受众。因 此他强调,要:责己格外严,律己格外密,一丝不苟,丝毫不乱。

  2.记者要知识广泛,认知丰富

  新闻记者的采访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明天的采访对于今天而言,都是未知的。所以记者有必要增强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到“任何领域都有所知、有所写,于别人提供的材料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要靠自己的采访和积累”。

  在范长江的通讯中,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又有文人墨客的诗句文辞,可谓是一篇多彩的文学画卷,在深入西北采访之前,范长江曾阅读过大量的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资料,这就不难理解他的报道会如此丰富大气。

  当然,范长江并非只追求知识面的“广度”,他指出要在广泛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所专供,在进行新闻活动时,能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三) 新闻报道要“以民为本”

  所谓“以民为本”的新闻观念,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以民众为目的、为核心,一切报道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又以此为归宿。

  通过范长江的西北新闻报道,不难看出,他的通讯中透漏出浓厚的民本新闻观念。他注重新闻观点在引导社会舆论时产生的影响,所以积极引导正确的新闻舆论、关注民生疾苦、维护民族利益就一直贯穿于他新闻工作的始终。

  1.民众既是报纸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报纸信息的主要接受者

  一则新闻报道究竟有无价值,最终由受众说了算。新闻报道的意义虽然寓于多个层面中,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评价和喜爱程度,才是最重要的首要意义。用范长江的话说,即“民众具有第一存在的意义”,那么何为“第一存在”呢?

  新闻的目的就是将信息广泛的传播,而民众正是接收信息的主要客体,换句话说,新闻报道好不好,除了记者的写作技术外,受众的态度和认知也是非常 重要的,文法优美,结构缜密的新闻报道,如果其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也不会被受众所喜爱,因此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关注新闻内容和受众的紧密度,不能泛 泛而谈,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报道。

  作为报纸的主要消费群体,重视民众也是报纸的商业性要求,当然,这不是范长江“民本”新闻观的内容,顺带提一下。

  2.民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新闻的真正主人

  “报纸是人民的,只有真正服务于人民,说民众是想说,才能真正成为受众思想的表达者,被民众所喜爱”,这是范长江对报纸最真切的认识。

  那么如何才能让受众真正成为的主体呢?他在这方面提出了“大家办报”的观点。当然,大家办报不是指让民众到报馆里写新闻,而是积极向报社提供信息素材、观点看法甚至批评建议,让报社成为大家发表舆论观点的舞台,记者和民众借此交流看法,并将其写入到新闻报道中。

  3.反映民生 是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所在

  新闻活动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既是当下的一个重要新闻理论,也是记者的操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范长江十分重视新闻报道与民生疾苦的关系。在他西北报道之旅中,有很报道如实的反应了西北人民的困苦生活,这和国民党政府对西北社会的“主流认识“有很大差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次新闻报道不仅反映出范长江对民生新闻的重视,也反映出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范长江“以民为本”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范长江的“民本”思想观,将现代的社会民主思想有力的推及到新闻领域,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思想中“社会责任论”的有利反映,对于现代民本新闻思想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他的对“民众”之于新闻报道的关系,也应该成为我们借鉴的标本;对于当先很多脱离实际的新闻报道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三.范长江的写作思想分析

  (一)报道取材的时代性

  无论是关于中国西北的报道,还是西安事变后对真相的揭露,范长江的新闻报道都紧扣时代脉搏,与当时的主要社会议题紧密相关。

  虽然有的议题范围较窄,但是范长江的深入的报道视角,也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高度,极大的增加了其新闻价值,例如,范长江有一篇《烟 台警察枪杀女学生》的新闻,看似是一篇简单的社会新闻,但他却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风俗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其说是报道女学生被杀,还不说是 对当时国内社会风气的一次大透视,这篇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同样,这种取材的时代性还寓于当时他所参与的各个报道领域,他也以此从各方面透视中国。范长江新闻报道的时代性特点,被后人广泛的学习和模范,也被获得了学者们的积极认可。

  (二)新闻思想的深度性

  范长江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报道中有强烈新闻思考,有很好的思想深度。

  “五卅惨案”、“沙基惨案”等一系列惨案的发生,让学生时代的范长江树立了反帝发封建的思想意识。为了探索革命的真理,范长江奔赴北平以及武汉 等地探索革命道路,并对未来和国家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范长江进入《大公报》后,在没有任何差旅费的条件下,毅然自费前往西北采访。他发表的《中国西北 角》一书,不仅仅是对当时红军的平白描述,而是以自己的感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中共之于未来中国意义的深刻思考。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奔赴延安采访,在和共产党人的交流中,他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思想发生了质变,并最终促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完善,最后和《大公报》分道扬镳,走向了一条和大公报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在关于当时国内形势的报道中说道:“国民党与中共存在着深刻的斗争,当最后的胜者,必将是能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者”,这也暗示着共产党最后才能取得胜利,这种深刻的思考也让他对当时的形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

  正是由于范长江新闻报道中高度的思想性,使他的文章在分析时局,阐述新闻时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他的报道总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正所谓“无思维难以成文”,这在当下对我们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四.范长江新闻思想对当下新闻事业的借鉴意义

  (一)要坚持走进“新闻第一线” 拒绝闭门造车

  新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闻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寓于客观报道之中。

  如何获得最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告诉了我们答案,即:深入新闻第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实地采访,或许是新闻活动中最困难的过程,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七分靠采访,三分靠报道”,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才能将新闻现场的真实内容如实收入囊中,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相反,很多记者苦于跑路,听别人道听途说(通讯采访除外),然后加入个人的合理想象,一篇报道同样能“出炉”,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篇“小故事”,不仅不能如实的反应现实,对记者个人而讲,也是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

  (二)记者要遵守职业操守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1.记者要具备远大理想和优良的职业操守

  凭着高度的置业操守和对祖国的热爱,范长江开启了西北之旅,将人们最关注的事情进行报道,将国家荣耀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正是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促使范长江一次次踏上“冒险之旅”,并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报道。同时,记者的行业属性也决定了在危险困难的第一线,都会有记者的身影。

  其次,记者要坚守操守,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会有各方面的诱惑向记者招手,这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操守”还是“利益”?需要他们在关键时刻坚守底线,做出正确的选择。

  2.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新闻敏感性

  新闻报道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新闻记者永远不能抛弃书本,世界时发展的知识是进步的,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了解,甚至达到熟知的程度。

  进行新闻写作时,头脑中要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新闻内容力求客观真实,吸引读者;以理服人,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不分是非曲直,一概而就。

  3.要坚持服务受众的新闻理念

  受众是信息接受者,也是消费者。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

  内容上要贴近实际,最好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新闻报道并非学术论文,不允许用深涩难懂语言,通俗朴实的语言更能被记者理解、接受;描述上要力求准确精彩,注意词汇的精确使用,同时精彩的语言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甚至引起大众的共鸣。

  (三)新闻学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

  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已经走了将近百年的历程,虽然中间遭遇层层波折,但时至如今,其发展规模和教育方式较百年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社会发展带动媒体行业不断更新换代,这也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保守不前。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新闻教育事业高速发展。1994年,我国新闻学各类专业点仅66个,而到了2012年,已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 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每年新闻毕业生达到35000人。由于新闻专业人才过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很多人无法对口就业,而另 一方面,部分新闻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够硬,无法圆满完成新闻工作。

  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的新闻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仅仅给学生灌输新闻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教育,更有某些学校,直至学生毕业都没有写过几篇新闻报道。这种教条式的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严重干扰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发展。

  范长江的大学专业并非新闻,而是哲学,那为何能在新闻领域得到如此多的赞誉?

  究其原因,在于他的新闻实践。当年他自费进行的西北新闻报道,曾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这与当下很多新闻毕业生未入行就先提待遇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如今新闻传播行业激烈竞争的现实条件下,范长江的新闻理念、职业操守、以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反思。

  参考文献:

  [1]杜献洲.荣耀与付出成正比[J].新闻战线,2005年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范长江.《塞上行》自序[M].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4]范长江.怎样学做新闻记者[J] .新闻实践,2002年

  [5]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J].中国机电工业,2002年

  [6]方蒙.范长江传[M] . 新华出版社, 1989年2月

  [7]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 新华出版社,1999年

  [8]范长江.通讯与论文[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

  [9]苪必峰.精明中外新闻事业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6期

  [10]张国红.范长江新闻思想论述[J].东岳论丛, 2004年

文章标题: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范长江《大公报》时期新闻思想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zhengzhi/2188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