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法律职称论文党建方向范文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日期:2013-04-17 09:06 热度: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本文是选自省级政法期刊《党史博采》中的职称论文范文: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建科学化的理性思维。

  摘要:中国的经济已走向世界,而世界经济正在接纳中国,未来将成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全球经济互通性将在经济流量,经营模式;流通渠道等方面形成互溶。对于国内的很多企业将造成良性的非良性的影响。理性思考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建科学化的道路尤显必要,正视和反思有过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之路成为我们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改革者、实践者必修课题。

  关键词: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建,科学化,理性思维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反思

  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今天的市场经济,率先挑起改革大旗的正是国企;付出成本最多的也是国企。今天国企的规模仍然占民族经济的重要比重,然而就其现状仍然令人反思。

  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39个工业行业数据,在2005~2008年的四年内,国有工业、三资工业和私营工业的全部总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从55.42%下降为50.10%,三资工业的比重从30.30%变为29.76%,而私营工业的比重则从14.29%上升至20.14%。如果分行业来看,则可以发现,在这39个行业中,国有工业在36个行业中的总资产份额是下降的,三资工业在20个行业中的总资产份额是下降的,而私营工业的总资产份额在39个行业中都是上升的。

  从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所创造的利润来看,在这四年内,国有工业的利润总额从6519.7亿元上升为9063.6亿元,但其占三类工业全部利润总额的比重却从51.0%下降为36.4%。同期,三资工业的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4140.8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8242.6亿元,而其占三类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基本未变,从2005年的32.4%微降为2008年的32.2%。与此相对,私营工业的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2120.7亿元猛增至2008年的8302.1亿元,占三类工业全部利润总额的比重翻了近一番,从16.6%上升至32.4%。

  即使是在一些被指认为明显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行业中,国有工业的份额仍然处于下降通道。如在这四年中,国有工业在钢铁行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这两个行业中的总资产比重都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煤炭行业中的国有工业总资产份额更是下降了6.7个百分点。

  简单讲,这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对发展、致富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而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讲,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民众致富和国家现代化,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在经济领域里不断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国有企业制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的基本需要。

  更重要的是,当今中国正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实际上是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垄断型企业的改革呼声甚高,究竟是怎么改革,众口不一。

  当前有关国企利润处置问题的真正难点在于缺信息,因而解决国企利润处置问题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国有企业基本经营信息的披露制度。只有先弄清国企盈利的总体情况,了解其主要来源、盈利原因、基本趋势、内部使用情况及效益,以及国企利润运用上的有关机会成本,才能为国企是否应上交利润以及应上交多少利润的讨论提供必要前提。无此前提,则所有的讨论都是空论。

  国有企业的未来走向是什么呢?有一点事明确的即所有的管理者必须做到利益和风险应对称。国有企业是企业,也需要发展。从理论上来讲,不能说国有企业只能退不能进。国有企业要发展、要进、要做大做强,完全可以。但有一条,即国有企业的发展应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按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化规范行事,而不是凭借政府的行政保护和干预来谋求扩张。那样的扩张,既无效率,更无公平,长远来讲,对社会和国企自身都无益。

  以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薪酬为例,国企领导人年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应该不应该?对此不好简单臧否。从现有干部工资制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薪酬水平远远超高过了国家最高领导人,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市场中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的一般水平来看,国有企业,尤其是到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其高管人员的高薪酬就有其合理性。这就要遵照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利益和风险对称,权利和义务匹配。国企高管人员要想拿市场化的高薪酬,就必须放弃自己的干部身份和铁饭碗;而若要想保留干部身份和铁饭碗,就不能拿市场化的高薪酬。否则,一方面享受着市场化的高收入,另一方面却不承担市场化的竞争风险,一人既兼得市场化和行政化的好处,又摆脱了市场化或行政化体制所固有的约束和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一句话,国企高管的人事制度,要市场化就全市场化,要行政化就全行政化。双轨并存,短期过渡可以,长期实行弊病极大。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已没有必要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设立差异性政策,不应该人为地扶持一类企业,抑制另一类企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必要主体。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以提供基本市场规则为第一要务。应在政策原则上明确,不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可以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由发展,公平竞争,赢者进,败者退,优胜劣汰。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正道。而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来讲,重点应在于推进企业运营的法治化和透明化,并要求其通过公平竞争做大做强。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矛盾的正视和反思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及社会生产资源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旧体制的不断磨合中,很多在改革初期中没有出现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建和经济改革科学化推进过程中,对这些矛盾必须科学分析认真解决。

  第一个矛盾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所谓“所有者虚置”不是说没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这样的“所有者”不能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新环境下,对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者的“质量”不同,企业竞争的后果便会有大的差别。在企业扩权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从差到好的老企业,改革以来“从无到有”的“新国企”,高层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大部分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合理的不承认,非法的管不住,经营者行为陷入了矛盾、扭曲的状态,确实有人完全是“吃”、“挖”公有制,也有人是“正路”不通而走“邪路”的。

  第二个矛盾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国有资本名义上或法律上归国家所有,大多数实际上是部门、地区所有,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非市场化的环境中,国有资本要有运营的实际可能性,“条块分割”是无法避免的选择。对“条块分割”的弊端,已有诸多分析,如人为割断生产经营内在联系、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等。

  第三个矛盾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准确地说,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这个矛盾不可能突出,甚至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当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时,不存在其“战线过长”的问题,当市场经济未得到大的发展时,也不可能存在“市场失效”的问题。这个矛盾一旦突出起来,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近来强调国有经济缩短战线、调整结构,就是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资源配置中开始发生基础性作用,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为背景的。在这一背景下,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并无确定的优势可言,虽然也可以找出具有竞争力、表现优秀的国有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却陷入困境。

  上面述及的三个矛盾相互交织,不完全处于一个层次,但仍然可以由统一的逻辑加以解释。不难理解,第三个矛盾是基本的,它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职能转换和战略重心的大幅度调整才能解决,其结果很可能是多数或大多数国有资本将会转入非竞争性领域。在理论上则要求摆脱把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看成一般企业的局限。对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国有资本将呈现递减趋势),第一个和第二个矛盾是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其基本途径是在引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党组织的政权化到非政权化的反思

  产权是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把握好产权结构调整的政策界线和历史趋势,关乎我们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稳步实施党和国家政权体制改革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今天,我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着产权结构调整问题,并且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党一方面十分注重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控制力;另一方面,又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鼓励其发展。党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是我们调整产权结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实施国家政权体制改革的认识前提。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把握好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主要观点:

  第一,社会主义在经济上不能没有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效率,因而不能不注重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不能忽视社会公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因而不能不注重公有经济的质量和控制力;

  第三,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进而相应地改革传统的政治体制。从理论上说,解决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关键是要落实资产责任,与所有制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物质财富还不充裕的历史条件下,要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就必须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关注现实并不等于不要理想,重视效率也不等于忽视公平。准确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的内涵必须批判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完全否定公有制,主张全面私有化的极右观点。另一种是片面强调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数量和比重,忽视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极左观点。这种极左观点实践上的危害则是直接导致了改革者处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自觉不自觉地起了保护作用,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进而阻碍了国家政权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产权多元化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传统政权结构的物质基础,新兴产权主体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适应产权结构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国家政权体制和党的执政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任务。

  企业党组织定位的非政权化模式是相对于以往企业党组织定位的政权化模式而言的,是一种不以国家法定权力为依托而主要依靠企业党组织自身的政治影响来运作的定位模式。企业党组织非政权化定位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选择。把握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局,必须对以往企业党组织的政权化定位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必须深入分析企业党组织政权化定位造成的现实冲突,必须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在现代企业的体制框架内寻找党组织的非政权化定位。

  单一的公有制是传统政权体制的产权基础,党政工三位一位的企业领导体制是传统政权体制的制度基础,企业党组织的政权化定位是党的传统执政方式的组织基础。可以说,党执掌政权的这些基础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这些变化,主动调整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四、结语

  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担负着振兴民族经济的大任;承载着振企兴邦的使命;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兴衰。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今天、未来仍然是国家经济的主体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既任重道远,又近在眉睫。但有几点是必由之路即:

  一、产权多元化走上上市化道路成为必然

  二、信息透明化,民主管理、民众参与成为必然

  三、法人治理化、依法管理、风险与收益对等成为必然

  四、公众监督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被公众监督成为必然

  五、决策理性化,企业内部实行经营、管理、劳资、分配、风险等誓约化成为必然

  六、竞争公平化成为必然:即国企的未来与民营企业,与国外的大型企业的竞争将放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中去运行,竞争更加公平化成为必然

  这些趋势在这里就不一一范述。希望我们每一位改革先锋都能更理性地执政为民,更理性地严格依法,更理性地率先垂范,更理性创造奇迹,则中国的经济必将腾飞,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必将跃居世界强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冲入世界500强200强甚至100强将不是梦想。国民拭目以待,历史更将拭目以待。

  《党史博采》在传承原有的“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办刊宗旨上,突出党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学术性;立足培养党史理论学术新人,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精心打造党史理论研究品牌杂志,鼓励学术创新。

文章标题:政治法律职称论文党建方向范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zhengzhi/1688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