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不足及消防对策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2-07-17 09:03 热度:

  摘要:本文首先借日本的抗震经验谈了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的不足,其次阐述了消防部门应对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不足应该采取的举措。
  关键词:灾害,消防救援,经验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以及随后出现的海啸、核泄漏事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来了惨烈的损失,人员伤亡严重,但日本政府和民众在地震来临时的良好表现及有条不紊、快速高效开展的救灾救援令世人印象深刻,尤其受到同为地震多发地带的中国民众的广泛好评。反观中国,谣言却满天飞,乃至前段时间在很多地区,竟掀起了一股抢购食盐风,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日本地震而是中国发生了大地震。所有这些引起了我们对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日本抗灾经验折射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不足
  (一)抗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不强。
  针对地震,日本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使防震减灾对策从过去以地震预报为主转向以国家防震减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从1996年开始,日本又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1998年,日本公布了《新地震预报研究计划——面向21世纪的科学规划》,规定政府不定期地发布地震预测报告。日本政府还规定每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日)为全国“防灾和志愿者日”,前后3天为“防灾周”,以加强民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日本也组织和训练大量志愿者,使志愿者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总之,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危机管理机制。
  显然,中国目前对抗震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达不到日本那样的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作为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国家现在很重视防震抗震知识宣传和教育,一些地方也举行了地震演练,模拟地震场景,培养人们的防震意识,但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欠缺抗击灾害软件。
  对中国而言,地震等自然灾害还带有较强的社会性。因为中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极可能因对自然灾害的处置失当而引发社会危机。但比起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来,中国无论在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灾害的应对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地震来说,很多城市的建筑质量都不过关,达不到抗震标准。多数中小城市甚至连500人的受灾安置能力都不具备,更没有几座像样的避难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目前要解决抗灾硬件方面的欠缺还比较容易,关键是软件方面的改进。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自身的危机意识、管控能力和管理机制;二是民众对危机的认识和反应。两者决定了政府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政府和民众危机意识皆待提高。
  中国要达到日本那样的地震文化程度,还有相当大差距。就政府来说,越到基层,政府的危机感越弱,而很多公共安全危机,恰恰发生在局部和基层。另外,由于政府层级过多、部门分割以及对上不对下的政绩体系,也使得政府获取危机的信息渠道不畅,机制僵化,管控能力较差。从民众和社会来看,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对公共安全的认识也还有待提高,依赖政府的心理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获得事实真相,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是经常之事,从而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
  鉴此,中国一旦发生类似于地震这样的公共安全事件,政府应急预案能不能马上启动,启动之后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以及如何疏导群众恐慌心理等,其实并没有太大把握。前不久江苏响水县化工企业的毒气泄露传言引发的全城大逃亡事件,就是基层政府危机处置不力的一个最新案例。上次抢购食盐也是。此外,由于民间组织未全面成长起来,加之社会信任的匮乏,每当灾难发生时,政府得不到社会和民众的配合,往往被迫“包揽”危机的处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一个社会,如果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不是冷漠、猜忌、排斥甚至趁火打劫,而是相互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那么,这就是为战胜危机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在日本这次地震和海啸中,人们就看到了此种精神。当然,这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信任机制的建设。
  二、消防部门应对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不足的举措
  (一)改进和优化装备配置,使消防装备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各级消防部门还要积极购置适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装备,尽早为部队普遍配备处置特殊灾害事故的放射性探测仪、可燃气体测爆仪、热成像仪、红外测温仪、救生抛投器等特种器材装备,为有效处置特殊灾害事故提供装备保障。
  (二)运用一些好的技术和做法,积极改进现有装备性能。一方面要善于发现灭火救援工作的好技术和做法,并立足现有条件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运用到灭火救援工作实际中。例如,在处置落井、倒塌埋压等肉眼看不清楚内部人员状况的灾害事故时,可以配备使用探测仪延长线,使其能深入深井、建筑物内部探测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和详细情况,为抢险救援有效开展提供翔实的信息资料和决策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救援措施。此外,还可以借鉴医疗用的氧气软管的技术,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瓶上安装加长的软管,为井下和其他缺氧环境下的被困人员输送空气或氧气,避免被困人员窒息死亡或昏迷,从而为抢险救援赢得时间,提高被困人员的生存几率。在扑救室内小范围家居用品的火灾时,借鉴洗车用的高压水枪技术,制作一种合适的接口将洗车水枪连接到水带上,在扑救家居火灾时,可以利用这种水枪短时间内将火灾扑灭,不仅可以减少水渍损失,而且能节约消防用水。
  (三)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为更好地发挥装备器材的效能、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消防装备器材研发和技术革新机制,研发和技术革新方向应突出各类实用新器材的研发和现有器材的革新优化。近年来,笔者所在支队通过有效开展“三小”活动,发明了一些制作成本低、作战效能高的器材装备,如“人车合一水枪压力远程遥控装置”等设备,有效提高了整体作战和救援能力。
  (四)改进训练方法,掌握新技能。在处置一些特殊灾害事故时,部分官兵对一些技能还没有掌握或掌握不熟练,影响了灭火救援效能。以深井救人为例,如何在狭小空间内迅速有效地对被困人员进行捆绑并快速施救,在目前落井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迫切。由于一些技能训练还没有开展,部分官兵对一些结绳技能没有掌握或还不太熟练,造成无法快速有效地对被困人进行捆绑,只得使用挖掘机从侧面挖掘进行施救。此种救援方法不仅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例如井深、井周围环境、场地大小等),而且极为耗时,使落井人被困时间过长造成窒息死亡或昏迷。因此,加强结绳技能训练尤为重要。在深井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往往由于倒立时间过长导致头晕,从而影响救援进程。为此,我们还要适度开展倒立训练,增强救援人员特殊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民政部.中国民政(2006年合订本)、中国社会报(2006年合订本)
  [2]李立国,陈伟兰.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文章标题:我国灾害救援体系建设不足及消防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xingzhenggl/1265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