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重视程度日益增强,针对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当前运用城乡规划寻求环境保护成为各国的重要选择之一,对于维持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规划;编制原则
前言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变化的同时,当经济发展超越环境承受能力激发出来的环境反击力度已经超出现有经济发展成果所能解决的范围。做好城乡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都是新时期研究的焦点。
一、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与技术方法
1.内容方面。
生态规划指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生态规划主要是针对现代环境问题而言,保证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污染”是近些年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着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现。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规划主要包含生态限制性分区、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2.技术方面。
20世纪世界发达国家已经体验到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性。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策略,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及分析数据,最终总结了处理环境问题的诸多有效策略。就北京市而言,3S技术在生态评价和生态规划时的运用更加普遍,这充分说明了城市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对于整个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限制性分区涉及到了生态敏感区的划定,以及相应的服务功能,保证了城市环境的有序发展。先进技术的引进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也为了配合相关产业结构的转变改进,很多相应的保护体系得到了实施。环境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因此,对于现代环境保护体系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完善城乡规划工作。涉及到的内容重点体现在各类污染形式的处理上,规划者以及管理者应该彻底摆脱传统水、气、声、渣污染防治的观念,从根本上把握好新技术运用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其次,实现小康社会生活水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必然带动了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早期的环境保护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环境问题在体制上改变了当前的环境现状。从现代化城市发展角度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再是传统经济模式,其存在的各种经营方式及手段都必须要求国家重视生态环境的规划调整。我们必须要从大范围角度去做好城市生态建设,维持良好的统筹规划措施,以此来创造更加宜人城市生态环境。
二、生态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应相互结合
当前的城市规划中的用地规模往往以人均的用地指标和目标人口总量进行核算确定,然而,在以政绩考核为主的体制下,城市管理者希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的扩大,人为规定城市规模目标,而这导致了当前城市用地规模无休止的增长,城市中重要的基本农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一步步被蚕食,摊大饼的城市形态各地不断的呈现。且反思我们城市的土地、自然生态资源、生态承载力足够支撑城市这么多人口的生存么?如果将生态的因素与城市的用地规划相结合,那么城市规模过度的增长将会得到遏制,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将得以改善。把生态规划引入城市规划,是从系统、动态和多维的角度研究城乡空间发展规律,益于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生态规划不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否定
生态规划强调在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是协调城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规划的核心仍然是空间的规划,是在现有城市规划框架下融入了生态的理念,是城市规划核心———空间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3.生态规划要遵循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第四条、十三条、十七条、三十条、三十五条分别明确了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对生态和环境方面的编制要求。同时,生态规划要遵循城乡和区域统筹,体现城乡一体的生态规划。生态规划的目的之一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提高城乡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自然空间结构和过程。城市内部的湿地、绿地、林地等自然要素为城市提供的生态服务包括: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环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空气流通等,同时城市外围的乡村空间如农田也为城乡提供了物质生产、防止水土流失、景观美学等生态服务,这就要求生态规划必须从城乡和区域角度进行规划。
三、生态规划的编制原则与框架
1.生态规划的编制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做好全面的调查研究,维持正常的生态环境基础,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序的发展。
(2)经济效率原则:生态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朝着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社会和谐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只有坚持这一理念的把握才能搞好现代化城市建设。因而,我们必须要积极增强环境保护思想意识,保证社会群体的有序发展。
(4)复合生态原则:保持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创建良好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些才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5)协调共生原则:需要积极更新自然资源系统,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2.生态规划编制的框架。
(1)条件因素。必须要掌握生态规划各个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创造有效的生态条件。如:区域、市域、规划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2)规律因素。我们需要积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现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生态服务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实施生态功能分区。
(3)规划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规划,通常需要涉及到流域和市域生态系统状况,这些都能有助于整个区域的发展建设。
(4)绿地因素。一般情况下涉及到市域绿化规划和市区绿地系统规划,这些都是较为关键的方面。
(5)保护因素。对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形式,能够影响到整体规划作用的体现,同时,应加大土壤环境保护规划和辐射防治规划。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等进程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要在实现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同时,保证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城市环境,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景,城乡规划生态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傅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2
[2]沈清基.城市生态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9
[3]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如松.绿韵红脉的交响曲--城市共轭生态规划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