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经济社会,经济、效率比什么都更为重要,人特别是城市中的人成了经济社会的附庸,人的交往和活动除了功利应酬很难找到情感寄托,人的孤独感、急躁感、抑郁感也会增加,城市商品化的住区模式让住区中的“人”在城市中经常被遗忘,因此,探讨住区的人居环境设计就显得愈发重要。
关键词:城市住区,人居环境,塑造
1人居环境与人的需求特征
1.1现代社会人的需求及层次
研究现代社会人的需求及层次对住区环境的塑造是及其有益的,可以寻找反映他们需求的设计方法和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当然,每一个人都想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它不光是物质上的,最难最难的是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东西。因此在现代的住区设计上就要为人们打造一个既能相对满足物质层次又能满足心理层次的人居环境。
现代社会的较为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人们生理、安全、交往已基本不成问题,但在现在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主导的社会,人们忙于工作无暇休息,休息的时间多依赖就近的社区特别是所在居住环境空间,也就是说现代的人们的真正的无功利的情感交往主要在住区环境中进行,人们在住区中寻找精神归属和社会寄托。
当今经济社会,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经济社会的附庸,人群活动多半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孤独感、急躁感、抑郁感在郁闷的社会环境中滋生,尤其是孤独感在现代社会尤为明显,工作的人们下班后,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小,更甚同处一楼的邻居也从不来往,在住区中闲暇时公共生活无目标或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而感到孤独。
1.2现代人的环境心理需求
城市住区人们与乡村居民相比,安全感、舒适感、私密感、归属感、邻里感更为强烈,在城市住区设计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奢华品味,却忽略住区的场所感。
1.2.1安全感
由于城市中社会阶层和人群复杂,城市犯罪率较乡村高,城市人的安全感较低,所以他们需要较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针对城市住区进行安全方面的规划设计是尤为必要的,如防盗、防火、报警和无障碍设计等。
1.2.2舒适感
城市居民相对乡村物质和文化条件较高,他们所处的环境质量却不如乡村,尤其是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的缺失,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强烈,城市住区中的宜居环境主要表现如下:清新的空气质量、安静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绿化种植、宜于亲近的水面、洁净的街区、可供休憩交流的场所空间、有序的公共管理等。在城市住区中居民对以上有较强烈的要求。
1.2.3私密感
城市和乡村居民都有私密的要求,由于城市住区人群相对复杂,从而,城市居民在安全意识上不占优势,进而要求更强的领域私密,要求自己的私密不被侵犯,在住区中他们寻找可以心理慰藉的场所。
1.2.4归属感
经管城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安全感、领域感,但他们始终脱离不了社会群体,他们在高速运行的社会中无暇融于社会群体,所以,他们尤为渴望成为住区群体一员并找寻社会归属感,他们希望成为住区社会群体一员,并参与其间活动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
1.2.5邻里感
目前城市住区主要是集成的居住区,住区中较高的住宅和较大的楼间距,邻里交往较少甚至淡漠,所以,住区交往主要靠住区的外环境来实现,城市居民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户外活动时间要靠就近的住区环境来度过,因此,住区环境设计很重要。亲近互助的邻里关系城市居民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城市住区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宜人尺度的住区空间、合理的出入口和室外场地有利居民安全感和活动充实感形成,进而有助于邻里关系的增进。
2城市住区环境规划设计
2.1城市住区环境释义
环境意为围绕生物体以外的空间,有包围和被包围的意思,城市住区环境是相对于城市住区中的人而言,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城市住区居民以外的所有空间尤其是居民就近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住区环境是个综合体,它包括了事物与事物、事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的有机联系。
作为人与其以外的事物联系的住区环境系统,人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诸元交换,呈现有机的动态性。
2.2城市住区环境分类
2.2.1室内外环境
室内环境是指居者的居室和公共交通,室外环境是相对室内的一切外部活动空间,这里主要是建筑外的环境,它以一定的外围场地为要素并按一定的秩序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环境氛围。
室外环境是相对室内空间外的一切活动领域,它以一定的外部场地为要素并按照某种秩序和建筑整合起来,形成一定意义的住区环境氛围。宜人的住区环境设计是良好居住室内和好的室外环境的互动,好的居住必须满足人们需要的充足日照、清新的空气流通、安全的结构、适宜的尺度等。
当然,在如今通涨的房价是城市普通阶层最大心疼,它势必是和谐社会住区的构建的一大障碍,通过建筑及其外环境的节约设计可以降低居住成本,在理论上有利于降低居者的入住成本。
住区外环境往往和景观联系在一起,环境设计既要创造一个优美的视觉空间,又要为居者创造宜人的栖息之地。
住区的室内外环境主要包括居者、建筑、绿化、道路、水体、小品等其它要素,还包括人工以外的自然要素,如空气、阳光、土壤、水系等。它们是能被居民直接利用,是活动休闲的实实在在的载体,即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合体。
2.2.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精神领域的构成,是住区的软件环境,它包括住区的人(这里的人具有小社会意义的群体)、经济、文化、习俗、历史、文脉、特色等。社会环境是即依托住区实体环境又相对独立的精神内涵,它虽要通过实体要素来呈现,但却给住区的一切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使住区实体环境呈现某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
住区的社会环境是居民利用实体系统产生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合集,它属于无形的意象环境,它能够体现住区环境的特色和特质,居者在住区中交流体验,寻找有情趣生活和社会归属感。
居民是住区环境的主体,他承担双重角色,即是物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他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游走,在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能的交换,对有形的环境进行有机的调控,住区环境为满足居者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而生成融合各项生活元素的空间序列。
2.3宜居环境的特征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指出:“幸福、安全、权利平等、人性化等是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目标之一。”那么宜居环境的品质特质也应该是以幸福、安全、平等、人性化为向导的,宜居环境住区满足幸福、安全、平等、人性化的特征。
2.3.1幸福
所谓幸福住区,首先应该是入住成本相对较低,而不是以高昂的房价和物业为特征,如果居住成本过高,普通居者要用自己20年以上工薪来完全实现自己的住房梦想要想幸福是很困难的,降低居住成本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从整体节约出发,不最求奢华,设计结合自然不过分最求人工环境,这样可以节约设计和建设成本,但这还需要政府真实有利的调控,而不是让政府某些机构、银行、房地产巨头、炒房者去瓜分巨额利润,如果没有真正有力的调控即便设计和建设成本降低也不会有利于居者。其次,幸福住区应该是和谐的住区,和谐的住区管理,和谐的邻里关系,宜人尺度的组团设计有利于增进邻里交流,有利加强居者之间的感情。再次,幸福应该是住区环境中的生活气息,它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共融,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居者深爱着住区环境,时刻为塑造优美、和谐的住区环境而奉献力量。
2.3.2安全
安全是宜居环境最低的要求,缺少安全的住区其它就免谈。住区安全首先应包括建筑及其环境的安全,合理的防灾、防盗体系等。其次,心理行为的安全,住区环境设计应该层次分明,能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相应的领域,如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人们在其中必能找到合适自己的领域,从而达到心理与行为的安全。
2.3.3平等
平等是住区环境的整体连续均衡性,不论居者身份和收入怎样差异,他们应该享有较为均质的环境条件,当居者建筑条件相对简单时,就应该多予以生态补偿;平等还包括权利的平等,在住区中政务和相对重大建设应予以公开,征求居者意见,让他们充分体现主人翁的社区地位;平等还应体现人际关怀,对于住区中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应予以适当的帮助,让生活在住区中的人们感到社区的归属和平等。
2.3.4人性化
人性化的住区环境应该是舒适的,安静的环境、洁净的空气、近自然的绿化、充足的阳光、洁净的地面、齐全的服务设施等;人性化的住区环境应该具有可识别性和亲和力,在住区的环境设计中居者能够得到视听刺激,不论是建筑、道路、标志、节点等都有较强的细致处理而且要有一定的差异性,让居者有较强的印象;人性化住区环境应该是文化多元的环境,针对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文化的不同倾向,住区在设计中努力打造多样的环境,通过当地自然环境、建筑特色、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审美等的调查研究为不同居者塑造具有多元文化的住区。
3宜居环境空间规划设计
3.1降低居住成本
无论是新建住区还是旧区改造,都要进行细致的前期调研,重视对场地原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住区环境如何有机再生,适度改造自然环境和设计人工环境,避免过渡设计,这样既可保持本地化的自然特色又可节约成本;把住区建筑设计与改造纳入环境设计范畴,建筑设计与改造加大对绿色节能的研究,积极试用新型节能材料和技术并加强总结,建立一套可行的住区节能理论体系。
在现在普遍低收入高支出的社会,住区居住成本降低有利于提升居者的幸福感。
3.2宜人的空间体系
住区的空间一般由建筑、道路、节点、开敞场地等相互围合转换形成,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建筑之间可当参照传统居住院落空间,适当尺度的居住组团和围合空间有利于居者交往,从而增进邻里感情;道路、节点、开敞场地综合考虑,道路不论大小尽量等级分明且级别高的道路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安全,交叉口应该安全、易识别、易到达,另外,道路应如路径适当的串联环境中的景观节点和开敞地,在路径空间中整体规划服务设施,以便达到路径空间的均好性。通过合理组织建筑、道路、节点、开敞地等构建丰富、实用的住区景观层次。
3.3文化特色
住区的文化特既包括建成环境的文化意象,也包括住区的精神文明(表现为居民某种文化、娱乐、价值取向等)。住区环境的营造首先要建立住区有别于其它住区的物质环境,其中主要包括建筑和环境的文化意象,建筑尽量发掘当地历史、文化,使之具有时代性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住区环境尽量保留原有自然风貌,对残存的自然有机梳理使之再生,人工环境设计不论大小尽量融入当地某种文化意象,使住区成为孕育居民文化素质的场所,其次,完善且分布合理的文娱活动沟通的场所的建设也十分主要,比如:文体广场、文化馆、亭阁等,它们可供人们开展文体活动,学习交流等各种活动,另外,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也很有必要,缔造的社区文化可以增进住区的凝聚力,文化使居民对住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4结语
人居环境住区应把“幸福、安全、权利平等、人性化等”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有目标和理想还是不够的,住区中的人在城市中经常被遗忘,许多居民无法获得基本的需求,有的更甚无家可归……,责任不能仅仅归咎到人居设计的失误,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经济原因,较低的经济水平很不丰富的物质财富让规划建设者和施政者在顾及群体利益上力不从心;二、道德情感原因,可能一些施政者在道德情感切尚未真正达到人民大众利益至上的境界,以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未能把有限的人力及才力用的经济得体。
据上可知,人居环境建设的不能仅仅寄希望某些规划设计理论的创新,最根本还是要我们人类克服本身的缺陷,要我们环境中的“一些人”去救“另一些人”。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姚刚,王江萍.探究住区外部空间的魅力[J].山西建筑,2006.
[4]李允雪,人性化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
[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