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与生态安全对策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3 10:57 热度:

  摘要:工业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如果不再进行相应的生态安全保护,工业化的城市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根基。降低城市生态风险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东莞市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实现城市地域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生态安全的防范措施。针对东莞市的生态状态,提出了生态安全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安全;对策
  
  前言
  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助于城市功能和城市系统的完善,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病的出现,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态系统失衡。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珠江支流东江贯穿其境,东莞经济发展的状况有目共睹,城市化过程有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显著特点。探究其生态安全状况不仅对东莞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综合决策有指导意义,更可以在研究其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对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安全研究提供借鉴。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东莞生态环境
  1、东莞市生态环境概况
  东莞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四个不辖县区的地级市之一,现辖32镇街,全市陆地面积2465km2,海岸线115.9km。人口为650×104人,人口密度大。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785×104m2,人均绿地面积为1.76㎡。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较早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采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布局模式,饥不择食地大量引进低档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迅速膨胀,东莞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逐步显现出来,森林被砍伐,水土受流失,环境遭污染,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迅速,地表覆被发生改变,城市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2、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环境
  当今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人类对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干扰力度不断加大,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日趋严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我国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反应。目前城市建设重点是加强城市内部的建设,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缺少具体的建设计划,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3部分组成的安全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未来的命运如何?关键取决于在城市化过成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与措施。作者认为要建设好生态城市,不仅要做好城区生态安全防范,还要做好整个城市的生态安全防范,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城市扩建后其生态安全不受影响,真正实现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使城区面积增大、人口聚集、环境压力增大、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影响,尽管现代城市的扩建与改造吸收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城市并不容易。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虽然经过一定努力城市生态环境大有好转,但由于受客观因素制约,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内外连锁反应(图1)。
  
  
  生态环境.jpg
  
  
  
  
  
  
   二、加强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对策
  1、提高认识,树立生态安全意识
  城市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完善城市的功能与体系,促进社会进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实践。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注意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安全,而忽视城市外围的生态安全。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城市外围生态安全的防范,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防建结合
  城市的建设理念虽然有了飞跃的发展,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使城市生态环境在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堪一击。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保留植被较好的地段或区域,尽量减少破坏,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应及时进行生态恢复而减少恶化。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建结合的方针,才能确保城郊的生态安全,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
  城市扩建和高速公路修筑过程中,山地被铲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河流被任意切弯取直,水泥沙浆砌护岸铺底,许多动植物因缺少足够的栖息之地而遭受灭顶之灾,致使大量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消失,致使过去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必须在进行道路新建、扩建、改造过程的同时加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使生态不安全因素受到抑制。进行生态恢复工程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理论,注意物种引入的先后顺序,先锋植物先入的原则。
  三、东莞生态安全建设的建议
  1、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促进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产业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快发展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设备生产、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发展生态旅游,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交通,实施绿色交通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着力发展生态服务业,形成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服务体系。
  2、构建生态环境体系
  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利用植物园的优势加强生物资源研究建设。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和核与辐射污染等的综合防治。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等。
  3、构建生态社会体系
  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宣传在全体居民(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中进行生态安全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生态安全课程,要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公务员的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4、构建能力支撑体系
  增强决策能力,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实施计划,规范和落实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对各种生态环境进行时时监测;增强监测监察能力,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东莞市环境资源共享动态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高吉喜中国生态环境现状评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2
  [2]钟顺清城市近郊生态环境恶化与生态安全对策[J].生态经济学报,2004,2(1):69-73
  [3]张立生姚士谋等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跨世纪城市持续发展战略[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2):9-15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
  

文章标题:东莞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与生态安全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46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