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论文范文:基于城市规划角度对山水城市的诠释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5-08 08:26 热度:

  摘要:通过对山水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基本特征以及缺失等的认识,从城市规划实践的角度对这种融入中国文化传统更符合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山水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基本特征进行新的限定和梳理,对现代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基本对策提出建议,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践建设。

  关键词:山水城市,现代山水城市,概念与内涵,基本特征,规划建设基本对策

  一、对于山水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1.产生背景

  城市化带来的繁荣不仅是给人们带来前途与鼓舞的一面,还有令人感到忧虑和茫然的一面。人们开始探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又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理念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理论蓝本和重要原则。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包括中国学者提出的“山水城市”等一系列的今日理想城市模式被提出。

  1898年,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也称花园城市(GardenCity)的概念。

  1962年,“森林城市”这一名词是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

  1984年,生态城市的概念由O.Yanitsky首次提出,目的实现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发展。

  1990年,D•Gordon的《绿色城市》(GreenCity)追求的是一种由生态美学指导的城市。

  1990年“山水城市”这一概念由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最早提出。

  2.概念与内涵

  这里的“山水”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涵盖“自然”之意。山水城市是人与自然,即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城市。是在现代城市理论和实践发展上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营造城市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国风格,最佳居住环境的中国艺术城市空间。这是一种更符合中国城市生态特征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

  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是花园式的城市。其次它是生态城市。第三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3.基本特征:

  a.生态学哲理

  “山水城市”是从生态角度考虑城市问题,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来建设,使城市成为公园,反映了城市与自然的全新关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学哲理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b.中国文化特色

  在传统思想中,山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属性。与山水相关的诗词、园林、绘画以及风水学等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表现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世界观和通过移情作用达成的比德山水美学思想。

  c.自我整合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将工业社会原文化体系与新时代相应的文化因素整合,尤其是东方尊重自然,比德的文化因素。中国山水文化在文化的自我审视与整合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缺失:

  山水城市的研究以钱学森先生的《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与汪德华先生的《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为代表。

  但是研究大都是透过宏观的视角,来探寻普遍的规律,缺乏对实际建设的考虑,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中,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作为城市规划行业的一名成员,有必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对山水城市进行重新诠释,使其具有具体的建设指导意义。

  二、基于城市规划角度的山水城市

  1.产生背景

  根据统计,山地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33%,丘陵10%,高原26%,盆地19%,平原12%。把低山丘陵、各种高大山脉和起伏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山区面积要占中国土地总面积超过2/3。山区面积广大,且山水融为一体。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诸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如此丰富的山水自然要素对中国自然形态的形成与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构城理论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管子》书中写道:“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山水骨架。

  因此山水城市作为一种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策略势在必行,基于城市规划角度对山水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基本特征进行新的限定和梳理,提出建议性对策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更符合中国城市生态特征。

  2.概念与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所说的“山水”实指自然界中的山与河流,这与钱学森构想中的“山水”有所不同。这样有利于山水城市关于建设指导的进一步探讨。

  总之,将具有自然山水要素即自然界中的山与河流的这类城市称为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指城市空间与山水结合,因地就势,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有机的一种空间形态的人类聚居地,同时注重对传统自然山水美学形态和美学意境的研究。

  3.基本特征

  特征是指“某一物质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物质的基本征象和标志”,也是事物内涵的体现。

  由于中国丰富的山水自然要素条件,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都是山水型城市,但是其规划基本对策甚至对于自然环境突出的中国城市都可以使用。在规划设计时有利于区别于其他类型城市,重点突出明确。

  山水城市没有摒弃其他理想城市模式的成熟和有益点,而是更好的承接了这些城市的研究成果和规划方法原则,并加入了中国山水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服务。

  基于城市规划角度的山水城市的空间形态为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自然观。这种空间形态还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弹性,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该说它是中国化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中国方式。

  4.规划建设基本对策

  探索这种适应山水生态环境,突出山水特色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适宜原则与对策。笔者试图提出可以分别从自然山水保护、自然山水利用、和自然山水深层次发掘三个方面分为山水生态、山水自然景观、山水文化三个因素对山水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相融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项探讨。

  a.山水生态

  山体对城市的湿度、温度、风向等具有很大影响,水域为城市提供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的机会,具有保持大气合理的温、湿度,减少空气尘埃,产生有益身体的负氧离子等生态作用。融入山水的城市规划设计首要任务是控制城市建设对山水环境侵蚀,充分发挥山水的生态作用。

  保持城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重点保护自然残遗斑块之间的联系,如残遗湿地、山林等自然斑块间的空间联系,保持城内残遗斑块和作为城市背景的山体和水系之间的联系。空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廊道,例如防护林廊道、水系廊道和道路绿地廊道。

  b.山水景观

  分别研究山水景观与城市布局、与轴线定位、与高度控制及与视线控制之间的关系。

  城市布局必须在山水格局的前提下,确定城市的开发强度、适宜性及开发容量等控制原则。通过控制山水要素的分布程度、聚集与散布趋势,有利的控制城市的布局形式和特征。

  轴线设计是指在城市空间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线性空间要素,山水是作为其确定的重要元素。依据城市地形地貌特征、自然要素特征,控制城市建设区域与山水景观的关系,确定城市功能节点和景观节点的轴线关系。

  高度控制主要从城市建筑高度和城市天际线两方面入手,明确建设形态与自然形态相统一的关系。应依据城市地形地貌特征、自然要素特征,控制城市建设区域高度与山水景观的关系,对城市核心高度区和高度控制区进行确定。结合山水景观而形成的城市天际线将丰富城市的空间特色。

  视线控制是依据城市地形地貌特征、自然要素特征,控制城市视线通廊,把山水景观和重要人文景观作为视线体系的支撑点,对景观节点周围的城市建设内容进行控制,而对山水景观采用视线分析方法,通过有效地组织景观视线体系突出城市的生态特色。

  c.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即山川水域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以山比德,以水比智的山水观,使中国人心里的山水具有了人文内涵。

  立足于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分析,通过了解进而尊重,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民族、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等特质的基础上,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将历史中经典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和民间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往往附着在山水之上,借山水之形,构山水之意,使山水形神兼备,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载体。

  三、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背景下,山水城市概念的重新限定将对引领中国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起到独特和积极的作用。山水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客观性及主观性。前者反映了山水城市本身具有的一些属性,而后者则是人们对之的阶段性认识。无疑,阶段性认识可能具有的局限性使人们对山水城市内涵与特征的概括具有可发展性和变化性。另外要明确的表达山水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对策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然而,清晰准确地表达山水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原理这些命题又是使人们科学地进行山水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之一。笔者提出的山水城市的内涵、特征、规划建设基本对策,实际上带有尝试性,也是希冀引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便逐步完善山水城市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指导规划建设实践,并进而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进程,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城市生态特征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叛社.1995

  2.理查德.瑞杰斯特[美]著,王如松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海热提·涂尔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约瑟夫·里克沃特[美]著,刘东洋译.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2)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沈清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与城市生态规划的要义[J].规划广角.2002

  12.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4

  13.邢卓.结合自然山水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陕西安康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4.比尼译·霍华德(英).明日的田园城市[M].1902.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殷京声.绿色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6.王建国: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建筑学报,1997,

  17.王铎,王诗鸿.“山水城市”的理论概念.华中建筑2000.4

  18.鲍世行,顾孟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994

  19.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住建部指导的一本建筑行业核心杂志,本刊由中国建筑学会、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创办。国际刊号ISSN:1673-0232,国内刊号CN:23-1528/TU。邮发代号14-23。本刊为半月刊。在国内外建筑界影响深远。本刊创办于2004年,以年轻充满激情的姿态,严谨坚持学术性的态度,报道国内外设计项目,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拱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文章标题:城市管理论文范文:基于城市规划角度对山水城市的诠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71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