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论文新农村建设方向职称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4-25 08:54 热度: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整治水思路,树立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水利”理念,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推进洪水资源化,建设节水环保型社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构建和谐水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都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只有围绕这一目标,把握新时期农村水利的新定位,扎扎实实把农村水利搞好了,农村水环境才能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提高,从而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农民群众在水利发展中更多受益,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本文试图对农村水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作一些力所能力的探索,期待抛砖引玉,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更多地关注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

  一、水利现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因素

  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政策的取消,农业税免征,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逐步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从水利现状分析,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生产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抗灾能力总体偏低、水旱灾害频繁。各级河道淤积比较严重,削弱了河道的功能,导致水环境恶化,大部分的江海堤防工程,工程建设基础差,防洪标准低,工程险工隐患多;机电排灌站的机电设备老化残缺,机组磨损,泵房结构受损;引水工程及涵闸工程的陂头或闸室、闸门结构老化受损;灌区渠系配套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渗漏和淤积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村容村貌及卫生安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方面应承担的建设内容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水利既要解决防洪除涝的问题,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服务,又要解决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为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服务。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在水利建设上必须切实抓好的工作主要包括:整治骨干河道,提高引排能力;继续抓好圩堤、圩口闸建设,增强御涝能力;加快排涝站建设,提高排涝能力;抓好小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灌溉水平以村庄河道为重点,抓好圩内各级河道整治,为村容整洁创造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三、立足本职,强化职能,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关键是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由于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财力十分薄弱,靠村民议事制度筹集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从政策上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水利建设投资体系。如果不增加投入,这些目标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水利部门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直接为“三农”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农村水利建设中,担负着方案制订、施工组织、质量控制、竣工验收、工程管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职能。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水利部门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抓好以下几项服务工作:

  1、科学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全面贯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治水工作方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建设和治理的重点,认真制定河道整治规划,和小型电灌站配套建设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并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分年实施计划。认真按计划实施,不断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努力增强水利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执行规划的严肃性。

  2、规范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为确保各项工程建设任务按期保质完成,水利部门必须规范和强化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形成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质监部门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标准质量保证体系。

  3、抓好业务技术指导。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水利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划定责任区实施全程跟踪监督,从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到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认真进行业务技术指导。搞好阶段性的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抓好施工记录,完善各项软件资料,为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4、继续抓好水利工程管理。水利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要求,坚持建管并重的方针,所有工程项目都按照工程性质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做到一建就管,落实责任人,明确责任制,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工程管护和植树绿化,使疏浚后的各级河道都达到水清河畅岸绿,为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创造条件。采取招标承包,落实经营权的办法,加强对圩堤、排涝站和小型电灌站的管护,以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加强水行政执法。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水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能,切实加强水政监察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水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采取集中巡查和分项分段相结合,经常性工作与突击性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有效地查处乱圈乱围河流湖荡、人为损毁水利工程设施和非法占用等各类水行政案件,确保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安全完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四、切实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水利保障。

  近年来,各级领导非常注重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了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源保护工程、海堤达标工程、解决农村“饮水难”工程等为重点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水利基础。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农村水利的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需要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制订完善农村水利规划。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是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前提,也是适应税费改革、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需要。制订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乡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之更加贴近群众发展生产的实际。规划制定之后,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以确保农村水利建设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完善水费计收制度和水价成本补偿机制。水价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现良性运行的核心,是水利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的供水价格体制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国务院和省的有关规定,对供水水价和计收方式进行改革。具体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制定水价也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设立一个最高限价。

  切实抓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完成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但大多数小型水库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给农村发展带来隐忧。同时,要解决贫困地区机电排灌问题,提高农业的排涝、灌溉效率。二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将重点开展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安全工程,真正让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优质水、放心水。注重抓好农村水利生态系统建设。要加大治理水污染力度,统筹好农村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生态平衡。

  五、结语

  新农村水利建设,就是要构建和谐水环境,就是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体系,逐步提高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力。在研究建设防洪工程体系时,充分考虑防洪工程对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社会综合效益,拓展水利服务领域和范围,以保障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为综合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统筹考虑流域、区域水问题,统筹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依靠多元化的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利用好洪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充分发挥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农村水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

  【3】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本文选自省级政法期刊《改革与开放》。《改革与开放》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江苏新闻出版局主管、南京出版社主办的全国优秀期刊,是探讨各行业各学科改革开放指导方针和成果的重点指导性杂志。《改革与开放》杂志由中国期刊网全网收录,正规的CN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7069,国内统一刊号:CN32-1034/F,邮发代号:28-253本杂志适应各学术人士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经济金融,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农村政策变革,思想进步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文章标题:政法论文新农村建设方向职称论文发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703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