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嘉兴市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为例浅谈城市可持续发展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4-03 10:06 热度:

  摘要:城市有机更新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推动空间产业转型,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现阶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改善宜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嘉兴市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为例,提出在转型升级背景下,城市旧区功能、空间、交通设施多方面的有机更新建议,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嘉兴

  历史性城市多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正如人的成长不能割裂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阶段,城市也要保护自己的历史。人们说:“建筑是形象的艺术,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一个没有旧建筑和旧城区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城市依靠着永不停息的新陈代谢,推动着自身的发展演变。一方面,旧区逐渐衰老,新区在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在城市的任何一部分,功能与形式也都在持续地发展和变化着。

  一、城市有机更新概念及相关研究

  1、城市有机更新概念及历程

  (1)城市有机更新概念: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而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城市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2)城市有机更新研究历程

  西方有机更新理论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以大规模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正式把城市当作有机体的城市设计思想,最早由苏格兰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城市规划思想家盖迪斯提出。盖迪斯认为“城市改造者只有把城市堪称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考虑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健康的,才能有更现实的想法。”

  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并通过生物学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的发展过程基本同自然界的任何有机体的生长过程相似。因此,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当追溯其发展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日本以丹下键三为代表的新陈代谢学派将城市和建筑看作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的系统,就像有生命的组织一样,复苏城市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历史传统、地方风格等要素,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生、不同文化的共生。

  我国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更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60年代的“充分利用改造”,文革期间的“乱拆乱建”,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加快带来的“房地产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约束性日益突出,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越来越被尊重。

  城市更新的理论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上世纪80年代初,陈占祥把城市更新定义为“新陈代谢”的过程,更新途径既有推到重建,也有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筑的修复。90年代初,吴良镛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出发,当中体现“持续发展”的思想。

  2、城市有机更新模式

  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基于空间结构、道路交通状况、社会经济、地块实体环境、基地生态环境、用地可调整状况、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南湖区的用地进行研究,划定建议进行有机更新的地块,分为综合整治、功能改造、重建开发三类有机更新模式。

  (1)综合整治:主要指改善消防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沿街立面、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特殊地段如历史文保点、古镇老街应在保护其原真性和文化历史价值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体现传统风格特色。)

  (2)功能改造:主要指改变部分或者全部建筑物使用功能,但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和使用期限,保留建筑物的原主体结构。

  (3)重建开发:主要指通过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拆除清理、重新建设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

  二、嘉兴城市更新的现状与需求

  1、嘉兴城市更新历程

  嘉兴市政府一直以来致力于旧城改造和民生工程的建设,特别是2000年之后,随着一些城市问题的显现,嘉兴加大了力度,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更新工程。

  2005年“小街小巷改造工程”:针对小街小巷路面破损、下水管道不畅、绿化残缺不齐、路灯不亮、管线杂乱无章等突出问题,市政府决定对市区小街小巷进行综合整治。

  2006年,“城中村”拆迁整治工程:以治理环境、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管理为目的,在综合分析“城中村”对自身及周边区域环境、对城市发展和管理影响程度,充分考虑资金平衡等各种因素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块的实际情况及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整治办法。

  2006年起,嘉兴实施开放式老(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工程:23个开放式老住宅区被纳入综合整治的范畴,通过对嘉兴市区开放式老(旧)住宅区道路翻修、雨污分流、天然气接入、照明增设、架空线地埋等综合整治改造,老社区功能设施不全、各项基础配套较差等现状有了很大改观,进一步提升了嘉兴城嘉兴市形象。”

  2007年,“嘉兴市区1812”老区整治工程:即对中环路以内18个较大地块和12个零星地块进行拆迁和整治改造。包括电池厂、钢管厂等小型企业及部分“城中村”、量具厂地块、文生修道院地块、县前街百福弄地块等。

  2008年以来电力部门对嘉兴市区老旧小区实施了摸底排查,逐步开展了路灯安装改造工程。对绢纺四村、少年路金福公寓、友谊公寓等51个小区实施了电力设备改造。

  2010年嘉兴中心城区将进行有机更新,实施“1812”拆迁地块的扫尾工作,启动天主教堂等地块动迁,并加大拆迁安置房建设,使动迁户早日迁入新居。同时,岳王祠公园、落帆亭公园等一批新景点也将在年内建成亮相,继续营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通过这些民生工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由于前期相应规划的指导的缺失,这些工程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2、当前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类型单一、成本过高

  采取大规模推倒重建的粗放形式,该类型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是一种“大拆大建”的模式,造成了较高的拆迁成本,并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旧城风貌遭到严重破坏或消失殆尽。

  (2)逐个改造、缺乏整体

  当前进行的城市更新,一般是按照项目逐个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缺乏前期整体的规划与定位。由于缺乏总体谋划,使城市更新缺乏时序性,也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单体项目各自为政,项目之间以及项目与周边区块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使一个新项目完成之后,其周边很快就沦为“需要改造的地块”,然后再次进行开发改造,从而陷入“单体改造—周边沦落——再次改造”的怪圈。

  (3)避重就轻,挑肥捡瘦

  开发商为经济利益,政府为形象工程,难啃的骨头项目(拆迁安置量大、改造成本高、市场预期值低)无人问津,而改造成本低、直接效益高的地方你追我抢。于是有了改造沿街一层皮的方式(其内部的改善却遥遥无期),出现现实改造方式与城市更新目的的矛盾

  (4)人文不足、缺少共赢

  目前城市更新中的新建项目往往最求利润最大化,大幅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而没有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现有的条件进行定位,造成了很多潜在的社会问题。使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文脉被切断,原有的记忆与建筑被破坏。

  3、嘉兴开展城市有机更新的意义

  (1)转型升级背景下城市持续发展要求

  有机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促进城市空间及产业双向转型的助推器。通过有机更新促使土地由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内涵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土地高效利用,重组空间关系,舒展空间结构,激活城市空间;同时催生新功能片区的形成和城市新形象、新名片。通过有机更新促进业态置换、功能提升、环境优化,从而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条。

  (2)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诉求

  嘉兴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目标即建设高竞争力的网络城市、有机的组群城市;高质量的田园城市、高品质的人居城市。通过有机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改善宜居生态环境,有效构建网络型田园城市的支撑体系,切实推进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建设。

  (3)嘉兴市“两退两进”“有机更新”发展引导

  在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用地的退低进高、退二进三。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同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紧缺的矛盾日趋严重,通过有机更新实现土地增量向内部挖潜转变,寻求新的发展内生动力,重点在于解决民生改善之急、生态文化保护之急、资源盘活之急、扩大投资之急。这都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新的发展引导。

  (4)保证产业与空间同步转型的的重要实践

  由于受到土地指标等制约因素的限制,粗放外延式的扩张发展面临新的发展瓶颈,“三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也需要新的动力源的支撑,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成为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机更新为其提供了新的内生发展动力,产业转型升级、空间更新将成为经济开发区新时期下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嘉兴市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

  1、中环西路沿线概况

  中环西路原为嘉兴市320国道,不仅是嘉兴市联系周边城镇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经济开发区建区之初的发展传动带,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2003年320国道外迁至现三环西路,中环西路作为城市快速路承担城市功能,但其作为开发区的发展轴的作用始终保持着;现在,中环西路作为串联经济开发区南北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保持经开与其他城市片区紧密联系的重要界面。

  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区块呈南北狭长形,位于嘉兴市西北区域、经济开发区中部,东临嘉兴中心城区、西接秀洲区,是嘉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从中心向外辐射发展的一个过渡地块。是经济开发区较早发展的一个区块,反映了经济开发区从单一的二产工业向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变迁过程。

  目前区块发展面临着发展导向不清,片区功能弱化,特别是随着经开行政中心的搬迁,本区块现有行政功能的弱化,将会直接影响区块未来发展。用地混杂严重,整体品质不高,工业、居住、商业混杂,整体品质有待提升。各类设施老化、道路系统有待优化;区块整体空间景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

  2、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目标

  通过空间整合、功能优化、交通完善、品位提升的有机更新策略,体现民生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象提升、经济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的“健康生活福地、创业品质新区”,打造“市民们最喜爱的品质生活空间、创业者更看重的活力休闲空间”,从而实现本区块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形象的重塑:根据中环西路沿线的环境特征,结合城市文脉与肌理,强化基地景观节点和标志性建筑的处理,同时注重序列空间的组织,形成引人入胜的公共活动场所,塑造一个既有时代特征又具有片区特色的形象展示区。

  城市品位的提升:通过创新空间的塑造、开放空间的建设、道路景观的美化、新型业态的注入,营造经开花园城市建设的典范,提升地区的城市品位和影响力,成为经济开发区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地。

  图4 空间整合与重组策略意向

  城市活力的营造:通过功能混合度、空间可达性、空间利用率等方面的改善,满足使用者需求,达到集聚人气、营造活力、体现繁华的目的。

  3、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策略

  (1)“水绿相融的活力之区”——空间整合与重组

  图5 功能结构图

  通过协同周边、重组极化、集约利用的空间整合与重组策略,包括“织系统、补设施”织补城市理念下,从完善区域整体结构出发,加强与周边各功能区空间的协调联动;以“培育服务能级,提升居住生活品质,整合拓展产业层级”为导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粗放开发向品质优化提升转变,推动内部土地存量的集约利用。重点对城北路沿线破旧工业区、中环西路两侧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挖潜土地存量价值。从而构建“中环西路城市服务轴线”为骨架,“新塍塘休闲景观带”、“杭州塘运河文化带”为脉络串联“三片、多点”的“一廊、两带、三片、多节点“的网络组团结构。

  (2)“文化与商业的首善之区”——功能调整与优化

  以转型升级为动力,提升增强服务业集群,包括完善生活型服务业中心,发展本地服务为基本功能,构建和谐居住社区板块;促进发展特色商业功能中心,以现状中环西路特色建筑为基础形成特色商业中心,包括特色步行街区、商业街区等;选择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强化片区功能核心集聚,重点区域形成仓储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公共服务集群,从而形成产业板块、宜居板块、商业商务服务三大功能板块。

  (3)“内优外畅的高效之区” ——交通完善与优化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在充分尊重现状道路网格局和对接总体规划道路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理顺道路关系。快速路及主干道保持不变,重点贯通次干道,加密产业区块内支路网建设。

  图6 公园绿地分布图

  构建高效生态的复合化公交体系:增加公交体系密度,尤其北部产业区块内的交通站点加密,并根据产业工人上下班时间调整公交线路密度及时间,在安全、效率、公平的基础上推进公交一体化建设。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走向及轨道交通站点布局进行开发控制。

  构建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与嘉兴片区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仙界、管理有序的“安全、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的慢行交通系统。结合核心商业功能区建设地下过街通道,作为快速路两侧的纽带。

  (4)“花园新城的典范之区”——品位提升与营造

  将特有的城市品牌融入传统的水乡特色和园林景观中,实现从“美丽”向“魅力”转变,凸现出城市底蕴和个性风貌,雕琢生态和谐的魅力花园示范区。

  依托区内现有洪波公园、华云港公园、春晓公园、洪兴公园,增加滨水绿地公园建设,通过丰富绿化种类、增加配套设施逐步提升公园品质。加快完成境内新塍塘、杭州塘及殷家桥港的绿道建设,并串联区内多个生态绿地公园;加快推进主要出入口及节点形象改善,进而提升城市形象。重点打造新塍塘、运河两条东西景观轴线,串联主要的广场、绿道、公园、滨水区等开敞空间;依托城市的水、绿、广场特色,对主要街景的进行优化设计,营造城市特色风貌。

  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联合国全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指导,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

文章标题:以嘉兴市中环西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为例浅谈城市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675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