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空间浅析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2-09-18 09:24 热度: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地域景观特色再现的广场空间环境,它总是在发展变化着,并随着人类的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丰富着具有环境整体美、群体精神价值美和文化内涵艺术美,本文以西安大雁塔广场为例,对城市广场空间进行解读。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空间,地域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行,国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飞速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了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城市基础建设,以期使自己的城市面貌得到改观,达到与城市级别相适应的水平。于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广场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建设热点。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从中世纪对神的侍奉,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解放,是一个大的进步,从工业革命之后对技术的盲目依从和崇拜,到今天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设计观,是对人类自身的再次觉醒,是又一次极大的飞跃。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最终目标。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规划设计方面,则是强调把关心人的宗旨落实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中去,注重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以创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的不同需要。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也是为了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的活动。所以,人性化设计就是具体城市空间设计中体现处处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各层次、各年龄段人在广场中的生理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行为需要、情感需要。
  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缺乏象西方城市广场那样的公共交往空间,而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广场用途的理解也仅限于公共集会、阅兵等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城市广场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大雁塔北广场北临小寨东路,是雁塔路端点,南靠大慈恩寺北围墙,东至广场东路,西至广场西路,南北长382米、东西宽311米,总占地面积11.97公顷。大雁塔东西两侧商业建筑是以大型餐饮、休闲、娱乐、住宿为主的大型商业建筑群。大雁塔北广场的修建展现了大雁塔的英姿,为市民营造了优美生活环境,同时也改善了大雁塔周边交通环境。
  1广场空间构成
  空间和实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一个美丽的广场周围没有建筑,失去了建筑对它的支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广场的意义,“场”就较弱,甚至“广而非场”。从空间构成看,大雁塔北广场为实体围合与实体占领复合型。城市空间大多是由建筑围合所形成,但是围合与占领的构成方法也是相对而言的,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交错。大雁塔北广场南北轴线由慈恩寺大雁塔确定。大雁塔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体量和高度决定了它在这一区域的空间地位,从空间构成角度看,该区域空间属于“实体占领型”,置身于大雁塔广场时,就能感到它巨大的辐射力,它所释放出的“空间场”主宰着整个广场和天空,在邻近的城市街道可见到它的优美形象,成为该区域城市标志物,使人感觉到它主宰周围空间的辐射力(图1)。广场周边商业建筑形成广场边界,围合广场。广场用地南高北低,高差9米,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块这一特点,广场东西两侧建筑顺坡逐级而上,给人以向前向上的动势,广场空间也处理成九级阶梯状空间,取中国传统建筑极阳之数九,以表达对大雁塔、对慈恩寺的崇敬之意,广场正中轴线上的五十余米宽水池顺应地势也设计成阶梯状跌水水池,通过水的流动形成向前向上的动势,池中设置音乐喷泉。叠水两侧的绿化对称排布,小园林与休息小广场间隔重复,形成了强烈的轴线感,大雁塔成为轴线端点,加强了大雁塔的空间主导地位(图2)。广场在北面列柱、南面慈恩寺及东西仿唐商业建筑限定下具有很好的围合感,围合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向心、内聚的心理感受。
  2建筑风格与尺度
  城市空间尺度的处理适当与否,是城市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难点之一。如果孤立地在图纸上或模型上琢磨尺度则很难取得成功。
  北广场建筑采取了仿唐形式,坡屋顶较为平缓,出檐深远,斗拱雄浑,具有唐代建筑特点。建筑与慈恩寺建筑群在建筑风格上统一,色彩上,建筑采用灰瓦、红柱、红窗棂,与传统建筑相协谐。广场周边建筑风格、色彩、广场空间模式与慈恩寺建筑群较为协调,以突出大雁塔的历史地位及城市空间主导地位。(图3)。仿古建筑的体量与广场空间的尺度较大,将原本一层的唐风建筑拔高到三层,近人尺度与唐风建筑匹配得并不好。总体上说,东西两侧的仿古商业建筑,以及广场中轴线上的大面积跌水池,尺度都远大于大雁塔及原有建筑的尺度,使大雁塔显得孤立而渺小,有点破坏原有建筑群宁静的环境气氛,视觉感受如图1所示。
  3绿化及座椅设计
  日本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在广场大水面两侧,园林绿化设计按照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外部模数理论,采取26米作为模数,对跌水池两侧景观带作了地块划分。地块采取自然园林与铺地小广场间隔重复手法。地块内的小园设计采用堆山、植竹、砌石等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图4),两块微缩自然园林之间是以铺装为主、四角植以高大乔木、围树设座的供人休息的小广场,用这种办法为广场空间带来节奏感。
  人是城市广场空间中行为的主体,人与广场空间环境存在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活动赋予了广场空间环境存在的意义,并决定了空间环境的创造方式。另一方面,广场空间环境又作用于人,它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的发生,同时,它也可以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空间环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作出判断的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空间环境作出反应。广场小尺度的空间设计,满足人的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座椅采用天然原木,施以清漆,原木自然的纹理,温暖的色彩亲切宜人,使这些近人小品景观尺度宜人、质感亲切,方便游人休息停留。
  4界面及小品设计
  该广场在铺装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广场铺装基调为暖色,采用色泽柔和的花岗岩,图案结合唐代装饰纹样,并将唐代名家名贴摩刻在广场铺石中,使地面铺装成为唐文化有机载体,展示唐代的文化艺术,引来众多游人赏析、体味,人们跨越了时间界限,形成与历史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景,使广大市民在游玩的轻松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环境小品也与广场的主题文化氛围协调,广场北面文化列柱以佛教题材装饰,与广场南端慈恩寺呼应,体现佛教文化氛围。石质草坪灯形式仿唐代建筑,古朴大方。庭院灯灯柱、垃圾桶上以中国传统纹样装饰,柱面上题刻唐诗,让游人深感唐代诗书文化的博大精深。雕塑则以唐代杰出人物、宗教故事作为题材。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的唐文化主题反复强调,使游人处处置身于唐文化氛围之中,深刻感悟唐风唐韵,处处体现场所精神(图5)。
  5广场的缺陷与不足
  5.1.九个水池喷泉形式雷同,缺少变化。
  5.2.跌水池南北长200余米,几乎贯穿广场南北,喷泉开启时联系东西向交通的两道汀步游人无法通行,过大的水池削弱了广场东西向的联系,给游人带来很大不便(图6)。
  5.3.广场东西侧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形式,为适应其商业功能建筑体量庞大,墙面以玻璃窗为主,虽然建筑玻璃窗作了适宜的分格,在尺度上与建筑体量取得了一致,但由于施工周期短,做工较粗糙,使之失去了唐风建筑的精巧与雅致。在慈恩寺建筑群及大雁塔的衬托下,这些超大体量仿古建筑群显得尺度大了些,笔者认为广场东西两侧建筑群在尺度上与大雁塔协调性不够,有喧宾夺主感。作为广场入口标志物的牌楼,为取得与其相邻建筑尺度上的一致,体量过大,不够亲切(图7)。
  
  5.4.广场北端文化列柱中,中心两颗体量过大,且柱式与整个广场格调不相称,虽然柱体浮雕采用佛教题材,但柱体过于异域化,看不出唐风唐韵的大气,缺少整体感。
  6小结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以其宏大的气势、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的唐风唐韵,反映西安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唐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为呼应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利用场地条件,广场大空间以仿唐风建筑及硕大文化柱围合,大尺度处理得当,但建筑本身的细部尺度处理与唐风建筑的大气尚有提升空间。

文章标题:城市广场空间浅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330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