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29 16:57 热度:

  摘要:一个现代化的中小型城市,不但要高楼大厦、宽敞道路、鲜花绿地,更要有与环境相配套的环卫设施,有先进的垃圾处理场所和技术,垃圾处理场建设要符合城市当地实际,与当地城市经济和人口发展水平、市民需求等相适应。
  关键词: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城市垃圾收运及处理的问题,因此,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水平及质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活垃圾特性,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要有民生意识、科技意识、超前意识,避免盲目乱建。
  一、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特性
  当前,我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440公斤/年。相对而言,中小城市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要小于大城市。不同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燃气普及率低的地区大于燃气普及率高的地区,而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取暖的需要,人均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也要相对高于南方地区。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生活垃圾构成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在大城市,有机物成分占总量的31%~36%以上,无机成分约占60%,其余成分约占4%~6%;而中小城市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及生活能源气化率都比较低,所以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约占总量的20%,无机成分约占65%,而其余成分的比重更低[1]。广大中小城市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大约仅在3300千焦/吨,各地中小城市生活垃圾构成差异也很大:在北方地区,燃煤仍然是北方中小城市的主要生活能源,所以煤渣、灰土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中小城镇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混有大量的乡镇企业产生的轻工业废物,如塑料、橡胶、皮革、布条等,致使生活垃圾热值很高。
  二、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
  垃圾组成成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变化。纵观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过程,可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阶段即:第一阶段低有机物;第二阶段高有机物;第三阶段高发热量,并逐渐从第一阶段向第二、第三阶段发展变化。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基本处在第二阶段并向第三阶段发展变化之中,以第二阶段特征为主;而中小型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正处在第一阶段并向第二阶段发展变化,以第一阶段特征为主[2]。
  垃圾处理主要有3种基本方式,即卫生填埋、堆肥、焚烧。近几年,垃圾处理技术不断细化,围绕3种基本方式衍生出诸如厌氧发酵生物制气、垃圾裂解技术等等。
  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存在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盲目追求资源化利用等,而忽视了城市本身的经济能力以及垃圾的成分组成,致使一些高额投资建设的垃圾处理设施无法运转。中小型城市应首先根据垃圾特性选择可以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同时要对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组成变化有充分的长期性认识,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有长期性的统筹规划,同时兼顾土地等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更好实现规划期间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求;其次,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地理特点、经济状况等确定垃圾处理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因素确定垃圾处理方式。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对不同特性垃圾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分析见下表。
  
  垃圾处理方式比较
  
  项目 垃圾填埋 垃圾焚烧 垃圾堆肥 垃圾生物制气
  全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
  垃圾减量化处理  ★★★ ★★ ★★
  垃圾资源化处理 ★ ★★★ ★★★ ★★★
  减少垃圾运输距离  ★★★ ★★ ★★★
  注:★的多少表示垃圾处理方式对不同垃圾特性的适应性和解决相应问题的效果。★越多,效果越优。
  中小城市垃圾特性为低有机物垃圾,最适合选择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垃圾填埋,如果能实现垃圾分类,可考虑部分垃圾进行堆肥和生物制气。同时,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近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垃圾的无害化,在实现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再考虑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所以现阶段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以垃圾卫生填埋为主比较合适,要避免盲目追求垃圾综合处理和同时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目标[3]。不过,在一些经济实力强、垃圾收费体制顺、垃圾收费标准比较高的城市也可考虑其他垃圾处理方式。考虑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因素,最好的方法是综合处理、处置的方法。所谓综合处理方法就是将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和资源回收利用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处理,以减少和避免单一处理方法的不足。资金条件允许的中小城市最好采用这种综合处理方法。
  三、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规划建设
  选址原则。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GB16889-1997生活垃圾污染控制标准和CJJ17-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相一致;选址应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填埋场不应在国家标准和规范明令禁止的区域选址建设;填埋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l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4]。
  规划建设原则。要兼顾现在及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近期的垃圾填埋处理,又要预留出将来堆肥、焚烧等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空间,要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垃圾处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做到功能完备、节省土地、合理布局;控制建设投资规模,根据建设规划分期实施;要统筹考虑城市及乡镇的垃圾处理,建设规模要有适当余量;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带动垃圾收集运输方式的改变,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运输距离及运输条件。要对各种垃圾运输方式进行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垃圾运输方式。
  规划选址和建设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除考虑以上规划原则外,各城市还要针对自身的特点,重点注意以下问题:选择垃圾填埋场要考虑城市自然地理状况、建设卫生填埋场的条件、垃圾的运输距离;卫生填埋场规划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与相关行业的专业规划相协调;填埋场应尽量避开汇水区,选择较缓的坡地、浅的坑洼地或相对平坦的地方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以减少投资;填埋场进场道路应避免穿过村庄,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影响填埋场的正常运营;填埋场选址在有条件时尽可能靠近市政管网,以便于场区污水处理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填埋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渗沥液量的控制和渗沥液的收集导排,合理规划填埋单元,最大限度的做好雨污分流。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对渗沥液进行分层收集,以免渗沥液侧面渗出后混入清水收集系统,污染环境;规划中要考虑气体污染源的控制,填埋场气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填埋堆体、污水调节池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中小型垃圾填埋场容易忽视填埋堆体的压实和覆盖,所以在建设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到将来采用的填埋压实方式和覆盖材料,以及污水调节池和初级处理系统的气味污染控制方式,如:调节池加盖、种植植物、加除味剂等;填埋场使用的一些易老化材料,如:土工布,应根据建设规划分期买入、分批铺设,以免造成材料浪费,可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将这部分费用列人填埋场运行费用,同时也有利于将填埋场一次性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王涛.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8期
  2.郭广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的综合选择学.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37-40
  3.胡秀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思考.环境保护.2001(3):41-43
  4.钱学德、郭志平.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文章标题: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03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