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境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29 16:54 热度: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地中心城市全方位开放的政策,沉寂多年的边境线很快就成为了新兴的“黄金地带”。边境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迅速。本文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中国进入WTO、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满江里为例,分析、探讨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边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发展模式,提出发展边境贸易是促进边境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沿交通线带状发展是边境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关键词:边境城市;边境贸易;拓展方向;交通线
  
  1、研究背景
  我国拥有绵长的陆地边界,有9个省、自治区与15个国家接壤,陆上国境线总长2.1多万公里,其中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为1.9万公里。9省区中坐落在国境线上的沿边城市27座,人口540多万,边境县、旗106个,人口达1300多万。此外,还有陆疆边境一级口岸43个。这些沿边城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我国的沿边地带,共同构成了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是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国防建设的前沿,在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沿边开发实施之前,这些边境城市是两国国防的军事要塞,都经历过战火的摧残。军队的驻防是城市聚集的原动力之一。此外,它们也是过境管理的中心,各种人员、物资的进出境手续都要在那里办理。相应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设立与人员的进驻。处于中外交通要道的国境交界点的地位,也使得它们成为交通运输的中继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聚集的发展。从总体上看,那时的边境城市的城市功能结构是较为简单和非经济性的。简单决定了其吸纳与辐射的能力不强,非经济性决定了其自我发展的潜力有限。自沿边开发实施之后,边境城市在边境贸易的直接推动下,经济性功能迅速显现,两国的物质交流和境外旅游都以边境城市为“中转”或“跳板”,有序地直入对方境内更为广阔的地域,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益。因此,边境城市由原来的城市功能结构较为简单的非经济性的军事要塞,转变为以贸易为先导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边贸城市。
  
  2、特殊的立地条件
  边境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从沿边城市的发展现实来看,其特殊的空间位置有利于外资的吸纳和经济的外向发展;其特定的地域空间使之易于产生较为集聚的经济效益,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新经济增长中心。此外,中国沿边城市与境外有着广泛的交通联系,公路、铁路、水路交通都很便捷,初步形成了陆路或水陆交通体系,有过境交通线直通相邻国家。这些优势都为边境城市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先决条件。
  
  3、边境贸易对边境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边境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边民互市的良好传统,边贸经济往来历史悠久,和俄、蒙、朝、越、老、缅、尼泊尔等邻国及远至中亚、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着广泛持久的经济联系。边境贸易历史可追溯到“丝绸之路”。
  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市建设和边境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于边境贸易的发展,边境城市财政收入有较大增加。因而,可用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机动财力也有所增加;边境贸易给边境城市工业带来活力。由于边境贸易的发展,城市向外向型经济方式转变,工业原材料来源困境可以得到缓解;边境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发展,扩大了边境城市的影响,增强了吸引力;边境贸易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边境城市农业的后劲;边境贸易促进边境城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边境贸易促进边境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边境贸易带动边境城市市场繁荣;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4、边境城市发展以交通线为依托
  首先,中国沿边城市与境外有着广泛的交通联系,公路、铁路、水路交通都很便捷。例如,铁路交通方面,有通往越南的滇越铁路,有中、朝、日三国联运货物的“小陆桥”(图们———清津———日本海),有联结北京、二连浩特、乌兰巴托到西伯利亚的华北去欧洲的最近铁路通道,有从中国的连云港至大南洋沿岸的第二亚欧大陆桥等。公路交通方面,有通往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通往老挝的中老友谊公路。从喀什到巴基斯坦北部重镇吉尔吉特的中巴国际公路已于1988年10月全线通车,成为联结邻国并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理想通道。东北地区通往朝鲜、俄罗斯的公路交通更是极为通畅。水路交通方面,云南省澜沧江下游的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到越南胡志明市出海口,一旦正式通航,将成为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同东南亚开展贸易的捷径,比从海上绕道可缩短2/3的距离。在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界河,与东北内地的松花江联结成对外经贸的黄金水道。经珲春市防川出日本海去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比从大连、天津由水上去上述国家大大缩短航程,成为联合国开发署和各国经济学家看好的下一个世纪的东方鹿特丹。
  其次,边境城市的发展也依赖于铁路、公路、水路的运输实现产业、加工业以及贸易的对接,便捷的交通联系是边境城市得兴荣的先决条件。
  
  5、以满洲里为例,分析边境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背靠我国东北和华北经济区,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全市总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满洲里的交通便利,东连东北经济区,西接俄罗斯、蒙古,交通便利,滨洲铁路、301国道纵贯而过,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满洲里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一市两城、一轴带”的总体布局和“南区改造、北区升级、东部西迁、组团集中”的规划建设思路,构建带形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5.1优化布局,调整资源配置,形成五大功能(如图1)。
  中俄互市贸易区。以城市主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跨境旅游及配套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口岸商贸旅游区;积极吸引和培育利用两种资源、适应两个市场的出口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出口加工园区;加强与俄蒙科学技术交流,打造中俄蒙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园。
  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按照“园区集聚、龙头带动、产业升级、服务配套”的要求,促进木业、精细化工、皮革加工等进口资源加工业及新型建材、机械配套组装、仓储物流、观光旅游、商务服务等产业项目聚集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的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充分发挥新国际货场联通中俄铁路网的优势,大力引进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满洲里国际内陆港,逐步形成集货物运输、换装、仓储、加工、贸易、保税于一体的现代国际物流示范区。
  扎赉诺尔区。以重工业为主,在“工业强市”战略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为核心的能源重化工业、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和非资源型项目,以及围绕重化工业基地产业发展需求的生产性物流。
  东湖区。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打造精品农业基地;以资源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打造节能环保工业基地;以二子湖湿地和周边草原的保护性开发为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基地。
  
  满洲里城市五大功能区(图1)
  5.2以“一市两城、一轴带”的总体布局,构建带形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图2)。
  以互贸区、产业园区和合作区构成城市综合中心(西城区),以扎区与东湖区构成城市东部副中心(东城区),以301国道及滨洲铁路为城市空间主轴,联系两大城区。
  统一规划、综合开发,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坚持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拓展并举,构建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满洲里城市空间结构(图2)
  5.3城市空间沿交通线发展
  充分发挥口岸开放辐射和产业开发链接的优势,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城市按照“南区改造、北区升级、东部西迁、组团集中”的规划建设思路,沿301国道及滨州铁路向西北发展。
  以满洲里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区位方面,边境城市的地缘优势,使它具有对外开放的纽带、桥梁作用。在交通方面,初步形成了陆路或水陆交通体系,有过境道路直通相邻国家。功能布局方面,城市以工业园区、边境加工区、进出口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为主要功能,各功能区沿边境布置,以此增加进出口贸易和区域合作,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城市空间方面,形成以过境交通为轴线的带状结构。城市拓展方面,以交通线为轴线发展,各功能区沿过境交通呈线性状分布,城市空间向形成整个的发展网络,由点及线再到面,从深度向广度发展。
  6.结语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走向全球化,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以及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跨越国界的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的流动日益跨国化,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体的城市也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热点”。边境城市兴起在这样的全球性发展形势下占有天时地利之便。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地中心城市全方位开放的政策,沉寂多年的边境线很快就成为了新兴的“黄金地带”。
  在国际和国内双重优势环境背景下,边境城市应把握其区位优势,利用其便捷的铁路、公路或水路交通,把边境城市发展为边境地区的增长极。沿边境地区应以建设进出口贸易区为核心,发展工业园区、边境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从而实现产业、加工业以及贸易的对接,推动自身的发展。城市拓展的方向以过境的铁路、公路为主,并且以向边境腹地发展的交通线为主轴,形成点——轴的开发模式,逐步使各功能区形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点、轴,进而围绕既有的点、轴向外围空间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
  [3]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徐占江,徐占信.边城满洲里[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
  [6]丁四保.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区域模式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于国政.中国边境贸易地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
  [8]王荣成,陈才.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2):25-30

文章标题:浅析边境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031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