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因素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11-30 13:38 热度:

   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胸闷等,严重的可能会引起昏厥、休克等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药物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主要刊登内容: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展及相关政策:从药材种子选育、栽培、饮片炮制直至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方法、标准等:从药材直至成药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实践;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实践;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措施及范例,中药进入各国的途径、申报程序等;国内外有关部门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现状、措施及典型实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它有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

  0引言

  折返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设备、技术、费用等原因,基层医院往往需要药物治疗. 因此,严格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1]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离子通道[2]的研究已有报道,心律平属Ⅰc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结果往往与临床疗效不符,为探讨其原因和对策,我院近5 a来对64例折返性心动过速施行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平为基础,异丙肾上腺素和心得安为辅助的系列电生理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心动过速患者(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64(男23,女41)例,年龄14~52岁,心电图确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受试前停用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食管心房调搏(TEAP)采用程序刺激诱发出心动过速,测诱发窗口(心动过速带)或高频刺激诱发心动过速,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诱发PSVT后缓慢静脉注射心律平7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0 mL,若PSVT被终止,立即停用心律平,否则在注射完后5 min重复静脉注射心律平,总量不超过140 mg,随即重复TEAP. 若不能诱发出持续性PSVT,取异丙肾上腺素静点,直至窦性心律比原来稳定提高20%~40%时重复TEAP.

  ②上述TEAP又能诱发出PSVT,被超高频刺激终止后,静脉应用心得安0.1 mg/kg,10 min后再行TEAP. 用高效刺激或程序刺激诱发出PSVT,静点药物后不能再诱发,判断有效. 以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时诱发窗口宽度改变,诱发窗口缩小75%为有效,诱发窗口增加为无效. 用药后电生理检查复发为无效. 64例单用心律平显效58例,有效6例,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后疗效明显降低,其中34例可诱发PSVT,加用心得安后,又有2例可诱发PSVT,但诱发窗口缩小75%以上.

  2讨论

  评价药物疗效物过去是以自觉症状、12导联心电图及运动负荷试验等方法,长程心电图普及后,对评价治疗室性早搏的药物疗效更加精确,但对治疗PSVT药物疗效的评价仍有限制,PSVT并不经常发作,可能长程心电图也记录不到. 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由于能重复诱发和终止各种心动过速,因而也开创了系列性药物试验以筛选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从而减少了用药的盲目性并能准确预测药物的长期疗效[3]. 一般认为电生理学研究(EPS)是选择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较理想方法,但经EPS证实有效的药物用于临床时,复发率达10%~40%,已有资料证明EPS结果与临床疗效不相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循环血中儿茶酚氨水平高,逆转了药物的效应. 本试验结果表明:

  ①基础状态下心律平抗心动过速的疗效明显高于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后,提示血中循环儿茶酚氨水平升高能降低其疗效,

  ②适当剂量的β受体阻止剂能抵消异丙肾上腺素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效应的逆转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认为对PSVT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宜采用食道电生理进行药物筛选,对单一药物效应能被异丙肾上腺素所逆转者,在应用单一药物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反之仅服一种药物即可,同时应事先证实两药合用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有秋.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研究进展[J]. 心脏杂志,2003;15(2):165-168.

  [2] 徐有秋.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研究进展[J]. 心脏杂志,2001;13(2):143-145.

  [3] 胡大一.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J]. 心电学杂志,2002;21(2):77.

文章标题:药物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因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aoxue/341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