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在垂体腺瘤研究与治疗的应用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3-18 09:11 热度:

 

  垂体腺瘤作为腺垂体的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其中非选择性尸体解剖的发现率达20%,而有症状的仅占1%。虽然垂体腺瘤多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垂体腺瘤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却不得不重视。不断提高对此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不少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同时,如何规范对垂体腺瘤的治疗,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们的重视。

医疗器械在垂体腺瘤研究与治疗的应用

  1.miRNAs参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

  miRNAs是一类约21~24个核苷酸长度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与靶向mRNA相互作用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在个体发育、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代谢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miRNAs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生存预后等显著相关。

  1.1miRNAs调节垂体腺瘤侵袭性

  据报道,垂体腺瘤组织中miRNA-126及miRNA-10b表达明显降低,而这两种miRNAs能抑制垂体腺瘤的增长[1]。此外,垂体腺瘤的生长还与miRNA-15a和miRNA-16-1密切相关,表现在两者都能抑制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但不同的是miRNA-15a能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从而抑制垂体腺瘤的生长,而后者往往通过诱导垂体腺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其生长[2],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miRNA-24-1能显著抑制垂体腺瘤的生长[3]。除上述成果,研究人员还在垂体腺瘤中miRNA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比如miRNA-10b及miRNA-26b能显著抑制垂体腺瘤的侵袭[4,5]。最近研究人员骆慧等[6]发现基因miR-10b表达在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出显著上调的现象,并侵袭程度呈正相关,但具体机制仍待以后去探索。

  1.2miRNAs在垂体腺瘤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随着miRNAs的深入研究,其不受监管的异常表达与癌症进展密切相关,尤其是血液中miRNAs的标记作用也受到极大关注,这对于今后垂体腺瘤在临床上的诊断和预后都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肿瘤中miRNAs表达特征的分析,但是其表达在体液中于组织中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也亟待进一步的探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垂体腺瘤中miRNA表达水平在肿瘤的大小,侵袭程度不同的组织中呈现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比如,有学者发现miR-140在垂体腺瘤中的两种类型:miRNAs表达特征在微腺瘤与大腺瘤中显著不同,提示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此外还发现,miR-405b、miR-214、miR-503等表达与NFAs大小有相关性[7]。研究发现血清中miRNA能伴随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以及患者的生存时间而改变[8]。

  1.3miRNA在垂体腺瘤中应用展望

  肿瘤细胞的出现以及时间的变化是否会引起miRNA对应的表达变化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有待未来做出结论,这也是miRNA作为诊断标志物的优势。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miRNA有希望作为合理的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尤其是对于垂体腺瘤来说,可作为及时察觉、精确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手段。基于以上所述,miRNA有望成为垂体腺瘤诊治中的关键要素,并可能开创肿瘤诊疗的一个新时代。

  2.医疗器械在垂体腺瘤治疗中的应用

  2.1神经内镜及显微技术

  近年来相关医疗器械在垂体腺瘤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医疗器械的种类多,包括内镜,影像等。没有它们在临床上的辅助,疾病的治疗就非常困难。近期很多临床病例都采用医疗器械技术诊断和治疗垂体腺瘤。比如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的应用,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9]。通过对80例患者手术疗效分析发现,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更佳,更有利于患者康复[10]。另有研究报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完成手术需要的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降低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11]。谢正兴等发现神经内镜下假包膜外切除功能性垂体腺瘤可显著提高内分泌治愈率,安全有效[12]。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以及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的进一步普及,显著提高了这类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术后内分泌缓解率。尤其是对于切除难度极大的侵袭性垂体腺瘤(Knosp4级),彻底切除也由几乎不能成为可能。但是,与之相关的手术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大出血、颅内感染等问题也开始显著增加。因此,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一切影响疗效的因素(如医疗的条件、手术主刀医师的经验、患者是否有意愿)和目前疾病情况等因素,行个体化治疗。

  2.2影像诊断技术

  除上述内镜及显微技术外,诊断技术对于垂体腺瘤也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影像学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于诊断垂体腺瘤。鞍区作为颅内肿瘤常见的发病部位,根据起源的不同被分为垂体腺和非垂体腺肿瘤,不同类型肿瘤生长方式和发病部位自然也就不同,临床上可据此判断肿瘤的类型[13]。CT和MR各有优缺点,再加上垂体腺瘤本身就很复杂,因此就更加影响了诊断的难度,所以有必要同时使用两种检查方式对垂体腺瘤进行诊断可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14]。刘晓波[15]等发现,CT和MR在肿瘤类型的检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者对于垂体腺瘤的检出率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3.展望

  因此,虽然诊断技术和临床疗效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形势仍然很复杂,很严峻。要在垂体腺瘤的诊疗水平上获得根本性提高,需要更加明确其内在的病理调控机制。

  《医疗器械在垂体腺瘤研究与治疗的应用》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作者:马骏峰 张义

文章标题:医疗器械在垂体腺瘤研究与治疗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422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