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并发症风险评估表在围术期的应用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3-12 09:37 热度: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完善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目的在于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安全。本院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某些高危人群(主要针对老年患者、长期慢性病等患者)围手术期尚没有相应的评估制度更加针对性的预防或指导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虽有些相对成熟的评定系统(如骨科POSSUM评分系统等),但针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而言,却用之甚少。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及时正确的做出相应人群手术风险评估及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术中并发症。在本院品管圈护理质量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制订了适合手术室的风险评估表并投入使用,同时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术中并发症风险评估表在围术期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的制定及分组方法所谓高危人群在此认为是有心、肾、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或结构异常,有术中严重心肺功能障碍风险以及出现各种术中并发症风险的人群。结合近年来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手术患者的高危因素,从心血管状况、肺功能状况、肾功能状况、血糖、年龄、白蛋白、传染病等几方面因素确定相关指标[1],制成《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见表1)。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3月骨科、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351人),重新按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进行评分(满分12分),并统计出各分值人数占总患者人数的百分比,结果显示分值越高,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由此分值排序将1~3分值定义为术中并发症发生低危组(n=135人)、4~6分为术中并发症发生中危组(n=121人)、7~9分为术中并发症发生高危组(n=82人)、10~12分为术中并发症发生极高危组(n=13人)。同时统计以上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别、术前合并症等)。按此表对2017年4月—6月骨科、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作为观察组(318人),并按照《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分为低危组(n=103人)、中危组(n=128人)、高危组(n=77人)以及极高危组(n=10人)。

  1.2术中并发症评估量表的制定对术中并发症危险因素评,采用临床上已获得共识的相关因素做为指标[2],制作术中并发症评估量表(表2),术前由访视护士完成评估,并根据量表所示做相应处理。

  1.3护理方法及护理流程2017年4月后本科室要求本院骨科、普外科手术患者床位医师填写《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并由本科室护士进行评分及分组。对于低危患者应交班给手术巡回护士并告知注意事项及护理重点,中危患者上报科护士长,加大术中护理级别。高危组加强各生命体征监护、并与手术医师、床位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术中特殊注意事项及特殊护理要求。极高危组除做以上安排外尚需与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联系,做好备班准备,随时参与患者的救治过程或提供专科指导意见。术中由护士填写《术中并发症评估量表》,根据表中评估结果及护理措施进行针对性护理操作。并在评估表上注明采取何种护理措施,完成评估表的填写,如术中发生并发症,应及时填写记录单,并按医疗不良事件处理流程进行上报。

  1.4评价指标比较2017年4月—6月本科室围术期间骨科、普外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压疮、低体温、DVT)与2017年1月—3月骨科、普外科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及《术中并发症评估量表》的临床作用。

  1.5统计学方法对照组及观察组按照《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分值进行评分,评分排序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以及极高危组,两组之间术中并发症数据为计数资料,数据统计使用卡方检验及校正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本院2017年1月—3月围术期骨科、普外科患者与4月—6月围术期骨科、普外科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别、术前合并症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017年4月—6月骨科、普外科围术期患者术中并发症(压疮、低体温)发生在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发生率与1月—3月骨科、普外科围术期患者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发生率比较,各组发生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4)。此外,鉴于目前医护人员对外科手术患者血栓事件的高度重视、干预[3]及外科手术抗栓防治指南(ACCP7)的深入解读,2017年1月—6月本院骨科、普外科围术期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事件(DVT)。

  2.32017年4月—6月骨科、普外科围术期患者术中并发症(压褥)发生率与1月—3月发生率比较,各组发生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2017年4月—6月骨科、普外科围术期患者术中并发症(低体温)发生率与1月—3月发生率比较,各组发生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正确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4]可有效预防术中并发症发生,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术前需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及《手术风险评估表》,但暂无针对高危人群相应的风险评估表及应对措施,多数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及临时需要进行术中护理工作。虽然有部分科室使用本专业的风险评估法,但缺点是(1)无统一标准;(2)算法繁琐且变异较大;(3)多数为评估或预测术后终末事件发生概率而无术中干预手段及方法。如APACHEⅡ评分法或POSSUM评分系统等。

  3.2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术中并发症发生概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制定出合理可行的针对此类人群的《高危人群手术患者风险评估表》及《术中并发症评估量表》尤为重要。通常该类风险评估表由本院医护人员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及操作编制。究其原因为各类风险评估表均有各自优缺点,尚无法适合普遍手术人群。如Norton评分表、Bra-den评分表、Waterlow危险因素评估表、Anderson危险指标记分法等,这些是焦虑主要用于评估老年人、住院卧床患者,缺乏对手术患者术中危险因素的专用量化评分工具。Waterlow量表中虽然涉及手术时间、大手术(脊柱创伤、腰以下创伤)两个手术要素,但评估内容显得笼统,对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预测性不强。同时部分指标无法量化。在此基础上各手术单位均有适合自身的相关量表产生。如魏革等[5]根据手术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受力点皮肤情况、手术体位、预计术中施加的外力、预计手术时间、特殊手术因素7个方面进行条目设置和计分,设计的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但关于患者基础疾病对手术风险的影响尚未提及。故根据其设计原理和手术护理规范,结合本院具体手术实践及护理经验,制定上述评估表,对术前基础状况及基础疾病、术中麻醉时间及方式等均作出量化标准,以利于评分。以期对上述高危人群的围手术期做到更好的护理,减少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及医疗风险。研究结果也显示本院使用上述评估表并严格执行依照设计流程后,骨科及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前明显下降,体现了该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3.3本院根据护理规范并结合具体实践,自行设计的手术风险评估表和术中并发症风险评估表,为围术期优质护理服务[6]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评估表适合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设计详细,使用方便,利于对高危患者进行规范护理操作,充分实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7],同时对外科医务人员对手术并发症风险控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减少外科医师对手术并发症风险控制的盲区[8],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相应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护理质量总体显著提高[9]。

  参考文献

  [1]刘军,何文英,方鹏骞.基于德尔菲法的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02):51-53.

  [2]李纪萍.老年人麻醉手术中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18-219.

  [3]蔡传凤.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1:40-42.

  [4]于健春.老年病人手术风险评估[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189-190.

  《术中并发症风险评估表在围术期的应用》来源:《当代护士》,作者:韩晓邓

文章标题:术中并发症风险评估表在围术期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4216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