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论文范文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的应用现状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23 17:03 热度:

  摘要:肝癌介入术是肝癌中晚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术后CT检查能够对肿瘤的局部情况及介入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本文现对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平扫、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和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快速发论文,肝癌,介入术,CT评价,应用现状

  肝癌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各类肿瘤总数的5%以上。临床约有75%的肝癌患者因查发病变较晚而无法实施手术切除治疗[1,2]。肝癌介入术是肝癌中晚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临床主要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肝癌介入术后CT检查是及时随访、评价疗效的重要保证[3]。本文现对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平扫、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和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待为临床推广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肝癌介入疗效影像学评价

  肝癌介入疗效评价中CT、MRI、PET、DSA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优缺点,CT检查能够通过对肿瘤碘油沉积、密度进行观察来评价治疗肿瘤的存活或坏死,但对于碘油的沉积程度尚无量化标准。CT检查的低密度影除了可以对肿瘤坏死显示外,还可对含有活性灶的纤维组织或癌灶纤维组织进行显示,其中活性灶的纤维组织或癌灶纤维组织可在CT检查中增强也可不强化,且高密度碘油对肿瘤强化观察也有影响。碘油沉积不影响MRI检查,应用弥散成像可对存活区或坏死区进行较好的鉴别,但其信号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会对评价效果产生一定影响。PET检查对残留癌组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准确性较高,但检查费用昂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的推广应用。其中DSA检查的评价效果最好,但作为有创性的操作,DSA检查不能够重复进行。随着临床CT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推广,CI检查凭借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评价效果好等优点,在肝癌介入术后影像学评价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多排CT等高端设备在临床的应用,使肝癌介入术后影像学评价进入了全新的阶段[4,5]。

  2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

  2.1平扫 CT检查对密度较为敏感,而碘离子的密度较高,且碘油的沉积量和肿瘤坏死为正相关。所以进行碘油CT检查能够对非坏死低密度区、坏死区、碘油沉积区进行鉴别,并对肿瘤的大小变化及碘油的积聚范围相结合,对肝癌介入术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估,并可检查出介入术前CT检查未发现的小于10mm的癌症。

  相关研究显示,CT平扫可依据碘油沉积情况来判断介入治疗效果和选择再次介入治疗的时机。碘油沉积的CT 类型分为完全型和缺损型及簇集型以及稀少型,结节型的肝癌患者中有大于90%的患者为完全型,治疗效果最好,巨块型的肝癌患者中有大于50%的患者为斑片型,也可为完全型、稀少型,斑片型治疗效果较完全型差,稀少型治疗效果最差。碘油沉积为动态过程,在术后3w时形成高密度影,在术后4w时进行碘油CT检查的时间最佳,重点观察肿瘤的边缘部[6,7]。

  2.2增强扫描 CT增强扫描是利用肿瘤强化和血供的关系,对癌症进行显示,能够对平扫未发现的病灶进行显示。CT双期扫描能够对肿瘤血流灌注的情况进行准确反映,动脉期显示为显著强化的非坏死低密度区,门静脉期显示的强化比正常的肝组织要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点。相关研究显示,CT双期扫描能够对肝癌介入术后的组织学和供血变化进行反映,并能够及时发现新病灶、复发病灶,且检查结果和DSA检查相近。在进行多次的介入治疗后,CT增强时强化不明显,且存在高密度的碘油沉积,可掩盖存活组织使CT评价疗效存在误差。此时进行CT增强扫描(三期动态)能够对碘油稀疏区的坏死情况进行判断,检查结果优于双期扫描,能够根据不同的时相图像显示出病灶的血供、活性、性质、残留比例等。CT 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强化的高密度部分为介入后残灶、边缘复发、子灶,增强扫描(三期动态)未有强化瘤灶出现则为活性消失[8,9]。

  2.3血管成像 血管成像即对比剂从靶血管流经时进行CT 扫描并重建靶血管三维图像,多层螺旋CT能够进行亚秒级容积数据成像、多轴面成像、三维重建,并可进行双期扫描、增强扫描(三期动态)、门静脉血管成像。血管成像能够发现介入前所遗漏的病灶,显示介入术后的病灶边缘活性,以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血管成像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肝动脉图像、门静脉图像,有利于检出病灶,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反应局部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和肿瘤存活区的具体血供模式,并可通过图像旋转来确定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动脉的位置、走行,为再次实施介入治疗提供相应路径。肝癌介入术后应用血管成像评价治疗效果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但也存在如后期处理时间长、小血管显示不理想、分辨率下降等局限性[10,11]。

  2.4 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CTPI)是功能成像的一种,是利用VEGF的高效表达及血管增多引起肿瘤细胞的水分子和血流灌注的变化,进行肿瘤的生长和代谢的评价。CT灌注成像的不同色彩间的差异,直接反应血流灌注的情况。CTPI可以精确测定CT灌注成像的参数(BF肝血流量、BV血容量、HAP动脉灌注量、PS毛细管表面通透性、MTT对比剂一般通过时间、PVP门静脉灌注量、HPI动脉灌注指数)。经过肝癌介入治疗各参数和DSA具有一致性。CT灌注参数是关于血流动力学一种定量分析,是一种准确的客观的评价,与传统扫描相比,具有优势。使用化疗药碘油可以使肿瘤血管受到损伤破坏,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的血供而使肿瘤减慢生长。如果HAP动脉灌注量存在同时HPI动脉灌注指数较高,说明仍有肿瘤残留,动脉血供,或者肿瘤的继续生长。在肝癌介入术后,动脉血流量的改变影响者门静脉血量,这是一个动态过程[12,13]。

  3总结和展望

  CT能够对肝癌介入前、后的癌灶大小和碘油沉积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增强扫描(三期动态)能够观察残留癌灶的血供情况,并能够判断癌灶的活性,并可得出癌灶残留比例,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CT灌注成像能够对介入治疗后的残留灶及碘油沉积的相应形态学变化进行反映,还可对功能学变化进行反映,以评价临床疗效和判断预后[14,15]。但因CT检查的设备因素,传统单层或多层CT灌注成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如扫描范围较窄,无法对病灶全貌显示,一漏诊多个癌症的边缘生长区。辐射剂量大,屏气质量要求严格,否则易出现漂移伪影,对分析灌注参数不利。对肝脏两端病变患者选择门静脉测定点存在一定难度。但随着影像学检查设备的发展,全肝CT灌注成像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可对整个肝脏灌注情况进行全面显示,不需要屏气配合,图像质量较高。能够对肝癌介入术后的局部血流灌注及病灶活性进行反映[16]。  综上所述,肝癌介入术后CT检查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是临床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学方法,肝癌介入术后CT检查能够对肿瘤的局部情况及介入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琳香.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1,24(1):135-136.

  [2]邱国钦,陈玉强.肝癌介入术后CT 评价的应用现状[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2):203-204.

  [3]王长军.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J].当代医学,2011,17(22):82-83.

  [4]井泉,孔玉莲.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前后CT造影成像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26-127.

  [5]任晓璇,杜端明,刘鹏程.影像学检查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中的现状及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6):672-675.

  [6]徐伟.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2):52-54.

  [7]朱晓明,吴非,张跃伟.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功能影像学评估[J].当代医学,2010,16(29):621-623.

  [8]唐晓军,谭仲俊,蔡义兵,等.CT血管三维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1(1):60-61.

  [9]汪晓玲.从原发性肝癌影像诊断简述肝癌介入治疗基础[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232-234.

  [10]陈忠华,成官迅.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CT评价[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3):160-163.

  [11]汤日杰,石春燕,何丽珍,等.CT灌注成像评价肝癌TACE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15):1247-1249.

  [12]郑加贺,郭启勇,卢再鸣,等. CT 灌注成像评价肝细胞癌TACE 前后血供的初步经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5(1): 5 - 8.

  [13]池嘉昌,沈加林,许建荣,等.全肝CT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活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7):540-543.

  [14]赵立峰,徐克,苏洪英,等.CT灌注诊断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局部肿瘤生长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79-82.

文章标题:快速发论文范文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的应用现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250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