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所属栏目:基础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8-01 11:48 热度:

 

  方剂学作为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的桥梁课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甚至中医临床学科内容。在方剂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作用,把无形的中医思维体现在教学内容与环节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中医知识。

方剂学教学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1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各学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中医思维的形成,是真正掌握和运用中医知识的前提。凡名医良医,无一不具备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更准确地处方遣药[1]。

  1.1与中小学思维的差异

  在学习中医前,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多年教育,已形成固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但与中医思维方式相距甚远。学生如未曾接触过中医相关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中医,更别提正确应用。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在校学习期间甚至毕业之后,有的学生未能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因此,培养中医思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将其贯穿中医所有科目教学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变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思维方式,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1.2对临床学科的影响

  中医所有的临床学科都蕴含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等,在临床学科中有所体现。在中医治病过程中,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运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灵活使用中药配伍,确定个性化方剂,以恰当地治病。离开中医思维,中医临床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正确开展治疗,发挥中医药的疗效。

  1.3中西医思维的差异

  在学习中医过程中,学生往往还会接触西医知识。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与西医思维背道而驰。但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所接触的科目比如化学,与西医思维方式更为接近;同时,关于与中医思维密切相关的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学生接触较少。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西医思维方式,而对中医思维则感到迷茫和难以理解。久而久之,西医思维难免会在学生头脑中占据上风,导致学生不自觉地用西医思维来思考中医、使用中医。在综合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方剂学教学中加强中医思维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形成中医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对后续中医临床科目的学习。

  2如何在方剂学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

  方剂学融理、法、方、药、效用于一体,内容涉及学生之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中药学等方面知识。目前关于方剂学教学的研究,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为主,而将中医思维培养贯穿教学始终的研究较少[2]。如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讲解与中医思维方式融为一体,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而言,会事半功倍。

  2.1理

  理即审因求本,即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理解方剂主要适应证的本质,这便是中医辨证思维的过程,也是异病同治的基础。辨证须四诊合参,整体考虑。《方剂学》教材中所选取的代表方,其辨证方法涉及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在授课过程中,讲解不同辨证方法,让学生明白中医理论也是一个整体。例如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使用的正是卫气营血辨证用以治疗温病,结合疾病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发热特点与伴随特征,通过整体分析与全面考虑,确定发热的不同机理与病位,进而确定具体治法。再如同为实热证,心经实热证与肝胆实火证所使用的都是脏腑辨证方法,但因病位不同,两者的脏腑功能改变表现与舌脉之象都会有差异,其选用的药物归经自然也会不一样。而出现治法与选药用方差异的基础,正是病因病机不同,这是辨证论治的本质,也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维的根本。同一首方能灵活用于治疗千差万别的疾病。

  2.2法

  法即治法,也是方剂所体现的功效。随证立法后,选取的中药和组成的方剂,都应充分体现出治法。治法的确定,除了一般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类的大法之余,还涉及不同医家的学术理念。如银翘散在治疗温病初起,病在卫分时,不仅辛凉解表,还得清热解毒;清营汤在清营解毒之余,还须透热养阴,这都体现了治疗温病发热与一般发热的不同思维。再如白虎汤,主治热在气分,清热的同时必须生津护津,皆因此方主治证在大汗之余,还合大热伤津,故以清热生津立法,而非单纯清热而忽略生津。这些治法的确定,都离不开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而这便体现了中医思维。合理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能为选药组方指明方向。

  2.3中药配伍与剂量

  首先中药配伍在方剂的组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直接决定或改变方剂的主要功效。而中药如何配伍,除了与中药的性能特点有关外,还被中医理论与思维影响。例如,清营汤治疗热入营分时,配伍了金银花与连翘,就体现了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思想理念;而以健脾渗湿为主的参苓白术散在配伍一味桔梗后,还可引药入经以“培土生金”。再如在治疗血瘀证时,在活血化瘀药中配伍补气药或行气药,正取自“气能行血”之义。此外,用药的剂量同样至关重要。如当归补血汤中,虽名为补血,实则重用补气之品黄芪,而这正是因“气能生血”之故。“用药如用兵”“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都体现了用药剂量的重要性。

  2.4与临床效用联系密切

  辨证分析、治法与选药组方等环环相扣,其过程是否正确,都将通过方剂的临床效用得以验证。“有是证,用是方”,正是基于理法方药间的联系。同一首方,可以治不同疾病;而同一种病,却可能选用不同的方。如大承气汤,既能治便秘,也能治腹痛、厥证、痉病等;归脾汤可治心悸、眩晕、紫癜、月经失调等,即所谓“异病同治”。同为眩晕,却可能会分别用到归脾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等不同的方剂来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并不断渗透这些中医思维,为学生后续学习临床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中医学科间的联系,理解中医学科是一个整体,中医思维和理论也是一个整体。

  3拓展思维

  师傅领入门,成事靠个人。除了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还可向学生推荐相关经典著作与理论,让学生课后阅读。例如,在讲授导赤散时,利用用药特点,引出“儿科之圣”钱乙的学术思想,引导学生在课余继续了解和学习。再如生化汤,为傅青主的产后第一名方,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阅读其专著,深入钻研。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医家的学术思想,加深对中医思维的理解。此外,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医,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扩大知识面,培养中医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中医恒动观念的另一种体现。

  4结语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只有树立中医思维,才能打开中医宝库之门,才有可能在全局上把握中医,真正学好弄懂中医[3]。方剂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三因制宜等思维在方剂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中医理论和无形的中医思维融入教学中,把多学科内容引入方剂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多思考、勤读书、常对比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授人以渔,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参考文献:

  [1]付丝羽,程绍民,沈鹏英.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新模式的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9,50(6):9-11.

  [2]郑攀.方剂学教学中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140-142.

  [3]李卫民.论方剂学教学的中医思维培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8):217-218.

  《方剂学教学如何培养中医思维》来源:《卫生职业教育》,作者:蔡杭里

文章标题:方剂学教学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jichu/4340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