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思考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10-11 09:57 热度:

   道德冷漠是一种消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影响社会和谐;丧失道德勇气,降低受助期望;弱化道德调控,破坏惩恶扬善的良好道德氛围。它是由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社会信任感的缺失和网络舆论的错误引导导致的,因此,加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等是消除道德冷漠现象的有效途径。

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思考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社会危害

  道德冷漠是道德主体在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认知的前提下,面对他人的困难和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冷淡和不关心。道德冷漠分为旁观者冷漠和受助者冷漠。旁观者冷漠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当他人遇到困难或生命受到威胁需要帮助时,抱着别人可能会帮助的想法,冷漠旁观、消极观望,不积极行动起来,帮助有困难者脱离困境的行为。道德冷漠是导致人际关系隔阂、冷淡的元凶,它的出现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疏离人际关系,影响社会和谐

  道德冷漠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疏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注定无法脱离他人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存在于社会领域的每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复杂的关系单纯依靠行政力量的强制来维持是行不通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浸染和个人内心的自觉来实现。每个个体都必须在道德规范的制约下与他人进行往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入,人们日益摆脱了曾经的人身依附关系,集体意识逐渐削弱,人们只是用资本的逻辑思维方式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道德已不再像以前一样神圣,道德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逐步下降,在他人遭遇困难时,人们只是冷眼相待,漠然视之。道德冷漠作为一种自保行为,认为他人与自己毫无关系,使人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局外人”“旁观者”。这种对有困难者漠不关心的行为割裂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与疏离。道德冷漠使得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孤立的个体,认为自己与他人、社会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整个社会将会处于一种无序和冷漠的状态,社会公共秩序混乱,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消除人们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是尤为重要的,并且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二)丧失道德勇气,降低受助期望

  道德冷漠会使人们丧失道德勇气。“道德勇气是人类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意识到道德选择将使其面临可怕的危险和困难,仍然继续坚持道德选择的心理状态。”[1]它是道德主体在明确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后果的情况下,也会去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勇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人们在非常惧怕困难的情况下,理智、冷静地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克服心中的恐惧,勇敢地战胜困难。现实生活中,在面对他人生死存亡之际需要救助时,一些人视若无睹、麻木不仁。就像“小悦悦”事件中,年仅两岁的小悦悦在7分钟内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熟视无睹,漠然离去。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是非善恶,而是在冷漠的氛围下,害怕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他们所缺乏的是勇于面对的道德勇气。助人者丧失了道德勇气,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不愿也不敢伸出援手,大家都抱着自保的心理,这同时会导致受助者期望的降低。一般而言,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危机时,大多数人在潜意识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关心。但是,当人们在过去的生活和工作中遭遇或目睹了过多的道德冷漠的行为之后,人们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在遇到困难和危机时,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怀的想法原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有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额外的损害。因此,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困难时,出于防范的心理,人们希望得到他人帮助的期望就会降低。长久以来,受助者的期望持续较低,最终会变成一种毫无指望、冷漠无情的态度。

  (三)弱化道德调控,破坏良好氛围

  道德冷漠会导致道德调控的弱化。“道德调控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是指一定社会、阶级或群体通过各种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方式。”[2]道德调控通过社会褒贬、社会赏罚等具体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和限制,使人们自觉地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道德调控是一种软调控,需要道德主体认可和信仰道德才能实现,否则就会失去它本应该具有的约束力。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和冷漠氛围的不断蔓延,使道德失去了对道德主体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尤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冷漠事件的发生和行善者被诬陷现象的不断出现,道德主体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人们对道德不再遵从和信仰,思想观念变得混乱,行为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偏差。在危急事件发生时,道德主体也会无视道德原则,选择漠然视之,从而道德就成为一种摆设,社会褒贬和舆论的谴责都对人们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如此一来,道德调控会不断弱化,惩恶扬善的良好道德氛围也被破坏,社会出现一种失序的状态。现实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这使得施助者害怕惹到不必要的麻烦而对处于困境的他人以冷漠和置之不理的态度。而道德冷漠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受助者对施助者的道德行为也不再是感谢与赞美,而是怀疑与警惕。人们之间没有了道德信任,惩恶扬善也就失去了出现的条件。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探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也极大丰富,但道德冷漠事件却接连发生,探讨道德冷漠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何应对道德冷漠事件,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对其社会奉献、感恩、回馈、爱护的责任意识。人们拥有社会责任感,就会对困难者具有同情心,对社会具有集体责任意识,当他人处于困境时,适时伸出援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西方国家的一些利己主义、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想。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和欲望缺少相应的约束和限制,社会道德进入混乱和没有秩序的状态,人们不清楚什么是适当的规范和行为,同时没有充分理解和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也丧失了社会亲切感和责任感。病人生命垂危,医生坐等家属交费再手术、天价捞尸等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连小小的失物归还也要报酬。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利益为主,只讲求自己的利益,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了冷漠的现象。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道德问题逃避,不参与、不负责。比如说,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公共财物被损坏置之不理,见到他人落水漠然视之等,这都是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体现,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社会信任感的缺失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情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弗朗西斯·福山曾将信任定义为:“信任是人们从一个诚实、合作、互惠、规矩的行为组成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内共享的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合理期待。信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征。”[3]但是,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传统的信任体制逐渐被破坏,人们的社会信任感匮乏,陌生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尤为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选择冷漠的态度。社会信任感降低,有困难者不会抱有别人愿意帮助自己的心态,施助者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并不信任,选择冷漠。2013年1月4日,海南省海口市的杨大爷骑自行车外出时,不小心摔倒了,挣扎了近1个小时,周围有路人旁观但害怕会被讹而没有人伸出援手。等到急救人员到达时,老人已经没有了呼吸。因为扶摔倒老人被讹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这让大家对摔倒老人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老人摔倒,绝大多数人都是想扶却不敢扶。“想扶”是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不敢扶”却是人们之间信任的担忧。

  (三)网络舆论的错误引导

  一方面,媒体报道的失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网络,它起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而在利益化的驱动之下,一部分媒体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博人眼球,常常歪曲事实真相,采用极端的观点和语言方式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这使人们常常受到消极、错误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道德冷漠现象;另一方面,对苦难的报道的常态化。当我们打开电脑或电视时,有关苦难和暴行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对频繁报道的苦难变得毫无感觉,而当他人遭遇苦难时就会出现冷漠无情的态度。阴暗面一遍又一遍地揭露在大众面前,然而没有明确地提出解决方案,没有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对类似的报道变得麻木。当生活中他人真正有灾难发生之时,就会变得见怪不怪,毫无同情之心。

  三、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途径

  道德冷漠现象不断出现,人际关系变得冷漠、淡薄,社会处于冷漠的氛围之中,道德冷漠现象的预防与矫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自我实现者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表现在对他人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也表现在他把所有人当作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而他对这个家庭负有一定的责任。”[4]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在他人急需帮助时,很难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因此,为了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解决部分的道德冷漠问题,要从学校教育出发。一是教育者不能只是进行理论说教,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使人们在责任冲突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分析并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从而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增强责任抉择能力。二是引导人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家亲身体验并深刻感悟社会责任感。比如说,组织孤儿院、养老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来培养人们关爱特殊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且正确的价值观。使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出合理的道德选择,并承担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冷漠地对待他人。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

  社会信任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情感,它将一个又一个单独的个体黏合起来,使其加强社会合作,牢固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而社会信任感的缺失,则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道德冷漠现象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现的。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从而消除道德冷漠现象。社会信任氛围的营造需要推动具有信任理念的文化的发展,创新文化产品中的信任内容,以具有信任理念的文化对道德主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道德主体的信任感。大力发展文化产品中的信任理念,提高包含信任内容的文化的影响力,是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着力推进具有信任理念的文化的普及,拓展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广泛开展大众化的、集体的文化活动,这样会深化人们的信任与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信任度,从而营造一个遵守信任光荣,违背信任可耻的社会信任氛围[5]。

  (三)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舆论传播的途径也变得多种多样,除了电视,新闻等大众媒体之外,还出现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它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为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是,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危害和误导,出现了失实的媒体报道、常态化的苦难报道等问题,这导致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监管,对其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净化网络空间。其次,应该规范网络舆论宣传,网络对舆论的宣传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我们不能为了引起关注而过度报道一些负面消息,应该对见义勇为的事件、道德模范进行广泛宣传,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判,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榜样,指引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道德冷漠现象的再度发生。最后,国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使舆论监管和管理落到实处,遏制不良消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宋美玉道德勇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郑运佳.当代中国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 16.

  作者:李转运

  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思考相关推荐公共道德建设问题

文章标题: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zhexue/468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