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文化关照大学生人生观培养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8-31 09:39 热度: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要对事业、爱情等人生重大问题做出选择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对功利的狂热追求,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经常会内心迷茫,进退失据,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前行的人生导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突出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他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1]我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承担起新时代的社会使命和历史担当,同样需要回到经典,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儒家文化关照大学生人生观培养

  一、儒家文化在人生观教育中具有独特价值优势

  儒家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重视对人的道德人格培养和人文教养陶冶,以修身为人为教育的目的,注重培养知行合一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由情到理培育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的"成人"之路,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儒家文化在学校人生观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儒家文化精神的中心即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

  人生观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儒家文化精神的中心即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是真正的"成人"之学。《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由一人而到一家、一国以至天下,一切皆从修身为一人开始。修身为人也即是儒家的教育目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之学的目的是为追求人格的完美和生命的完善而学,它有别于以追求外在的认同、为功利而学的"为人"之学。教师为何而教、学生为何而学这是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决定了人生观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一系列问题,2500年前的孔子已为我们提供了完美的答案,教师要为育人而教,学生要为成人而学,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始终走在正途。在功利化思想越加严重的今天,学校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承继文化传统而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二)儒家由情到理培育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的"成人"之路

  那么如何才能"成人"呢?《论语》中记载了子路问成人一段,孔子认为成人并非简单之事,不仅要内在地同时具备知、不欲、勇、艺等自然美德,而且还要外在地用礼乐慢慢地熏陶教化,内是基础,外是条件,内外协调一致才可以称之为"成人"."成人"的同义表达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里所说的"君子",其中的"质"重在发展人之情感,"文"重在培养人之理性,因而"文质彬彬"的人既有"从心所欲"的自然,又有"不逾矩"的理性,是情与理均衡发展圆融统一的人。要培养这样的"成人",教育内容就必须是全面和谐的,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发乎情,止乎礼义"君子。《论语》中孔子对自己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的回顾和总结,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生命不断展开和完善最终达到自由境界的"成人"过程。

  二、儒家人生哲学是可学可用的人生观教科书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科学上的进步可以说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然而在思想文化和精神境界上恰好相反,人类越发展就越要学习古圣先贤做人做事的智慧。儒家文化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解决现实中的社会与人生问题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的和人性的最终关怀,把追求"修己安人"作为其最高的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为此,他们关注知与行、义与利、生与死、荣与辱、苦与乐、善与恶等这样一些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也是今天的人生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历史上不乏圣人智者,但他们的思想高深往往让人遥不可及,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而唯独儒家的人物最具可学性,特别是孔子,他出身平凡,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以自己积极入世的人生实践,对人生观中核心的矛盾问题都做出了充满智慧的回答,这些都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只要我们愿意,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学得到。孔子的人生实践是儒家人生哲学的生动展现,是当代大学生可学可用的人生观教科书。

  (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人生矛盾和问题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的走向。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论语》开篇即是孔子对快乐的诠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当孔子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时候也是乐字在其中:"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总之,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许多说及乐的地方,但很难找到一处论及"苦"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无时无地不是安乐与自在的。《论语·子罕》篇中更是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师徒对话,一次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贡把老师比喻成一块不为世人所识待价而沽的美玉,孔子当然了然于心,因而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孔子正手舞足蹈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我也正等着识货的人呢。"老顽童般幽默而动情的话语把他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表现得异常生动有趣。

  (二)从道而行的人生追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是他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孔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来自于他对这种高尚的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我们都知道孔子的人生经历,幼年失父,少年丧母,后来社会理想又屡遭挫折,外在的条件和人生境遇不可谓不悲苦,如何还能乐在其中?人生态度是人生追求的集中展现,我们从孔子的人生追求中当可以寻找到答案。《论语》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于陈蔡之间陷入困境,断粮七日,仍弦歌不绝,因而引起子路的不满而向老师提出质疑:你让我们做君子,君子不也会陷于穷困之中吗?孔子认为子路对穷和困的理解有误,对于一个君子而言,真正的穷是穷于道,真正的困是经受不住磨难而放弃志向与追求。善于因材施教的孔子知道弟子们内心的困惑,于是提出自己的考题:"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众多弟子中唯一得到孔子赞许的是颜回的答案:"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知孔子者莫若颜回,一句"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孔子的心声,个人的耻辱不在于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在于自己的仁德不够高深,真正的君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志向。孔子一生从未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他所走是一条"志于道"的路,道之所在便是乐之所在,他不仅把"志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且他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为了"道"的最终实现,所以才能面对任何境况都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安泰,对任何物质生活条件都能泰然处之而感到满足。

  (三)修己安人的人生价值

  儒学以修身为本,但并不止于修身。孔子要求学生"克己复礼""为仁由己",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独善己身"的"小人儒",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他要求学生做不忘世道,"仁以为己任"的"君子儒",能够用自己的学问修养服务于天下百姓。《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的作为,孔子说要"修己以敬",子路认为应该不止如此,于是继续追问,孔子说要"修己以安人",要"修己以安百姓".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百姓",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梁启超认为可以用《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概括儒家学问最高目的,用"修己安人"一语概括儒家哲学的用功所在[3].再看《论语·雍也》中的这一章,子贡问老师如果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就是"仁"了,孔子表示了赞许,并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说"内圣外王"很好地概括了儒家意欲实现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一语说透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以儒家文化关照大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实践要求

  (一)思政课教师的儒家文化素养是关键

  作为能够承担起把儒家文化融入人生观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个教师基本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儒家文化素养,这包括教师对儒家文化的理论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和认识,对儒家文化融入人生观教育有深入的认识、理解和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同时拥有一种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的儒家人文情怀。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格为专务,必然要通过教师的信念、教师人格的力量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要求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人文关怀,身教的意义更为重要,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自然要高于普通教师,教师自身更要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要不断地反省,能够将儒家优秀文化自觉融入自身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成为学生道德品行的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有力量。

  (二)儒家文化经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主渠道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典籍而得以保存和传承的,其中优秀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时代的精神,而且在于它能够在不同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儒家文化经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包括内容上的融入,也包括理念和方法上的有机融合。在内容的融合方面,要在前期对儒家文化学习、梳理和阐释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确定人生观教育的几个重点,进行专题化教学,找出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结合点,把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各个专题中去,可以满足学生对理论和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如理想、求知、交往等问题有具体的指导,既有理论的深度,也有现实的温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在理念和方法的融合上,思政课教学要体现儒家文化理念,以"和"为基调,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往关系;以学生为本,充分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因材施教,对话启发,以文化人;坚持正面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大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课程中有限时间的教学只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瞥,可能会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真正开启是课外的兴趣阅读,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是深入了解和认同儒家文化的必要条件,在阅读的过程中,儒家思想精华会像细细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悄然实现。我们希望在我们课程的影响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选择放下手机,开启经典阅读的美好人生。所以,除了保证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儒家文化书籍外,还要给他们一点点阅读指导,以及更多的鼓励,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持续兴趣。为此,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保持与学生的经常交流,并组织学生在思政课堂中进行阅读收获和体验的交流,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读书交流活动、主题征文活动,不断扩大读书群体及其影响力,营造书香校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14-09-24(02)。

  [2]梁启超。 情趣人生[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5:4.

  《以儒家文化关照大学生人生观培养》来源:《菏泽学院学报》,作者:宁顺颖

文章标题:以儒家文化关照大学生人生观培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zhexue/4659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