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幸福观”的逻辑生成及现代反思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8-17 10:04 热度:

   关于幸福,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探寻的话题。“幸福是什么”是幸福观本体的含义,“幸福从何处来”是幸福观的思想源泉与动力,“怎样获得幸福”则是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手段。古希腊晚期,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快乐幸福论”风靡一时,他们建设花园式学校,学习传播知识,追求身体的宁静和灵魂的无纷扰。在他看来,人们追求幸福离不开现实的场域环境,幸福感来源于个体精神的愉悦,要想获得幸福,则需通过理性的方式和道德的行为,以至寻求一种“理性的快乐”的幸福范式。

	伊壁鸠鲁“幸福观”的逻辑生成及现代反思

  一、幸福的历史逻辑:“伦理学时代”

  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哲学家们从关注公共政治转向聚焦个体自由,将哲学本义回归个人自身,文德尔班将希腊晚期概括为“伦理学时期”。“百家争鸣”之中,伊壁鸠鲁学派脱颖而出,以“快乐主义”幸福观闻名于世,其理论生成脱离不了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一)“病痛”与“险恶”交织。

  古希腊晚期,马其顿逐步对希腊城邦进行殖民统治,雅典、斯巴达不复当年的辉煌。伊壁鸠鲁贫穷困苦,常年疾病,颠沛流离。他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现实使人们灵魂纷扰,疾苦缠绕使身体不安宁,也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快乐和长久的幸福。这些经历是他的幸福伦理学得以形成的现实前提。

  (二)哲学研究与追求“幸福”同行。

  哲学应救赎动荡的历史现实,这是大多数哲人心中的道德图景。稳定统一的政权遭强敌侵扰,原有的市民生活被侵扰,人们需要新鲜哲学的给养。伊壁鸠鲁将追求幸福与哲学研究紧密联系,他认为,在动荡乱世中,要寻求幸福生活,关键是解决好“身体不安宁与灵魂纷扰”的问题。人们内心宁静的最大干扰,来自对“神”“死”这些事物混沌的玄想。在他看来,哲学迫切的任务在于揭示神与死亡的本质,人们要用哲学向一切迷信作斗争,排除内心杂念,从俗世中解脱出来,获得内心至“善”的幸福。总之,通过哲学“治疗”的方式,人们可以避免痛苦,获得幸福。

  二、幸福的理论逻辑:“感性主义”

  伊壁鸠鲁从感性主义出发,以人的感觉、情感、欲望等因素来评判人是否达到幸福。他以原子论为出发点,科学阐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引导人们主动节制欲望,祛除对神、对死亡的恐惧,系统论述了自己的伦理思想。

  (一)幸福的“灵动原子”。

  他对幸福观的诠释,在于其对宇宙的探索,对“原子论”的新解为前提。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与虚空。首先,世间万物由原子构成,神和灵魂也是如此。他认为神不会干涉凡人之事,而身体死亡,灵魂和感觉也会消逝。因此,人无须惧怕神和死。这一观点有力抨击了当时社会流行的“神主宰一切”的谬论,将人们从宗教神秘主义中解救出来,使人们摆脱对神的顶礼膜拜。其次,世界除了原子,便是虚空。他认为实体内部若没有虚空存在,原子将无法移动一点。最后,原子在虚空中存在三种运动形态:即垂直下落的运动、偏斜运动以及碰撞运动。

  (二)幸福的“自由意志”。

  他提出物理学层面“原子运动”新方式,返照人类社会,科学阐释了人的“自由意志”。伊壁鸠鲁承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并补充、完善、创新。他承认原子因重力作直线下降运动这一必然,但也发现原子存在作偏斜运动的偶然。因此,他认为,原子运动必须考虑到必然与偶然两个层面,事物发展也是必然制约和自由选择辩证统一的结果。在这一“灵光”发现的作用下,个人从“必然”束缚中挣脱,开辟自由选择的领地,从而获得心灵自由空间。[1]

  (三)幸福的“情感欲望”。

  人心灵获得自由,就有主观选择幸福生活的欲望。他把人欲分为三种:一是自然而必要的欲望,如吃、穿、住、行等需求。人类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后,才能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情感需求。二是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如纵情享乐等需求。他认为这种欲望只不过是种类变化,若追逐程度过高,心态就会“异化”,因而“不必要”。三是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如贪恋权力等。他认为虚浮的事物只会捆绑人的自由意志,陷入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也是“不必要”的。他极力反对骄奢淫逸,因为人灵魂的宁静和现世的安稳远才能带来幸福,人的痛苦在于欲壑难填。因此,他主张人要节制欲望,把限度降到最低,只需满足自然必要的欲望即可。

  三、幸福的实践逻辑:寻求“理性的快乐”

  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把现实的平静、个体的感受和灵魂的安宁当成人生最大的幸福。怎样能救赎不安定的灵魂呢?他提出三种方式作为达到幸福的途径:即坚持唯物主义;通过理性的方式;履行道德的行为。

  (一)坚持唯物主义,享受现实的幸福。

  伊壁鸠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将“原子论”发挥到极致。首先,他认为天体是一团活火,不存在产生、发展幸福的运动。人们寻求幸福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神与天体的给予。其次,他认为获得幸福的障碍是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那么,怎样摆脱不安与恐惧呢?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神,如何面对死。他不否认神的存在,但是神也是由原子构成,它既不干涉人事,更不扰乱人们的生活。另外,他认为人的死亡无非是感觉的丧失。死之前,灵魂原子同肉体结合,人便有了感觉;死之后,灵魂原子与肉体分离,人便失去感觉。因而,人毫无理由惧怕死亡。他通过对神与死的“外在否定”,把人从最大恐惧中解脱出来,使人更关注现世幸福。

  (二)通过理性的方式,关注个人的幸福。

  他重视理性的作用,认为通过理性的方式能够为我们判定是否幸福。人应该用理性指导行动,审慎地选择幸福之路。具体来讲,在物质追求上要节制知足,才会使灵魂安宁。人的幸福源自欲望的满足,但面对各种各样的欲望,则需用理性的原则去加以甄别取舍。一方面他认为欲望的满足需要有节制,而不是纵情享受;另一方面他强调个人的欲望需要得到满足,而不是纯粹禁欲,以一种人本主义的视角剖析获得幸福的实现逻辑。

  (三)履行道德的行为,迈向共同的幸福。

  伊壁鸠鲁重视个体感受幸福的同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构建友善、正义的人际关系。他认为,友谊是人与人交际交往的情感纽带,其本身能够带来利益。在交际当中,要用理智的道德行为帮助人们获得友谊。他认为,友谊能够给人们带来安稳,即使社会动荡,也可以借此安身立命。只有与他人友好相处,才能增进心灵的宁静和自身的幸福。那么,怎样寻求和维系友谊呢?他提出了 “正义”原则。所谓正义,其实质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订立的“互利”契约。他虽坚决反对公共的政治生活,但也强调个人为维护友谊需提倡公平正义原则。在这一原则主导下,友谊才能保持长久。只要每个人坚持正义,公平待人,就能免除不必要的纷争,从而达到安抚心灵、进阶幸福的目的。在他看来,以正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友谊,是人们获得幸福最“精美合意”的手段。[2]

  四、伊壁鸠鲁“幸福观”的现代反思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凝聚着自由、友爱与平等伦理思想,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关注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西方伦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探讨伊壁鸠鲁的幸福学说,对个人、集体及国家构建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树立科学理性,克服迷信盲从。

  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科学使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蛮荒而走向社会文明。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结合,致力提高人性而反对“神”性,将人们从愚昧混沌中解救出来。正如伊壁鸠鲁所指出,人们追求幸福应该关注切身的感受,而不是迷惘“神”。改革开放后,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而迷信盲从仍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存在。伪科学便是披着科学的外衣,打着科学的旗号的代表,让人难辨真伪。怎样辨别科学的真伪呢?我们应该要加强学习,锻炼自己的本领,从而去伪存真。伊壁鸠鲁告诫世人,要摆脱愚昧无知,破除对“神”的恐惧,达到灵魂的健康,就要不断学习各类“真”知识,要矢志不渝终生学习。学习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学习使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若没有通过学习掌握真理,那么我们就可能被伪科学蒙蔽,迷信“假”权威,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就会盲目崇拜“权威”,失去自由意志,我们便不能获得幸福。

  (二)节制欲望索求,涵养崇高品德。

  近些年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促进社会物质文明进步,但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一定冲击。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此起彼伏,部分人以追求最大的物质欲望为目的。怎样摆脱物欲的束缚?我们可以从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中汲取养分,寻找精神美德的家园。他认为,物质上知足才是最大的“善”,满足自然而必要的欲望即可。因此,就个人而言,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时,我们应怀有一颗纯净向“善”的心,保持适当的欲望,理性地寻求自身幸福的生活。在社会层面,我们要大力弘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营造好诚实守信、节俭惜福的文化氛围,坚持好劳有所得、合法经营的市场运行原则,健全法治法规。在国家层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民向榜样看齐,营造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承继传统“善”文化,规避外来“恶”文化。

  自古以来,“获得幸福”就是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每个时代都它新的注解,如“上善若水”“君子喻于义”“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我们在新时代仍需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养。当然,我们不能躺在前人所创造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对经济管理、文化领导、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先进文化。引进外来文化,教条式地生搬硬套,必将侵蚀国家文化原生态基体。因为每一外来文化传播到国内,必将通过本土化改造,结合本土实际才最终为我所用。伊壁鸠鲁主张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友谊”,平等互利,友善往来,也是现代社会国际文化交往需提倡的应有之义。文化应该包容互惠,开放多元,而不是沉醉在自己设定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伊壁鸠鲁对前人哲学的继承、创新并开辟全新的“原子”运动学说,提出那个时代关于“幸福在于灵魂的无纷扰和身体的宁静”的伦理学,正是我们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互鉴中要遵循的准则:继承、发展、创新,走自己的路,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不是指摘他人的长短。因此,我们在国内要用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人心,要敢于揭发西方渗透势力传播的“普世价值”真相,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在国际舆论场,要积极参与建构文化话语权,综合运用科技和人文手段,抢占舆论高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好声音,构建和谐幸福的文化交流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青卫伊壁鸠鲁幸福观的当代审视[J]绥化学院学报, 2006(4).25-28.

  [2]唐土红,喻权良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及其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6(3):71-75.

  《伊壁鸠鲁“幸福观”的逻辑生成及现代反思》来源:《大众文艺》,作者:刘冠民,潘婵

文章标题:伊壁鸠鲁“幸福观”的逻辑生成及现代反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zhexue/4647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