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7-27 08:58 热度:

  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天和”、“人和”、“心和”、“政治和”为内容,以人类社会向宇宙社会返回和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实现和谐的途径为支柱的和谐思想。这一古老智慧既注重社会发展秩序,又强调人类自身如何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若善于批判地继承,对于解决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观;现实意义
  
  1、道家和谐观的内容及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和谐思想不同于其他各家,具有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儒家以恢复周礼为宗旨,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运用,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世人的行为,让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墨家的和谐观着重发挥人们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法家讲和谐,是建立在君主保证法制的实施与履行上。儒、墨、法,讲和谐虽然各具其特,但都着重在政治社会的领域突出“人和”。道家讲和谐,从最高范围的“道”开始,“道”贯通天地人,人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道”化生的结果,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不仅如此天地万物也都遵循道的规律来运动变化。道家关注的和是由宇宙和谐推演而来,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也是由宇宙秩序推演而来。以人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天和”;人与人的和谐—“人和”;人自身的和谐—“心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和”。因此道家的和谐思想包罗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和谐,具有更广阔的和谐视域。
  1.1、“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先前秦道家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88老子认为天地人都要遵从自然之道,天下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然后又很自然地复归于自然界,他说:“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长也,之常明也。”[2]161庄子也认为:“人又反入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3]263这里机是自然之生机动力。庄子又说:“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4]104基于此,庄子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整体,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2、理想“真人”的人际和谐观
  道家构想的做人的榜样和终极范式,是理想之“真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原初状态,真人就是返归到原初状态的人,即返璞归真之人,这种人不同于凡人,他“无名”,“无己”。“无名”就是真人在人际关系上淡泊名利。老子提出了“玄同”的处事原则主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5]55不陷入复杂的人际矛盾,要疏远亲邻,避开贵贱厉害关系。“无己”就是真人在处理自身关系上要“忘形”、“忘情”,就是从形体和精神两方面彻底忘掉自己,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具体就是要彻底忘掉荣辱、是非、贵贱、好恶、生死。在这些世俗争论面前不为所动。
  1.3、“身心为一”的个人和谐观
  老子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对于个人,阴阳和谐则无疾,内外和谐则无虑。强调人个性的外在表现与内心活动一致。提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过分贪婪外物,珍爱个体生命,“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答费,多藏必后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6]20另外人也要遵循自身的先天生性之道,不禁欲,也不纵欲,达到内心平和无多欲。“五色令人明目;驰骋田躐,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7]149
  1.4、“无为无不为”的政治和谐观
  道家无为而治的“无为”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放任自流,而是国内外的治理都必须放弃自己的贪婪,内心私欲,所有杂念、妄念,按照自然规律实现天人合一相容,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掌握于胸,智慧大开,灵感万方去办事,获得成就,治理国家就可为了。“为学者益,闻道者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于取天下。“[8]31显然道家的无为不仅是有所为而且是讲究后天的学习积累,逐步达到净心少欲,及道明德而有为。实现为无无为而治,老子提倡“以正治帮”,“以德治国”,君主们以身体力行践行道德规范,以正其身而范于人,而人民自然纯朴,社会和谐稳定。“以正治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9]58
  2、道家和谐观实现的途径及如何对待道家和谐思想
  道家有广阔的和谐视域,老庄思想中从人类社会向宇宙社会返回,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为达到和谐的途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10]15“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长也,之常明也。”[11]161万物生于道的宇宙观,并且万物遵循着自然规律才能发展,当发展到盛时必然向反向转化,必然要复归于原初,以人为主体老庄揭示了人及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应遵道顺道而行并向原初自然复归的必然性。人及人类社会通过遵道、顺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通为一”,通过“道”实现“天”、“地”、“人”合一的状态。使人最终复归到生命的自身,复归到宇宙的最初状态。
  正如对待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对待道家思想我们仍然坚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燥粕。道家的和谐观仍有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在事物的对立两方面中强调转化,返璞归真、返回宇宙本原,但忽视了转化的条件。过多强调自然的反作用,较少侧重人类的能动性,强调对立忽视统一。为了化解冲突,解决矛盾道家提出的人及人类社会向原初自然复归这无疑具有反人类文明的倾向,以及庄子的脱离现实的超世人生观便成为一种人类不可及的理想之境。在认识现实的自然界即人类社会时,庄子陷入了绝对主义的不可知论。但是道家留给后人的独特贡献是超越时空的智慧之花,它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世界对人的反作用,老子、庄子看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由于人类的私欲膨胀导致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人和自身的冲突加剧,使人类陷入痛苦的境地,老庄试图解决这些冲突提出了人类的行为准则是“不争”、“无为”、“返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12]87提出人应按道德规律行事,摒弃人类的占有欲、征服欲、争夺欲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道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阔的视域,有道生万物为始,对万事万物发展必须遵从顺从自然之道为原则的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政治统治与人如何和谐相处投入了满腔的人文关怀,并试图努力找到解决这些关系之间的冲突的措施,方法。
  3、道家和谐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当今世界,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人类以自然界为主、以人自居,盲目索取,导致生态失衡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直接后果是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的恶化必然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由资源的争夺引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对立甚至对抗,对抗的极端形式就是战争。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道家思想有独特的价值。老子认为,人应该根据自然之道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不妄作,不妄求,不想当然地改造自然,更不对自然恣意妄为,保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借鉴的。
  其次,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老子提倡是人们在国家法制和道德的约束下,充分实现人的自由,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劳有所得,获其所应得,整个社会在法制,物资分配等领域体现出公平、正义、平等这样人们才能和谐相处,没有争夺与冲突。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成果归人们所有,尊重人,理解人,保护人的合法权益,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政策与制度是提供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再次,在人与自己关系的问题上,道家认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怎样实现身心和谐呢?一方面,要避免正常的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满足而对身体造成损伤。另一方面更要避免过分的感官享受对人身心的伤害。老子说:“五色令人明目;驰骋田躐,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13]149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身冲突的原因很多,比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会直接导致人与自身的冲突,所以,人与自身冲突的解决,必须综合加以考虑,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由于个人的冲突而造成的:抑郁症,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个人心理变态做出奇闻怪事件及自杀现象日益凸显;吸毒贩毒现象屡禁不止等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协调,不稳定因素。道家思想对于解决个人与自身冲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与制定文化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来解决一些大众心理危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方法论意义。
  最后,在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中,老子主张“以正治帮”,“以德治国”,就是统治者坦诚无欺、公道不倚,意即以正道治理国家,只要为政者开诚布公,为政公道,天下百姓便自会拥护响应,崇尚和谐。这些为政之方不仅在古代为帝王将相们所寻觅,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心所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另外道家反对为政者因贪欲而追逐名利财富的之所为,倡导人们去奢崇俭、勤俭不贪,才能长治久安。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14]20不要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要过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干部管理,教育引导干部,打击预防腐败,整治腐败无疑是丰富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2][5][6][7][8][9][10][11][12][13][14]老子.德道经/雄春锦校注.—北京:中央比编译出版社,2006.10.ISBN7-80211-322-9
  [3][4]陈鼓应.庄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文章标题: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zhexue/127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