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民族音乐瑰宝“啊数瑟”探源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日期:2021-07-30 09:41 热度:

   “啊数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族民间歌舞载体,它集歌舞乐为一体,可唱可跳,跳唱结合,边歌边舞。广泛流传于滇西南各地彝族聚居区,相邻的缅甸、泰国、老挝以及台湾地区均有传播,特别盛行于临沧市的镇康及周边县域。本文就镇康“啊数瑟”的起源、唱调的种类、表演形式、传承的因素、以及如何加强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一些初浅探索。

镇康民族音乐瑰宝“啊数瑟”探源

  一、啊数瑟的起源

  “千年传承啊数瑟,不会哼哼也会唱”。啊数瑟源于何时,传与何方无史料可查,据民间传说:其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落得了一场瘟疫,长老采取了很多办法,寨子里的人还是一天天被吞噬,最后,请来了“巫官”破解:“你们这里来了一个叫啊数瑟的瘟神,每当太阳落山,啊数瑟就要进村吸血,而这个啊数瑟最怕见到的就是啰细瑟和熊熊燃烧的篝火了,你们只要每天傍晚在村子中央烧起大火,所有人围着火塘转圈打跳,并且高声唱出‘啊数瑟呢瞧着,啰细瑟呢甩着’,它就会被活活气死了”。果不然,几天后村子里再也没有人无形中被吞噬,并且一个个精神了起来。后来,这一件事传开了十里八乡,人们为了避灾避难,每逢娶嫁、节庆、起房盖屋的大喜之日,就要在院子里照此办法驱魔驱邪祈求安康。其二,诸葛亮征战南蛮到镇康,由于战线过长缺粮断炊,加之水土不服疾病缠身,眼看士兵就像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于是,急中生智的诸葛亮在山上燃起了篝火,让老弱病残的士兵在火塘之间穿梭,而年轻力壮的士兵却手举火把围山而转,并且边转边要喝,从天亮到拂晓一直未停,对面的敌军误以为诸葛亮兵强马壮粮草足,不战而降。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的智勇双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每逢喜庆佳节都隆起篝火围圈歌舞,通宵达旦。

  二、啊数瑟唱调的种类以及表演形式

  啊数瑟唱跳,俗称为“打歌”,是集歌舞乐为一身的统一载体,即边弹边跳边唱之意。

  (一)乐器种类

  有三弦、芦笙、竹笛或树叶(有些地方还使用月琴、口琴),三弦为通用,一般情况下,一把三弦、三五个人便可以打歌了,因此当地人就把啊数瑟打歌曲牌统称为“弦调”,但此“弦调”并非只是伴奏的音乐,每一个弦调就是一首歌,可边弹边唱。啊数瑟的弦调一般分为硬调、软调、三合弦三种。硬调定弦为663,软调定弦为626,三合弦定弦为563。所有的弦调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寓教于乐,寓意非凡,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伟大艺术结晶。如:“单懂单懂芝麻虫,阿要两包玉麦种;玉麦撒在箐子地,玉麦不出豪猪拱”。这是要提醒人们,播种粮食庄稼要用心呵护。“楞头楞头真楞头,楞头有个渣角(guo)牛,好好管来好好放,莫要挑着别家牛”这是教育人们要管理好自家的牲畜。根据节令,老人们都要提醒年轻人该干什么活了:“布谷阳雀闹嚷嚷,锄头犁耙敲震响,阿姐栽秧栽顺(shong)秧?阿姐栽秧栽早秧”等等。

  (二)唱法种类

  有作对子(对歌)、叙事歌、唱山歌(情歌)三种曲牌。最有趣的作对子,一般为男女对唱众人合唱,主要有:(1)情歌对唱。男:上个大坡坡又长,郎挂小妹么妹想郎;女:郎挂小妹你唱一个,妹想小郎么哭一场,众合:“啊数瑟呢瞧着,啰细瑟呢甩着”等等。(2)知识问答。问:什么发棚盘根大?什么长高根不深?答:芭蕉发棚么盘根大,麻格长高么根不深。(3)思乡曲。甲:风吹大树树枝闪,远离亲人么日夜想。乙:任隔青山十里路,莫隔黄河澜沧江。

  (三)舞蹈种类

  一般分为大直歌、跳跳歌、倒折歌、穿花歌等等。大直歌的舞蹈(弦调)音乐为十六拍,而倒折歌、穿花歌的弦调音乐一般为二十拍或二十四拍。

  (四)表演形式

  吹奏人在前领舞,唱调人紧跟其后,其他人在后围成一个大圆圈,不受演员限制,三五人也可,五六十人、上百人也可以。一般以十六拍为一个完整乐句,领唱人根据情景即兴而作,每一句唱词后面,其他人都要大合唱“啊数瑟瞧着,啰细瑟甩着”,男女皆可,老少皆宜,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五)表演场景

  啊数瑟打歌不需要摆设专门的舞台布景,田间平地、农家场院就是舞台,或青山绿水、或皎洁的月光、或熊熊的篝火就是布景。过去,啊数瑟歌舞表演即打歌是要有正规仪式的,一般要在节庆、娶嫁、起房盖屋或农闲时节才举行,仪式的道具为一个升斗(装满谷物的容器)、三炷香、一个猪头、三张钱纸外加一个大公鸡。吃过晚饭,人们就把饭桌链接成长排,主人早早已把大公鸡罩在蔑桌(饭桌)下,近黄昏,穿红戴绿的青年男女早已打扮好在旁候场了,三弦、笛子、芦笙的老师傅们也开始调音、合调、“踩歌头”(领舞),跟在其后的领唱人就要开始用“相邀歌”邀约外面围观的人群了:左脚抬抬右脚抬,想要打歌快进来;左脚搓搓右脚搓,算来打歌莫站着。场内外所有人都会跟着合唱“啊数瑟瞧着,啰细瑟甩着”:其后,就要唱:“月亮粑粑月亮台,恭喜主人发大财”之类的祝福歌。午夜过后,主人已把宵夜做好了,就要唱“主人大方真大方,酒酒肉肉桌上端”之类的宵夜曲。吃过宵夜稍息片刻还要接着打,直到天亮。最后要用顺时三转、逆时三转来结束整场打歌,一般都要唱“阿哥阿妹笑呵呵,这场客事好打歌”之类的结束歌。近十年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加之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也愈来愈重视,啊数瑟打歌已不再是受限于节假喜庆之日的“文化大餐”了,临沧市特别是镇康、永德县的城市乡村文化广场,每天傍晚都有人在打歌,人们已经把‘打歌’作为一项日不可少的健身运动了。当地口头语;“一天不打一转歌,好像事情不做着;两天不打一转歌,脚手发痒心莫落;三天再不打一转歌,全身上下骨筋骨脑不粘着”,可见老百姓对啊数瑟打歌的喜爱已经深深渗透到骨子里了。

  三、镇康啊数瑟得以千年传承的主要因素

  (一)特殊的历史背景

  镇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一九八二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难片河淌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证明,镇康早在一至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地属哀牢国,至洪武年间设镇康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复原名改县治为镇康县,公元196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原镇康县划分为永德、镇康两县。史料记载,古时的镇康以佤族、德昂族和其他孟高棉语族为主要土著民族,以刀耕火种围猎为生。又根据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家堂”中记载“祖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判断,镇康县的汉族、彝族特别是李姓、杨姓、王姓,穆姓,刘姓,鲁姓等等原籍大都属于中原血脉。追根溯源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遣大将军沐英镇守云南,“凡留戍官兵将士,皆各率妻奴,移植云南”、“巨族富民,但凡过错,即按法遣戍云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在这一次大迁徙中,包括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的汉族被迫迁移到云南,散落到各地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定居繁衍在镇康。所以镇康县的一些民族民间故事和啊数瑟唱词中,还流传着“诸葛亮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中原文化的墨迹。综上推测,啊数瑟文化是中原文明和边疆民族在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伟大艺术结晶。现在的镇康县已经是中国西南边陲重镇,这里有长达九十六点三五八公里的中缅甸国境线,有“一街跨两国”的中缅街,有“一洞通两国”喀斯特奇光,有传承千年的跨国山歌“啊数瑟”。

  (二)各民族大融合

  各民族大融合,成就了啊数瑟得以千古传承。镇康,多民族杂居,却相互融洽、相互认可、相互学习对方的良好习惯和优秀传统文化。十二个民族中,汉族为居多(约占百分之六十多),其余依次为彝族、佤族、傈僳族、傣族、德昂族、苗族、拉祜族、布朗族、白回族、土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演变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下,各民族之间逐步打破了过去相对传统的族别特性文化,族与族之间通婚娶嫁、户与户之间笑颜相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取长补短,“镇康啊数瑟”就是在这样的民族大融合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的。“不会说话就会哼调调,学会走路就会打歌歌”“看见梅子嘴会酸,不得打歌脚发痒”……。毫不夸张的说,镇康所有民族中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会哼唱几句啊数瑟(也有称“小曲”),没有一个不会打上几转歌(打歌,啊数瑟歌舞的综合体),镇康县也由此获得了“啊数瑟的故乡”这一品牌荣誉,更值得骄傲的是,“镇康啊数瑟”在2021年5月正式获得了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自身魅力

  乐曲优美,易传易唱;欢快热烈,诙谐融洽;男女皆可,老少皆宜;不受场地限制,不限人员多少;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保护和传承的几点建议

  当今时代,通俗流行音乐蓬勃蔓延,传统的民族的原生态的艺术种类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然而,镇康“啊数瑟”却在“逆流”中前行,并且以铺天盖地的架势,神圣不可侵犯。如镇康、永德等县及周边的临翔区(局部),声卡播放的广场舞流行音乐就是入不了场,人们都以三弦、竹笛等原始乐器为伴奏进行广场运动。这样的现象充分证明了大众的、接地气的民族民间艺术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如何挖掘、整理、保护诸如此类的大众艺术,笔者有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这类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并且不可复制的艺术瑰宝正在面临濒危的状态。二是要组织专业人士尽快的深入民间,进行搜集整理。三是要探寻、发现和保护好现有的传唱人,并且每年给于一定的补助,让他们组织和培养新的传承人。四是要把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编入课程带进课堂。

  《镇康民族音乐瑰宝“啊数瑟”探源》来源:《民族音乐》,作者:穆志华

文章标题:镇康民族音乐瑰宝“啊数瑟”探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yinyue/463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