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下网络红色文化传播

所属栏目:新闻论文 发布日期:2016-09-14 11:38 热度: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功能日益显现。但随着网络环境持续调整和网民结构不断变化,网络红色文化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及挑战。本文拟从受众视角分析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探究其高效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国家级期刊,创刊于200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定,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全国性期刊。杂志以“关注文化、关注产业”为创刊宗旨,坚持“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达到“感受文化、创造财富”的目的。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红色文化的传播存在忽略受众分类原则、漠视信息交换原则及引发受众逆反心理等问题。为此,要在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建设、文化体裁创新及时代精神挖掘、互动交流模式构建、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使网络红色文化不断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引领网络主流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换式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大开拓了文化的传播范围。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正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

  一、受众视角下的网络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网络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是以受众(网民)的认可度为基础的。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困境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有利于网络红色文化更好地发展。众所周知,受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干预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影响传播活动的过程、决定传播活动的效果”。[1]从受众的角度看,当前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忽略了受众分类原则。自传播活动产生以来,传播要素和传播手段不断发生变化,受众也从最初单一媒体的捕获者转变为多媒体的挑选者,其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大。在网络上,受众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政治面貌、宗教信仰、职业分工、文化旨趣等不同而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现象。这种“人以群分”的聚集现象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客观发展规律。但不少红色文化网站及红色文化发布平台的目标人群意识淡漠,所提供的红色文化产品既缺乏层次感又缺少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网站及各种平台的相对价值难以体现,大众化、通俗化导致其无法抓住固定的受众,红色文化的各项功能受到抑制。其二,漠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换原则。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传播者提供信息资源,受众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换取信息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充实。但不同类型的受众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交换关系中,宣传型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是某些信息观念的传播客体,而市场型受众则要求将其看作信息的消费者,以便自由地选择信息。在网络世界,红色文化的宣传理念相对滞后,以“无偿”的方式默默奉献,没有树立市场型受众理念,因此出现网站疏于管理、内容及形式单一、信息更新迟缓、忽视与受众的互动等问题。这种把受众纯粹当做宣传对象而不注重提高信息质量的做法使得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漠视受众信息接收的心理和习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富有革命底色,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这原本无可非议,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目的性的文化传播活动。但是,若对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挖掘不到位,把握不住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三者的统一关系,则很容易陷入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标签式宣传,以形式代替内容和目的,让政治色彩淹没心理情感,从而遮蔽了红色文化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拒斥心理。

  二、受众理论与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改革措施

  20世纪50年代之后,传播学者纷纷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传播过程,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评论说:“一般传播学理论中的最大变化是逐渐放弃了被动的受众的思想,并以异常活跃、异常有选择的受众概念取而代之,这种受众操纵着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操纵,他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完美的合作者。”[2]网络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过程也是受众参与、获取、评价、批判的过程。遵循受众理论,加大网络红色文化的多元创新是提高其传播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其一,以打造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为基础。当今社会,虽然文化形式多元,文化消费观念分歧较大,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表了时代的主旋律,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仍为大多数人所肯定和接受。因此,红色文化要在更广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在“量”上具有优势,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品牌。相关文化部门和网络机构应积极推动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为红色文化在网上传播提供更大空间。在网络红色文化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建设先行,逐步丰富完善,坚持易得、有用原则,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满足网民的基本需求,确保在数量上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把握网民的需求意向,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及时了解网民的文化动向,充实网络红色文化发展的薄弱之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整合、创新功能,打造出数量可观的红色文化宣传应用平台和知名的大型红色文化网站联盟,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使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均能有章可循,各取所需,找到适合自己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网络红色文化的“公民之家”成为公民获取精神食粮的宝库。

  其二,以网络红色文化形式体裁创新为先导。受众对任何一家媒体而言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客,其对传播信息反应的变化会左右其选择,而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有二:一是受众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态度立场的变化;二是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信息欣赏力的改变。在网络上,需要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法和形式,丰富网络红色文化产品的体裁,特别要善于利用各种聊天和通讯软件传递红色文化信息,积极开发红色网络游戏和微电影等新体裁作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比例为:10~19岁人群占24.5%,20~29岁占30.7%,30~39岁占23.4%,40~49岁占12%。[3]很显然,青年人是网民中最庞大的群体。调查统计报告还显示,网民对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等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非常高,反映了信息时代网民对网络服务的总体要求。网民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要求网络红色文化必须重点利用好新型网络应用工具,不断开发符合现代网络技术潮流的红色文化产品,满足网民的需求心理。而且,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具有再传播的便捷性,这也是网络红色文化不可忽略的传播规律。一件好的作品无须有意推广早已众人皆知,原因就是作品与受众产生共鸣,因为“二级传播论”特别强调大众传播中的再传播规律,认为有部分受众常常会将得到的信息主动传播给他人,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如201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红颂中华幸福广东”红段子网络文化创作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活动过程中参与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网络提交红段子作品,而且能够轻易地复制和快速地传播红段子,从而促进了红段子的广泛传播。其三,以时代价值和意义拓展为灵魂。目前,网络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良倾向,分别是低俗庸俗的文化恶搞、刻板乏味的平铺直叙和过于意识形态化的宣传。这三种不良倾向是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出红色文化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效度不够,对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深入。但任由这些不良倾向发展下去,必将损害受众的审美心理,破坏红色文化的应有价值。为此,应跳出对红色文化的既定认识,着力提升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首先,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要把握时代性,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最重要的时代价值是道德教化功能。我们现在宣传红色文化就是让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其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必须把握科学性,彰显民族性,富于群众性。追求科学性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准确阐释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彰显民族性就是反对将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认清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两者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富于群众性就是强调人民大众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红色文化是群众文化,它来自人民并将服务人民、指导人民。红色文化脱离了群众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红色文化的创新应注重满足群众的需求,以朴素而真挚的形式给人民群众带来心灵的感动,特别要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从群众中挖掘素材,讲好人民大众的精彩故事。其四,以增强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为发展动力。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客观具有交流讨论权。早在1967年,美国学者J.A.巴伦就提出了社会参与理论,倡导维护受众的表达自由及对传播活动的参与权。受众的社会参与是促进文化广泛传播的基本条件。红色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时期,需要不断倾听受众的意见建议。虽然现在大多数红色文化网站均设有留言区、电子信箱等交流渠道,但此类交流窗口的使用率较低甚至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在线交流”的作用。为增加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还需发挥微博、QQ、微信等交流平台的传播功能,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并积极推送关于红色图书、绘画、音乐、戏剧、影视等信息。同时应增加网民的参与感,如举办红色文化网络答题、征文比赛、征集红色故事、编辑红色短信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互动交流形式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被高效利用,进而达到育人效果。其五,以培养热爱红色文化、熟谙网络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为关键。江泽民曾说:“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4]

  网络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立足于文化本位,发挥智库优势,着力对红色文化精神价值进行挖掘和研究,提升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及价值内涵;另一方面要突出技术支撑,无论是红色网络文化工程的建设,还是各类红色文化交互式平台均需要专门技术,因此要以技术创新带动红色文化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提高网络红色文化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充当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但拥有了网络技术并不等于拥有了网络世界的控制权。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告诉我们,文化交流是信息与受众互动的过程。红色文化网络化传播需要充分尊重网络文化发展及传播规律,同时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上网心理和网络行为,使网络红色文化既符合受众需求,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体现和传播时代价值。网络技术的发展强化了受众的作用,但网络红色文化不能仅限于满足受众的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播属于但不限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它更注重价值的内化,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风尚、坚定信念的目的。我们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红色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为了向受众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红色文化产品,更要以网络红色文化为载体和工具影响受众、感化受众、教育受众,培养受众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因此,只有基于受众的发展要求,以创新思维推进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才会不断激发网民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才能使其在网络课堂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38.

  [2]E.M.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4]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M]//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0.

文章标题:受众视角下网络红色文化传播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wen/333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