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10-14 08:21 热度:

  摘要:考察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从组织模式、人员配置及服务项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层级化、模式化、表面化、单一化等问题,并提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根据自身的工作基础和资源状况来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机构模式,形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团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开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现状,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有80%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看待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如何顺利迈过成长过程中的每一道坎,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据了解,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始于90年代初期,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和思想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前列。然而,随着全国大专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日益高涨,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本文就当前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及服务项目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工作模式,并对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调查
  (一)机构设置。
  据统计,我省共83所高校,其中综合类院校9所,师范类4所,医科、农林类3所、理工类2所,财经、政法类2所,独立学院9所,民办高校25所,高职高专类29所。在这83所高校中,我们重点考察了20所公立本科类院校(独立学院除外),抽样调查了10所民办高校和10所高职高专类院校。结果发现:20所公立本科类院校中,有35%未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50%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下,隶属于学生工作中的一块内容;15%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工作处并立。
  随机抽查了10所民办高校和10所高职高专类院校,共20所。其中只有10%在学生处下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90%未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二)人员配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20所公立本科类院校中,60%无专职人员,20%有1-2名专职人员,20%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兼职若干。随机抽查的10所民办高校和10所高职高专类院校中,只有10%有固定的兼职人员,其余90%人员状况不明。
  (三)服务项目。
  在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公立本科类院校中,绝大部分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开设知识性讲座,校园宣传标语、心理小报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开展个体心理咨询的占35%,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的占20%,坚持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占15%,建立完整学生心理档案的占10%。开展其他特色活动的仅占5%。
  所抽查的20所民办高校及高职高专类院校中,仅10%的院校有进行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服务项目除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外,仅涉及个体心理咨询一项。
  二,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模式总结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几大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呈等级式分化,总体现状令人担忧。
  在所调查的40所高校中,公立本科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呈现等级式分化。其中,四所一类本科院校均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有2名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和数量众多的兼职人员队伍,在校园内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涉及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新生心理测评,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各类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培训心理保健员,形成校内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等等。本二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良莠不齐、差距甚大。12所本二类院校中,福建农林大学和漳州师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遥遥领先,不但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还配有超过4名的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效率的专兼职队伍。其余院校大部分只配有1-2名专职人员,不少院校仅有1名兼职人员,所涉及的服务项目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为主,个体心理咨询作为日常业务,仅限于维持。另外,还有50%的院校尚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所调查的20所民办和高职高专类院校,仅仰恩大学和闽南理工学院两所学校在学生处下设心理咨询室,其余院校均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人员不详。
  (二)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呈现两大模式:
  1.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挂靠在校学生工作部(处),与学生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等并立。该模式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在我们所调查的20所公立本科类院校中占50%。然而,此模式下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却呈现出两极差异。以厦门大学为例,该校学生工作处下设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共有4名专职人员、7名校内外兼职人员和5名本校心理学研究生助手,强大的专兼职队伍令其能够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服务于校内外师生。而诸如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此类升本二不久的院校,参照该模式在学工处下设心理咨询中心,常常仅配有1名专职,甚至只有1名兼职人员,工作起来往往捉襟见肘,根本无法满足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同样的模式因何出现不同结果?其原因在于,拥有强大资金保障和人才优势的本一类院校,在此模式下能够很快地建立起一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队伍,面向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满足了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而实力相对薄弱的本二类院校则往往在人员配置、人才招聘、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令这些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无法发挥应有的责任,有些甚至形同虚设。
  2.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挂靠相关专业的院系,由院系全权负责,为校内外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该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于有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如福建师范大学、漳州师院。与第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有几大优势:①.专业师资优势。师范类院校基本上都拥有一批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的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大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本校的人才优势,为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②学生资源优势。师范类院校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专业,拥有为数不少的心理学在校生。这批学生在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常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她们以全校师生为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又为校内心理健康活动的全面展开增添了专业的后备力量,发挥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③硬件设施的整合优势。师范院校的教育、心理专业在自身专业建设中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源设备,如心理沙盘、心理实验台、生物反馈放松系统以及心理测验及心理档案软件等等,除了教学使用以外,这些资源也需要找到可发挥最大作用的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打造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既可以有力地整合资源,节约开支,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又能够更好地为校内外师生服务,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该模式目前较适用于有相关专业的院校。(如漳州师院)
  (三)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表面化,大部分院校尚未形成长期、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我们所调查的20所公立类本科院校中,服务项目雷同的占95%,基本上属于照搬照套,毫无特色可言。事实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单一的模式,也不能够照搬照套,它需要根据校内师生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制定。有些项目可全面铺开,惠及大众,有些则可考虑局部试点,长期、深入地开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将广度和深度酌情结合,切实开展活动,防止工作的表面化、盲目夸大。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且存在层次鲜明、差距甚大等特点。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采用统一模式,单纯效仿,搞一刀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基础和资源状况来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机构模式,形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团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开展。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成立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整合一切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的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在校内外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文章标题: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1040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