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观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8-27 16:45 热度:

  摘要: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实践的观点。首先他在本体论意义上引入了“实践”范畴来确立人的本质;其次从生产实践或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同时一再强调,任何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任何现实的个人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和实践活动的;最后以劳动和生产实践为起点,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就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颠覆。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实践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是在人的实践和创造之外去理解世界及其构成,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的理解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他规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马克思把他的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充分展开,这既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实践的观点。要构建出新的理论体系,其逻辑起点必须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必须是最简单同时又是最复杂的概念;第二,依靠这一概念,使得新的理论有别于旧的理论。因此,我们不赞同学术界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归结为人的需要的观点。因为,其一,以人的需要作为研究人的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就很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其二,我们也无法把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与旧的人学理论区分开来。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劳动或生产实践。
  第一,马克思在本体论意义上引入了“实践”范畴来确立人的本质,实践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描述人与世界关系的范畴,它揭示出人与动物有本质区别。因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区别开来。是说实践是人由动物的生存方式向人的生存方式转变的中介,它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现实的、具体的规定性。与此同时,以实践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人们固然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这种区别一方面外延上具有无限扩展空间;另一方面,意识、宗教不可能作为本体论意义上质的差别的规定性,因为它们本身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第二,马克思是从生产实践或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也找到了构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生产实践或劳动以萌芽的形式包含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全部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整个马克思的人学体系,可以说就是生产实践或劳动概念的逐步展开。而且,马克思本人也公开申明:“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1】他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明确指出:“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己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2】“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的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应该怎样想呢。”【3】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任何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任何现实的个人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和实践活动的。我们可以大体上把人的生活世界分为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结果。马克思讲自然包括外在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指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自然界。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客观物质性是“人化的自然”的第一个特征。其次,实践性是“人化的自然”的第二个特征。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4】。“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5】。“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6】。第三,社会历史性是“人化的自然”的第三个特征。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对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上。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7】。所以马克思又说:“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8】。
  第四,以劳动和生产实践为起点,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就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颠覆。他对旧唯物主义的人是自然界产物的历史传统补充以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的崭新结论,从而把对人的理解建立在崭新的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曾经是黑格尔哲学的追随者。黑格尔的人学的理论笼罩着神秘性和思辨性,在他那里人处于精神枷锁的束缚之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人的批判,不是从思辨到思辨、由抽象到抽象,而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马克思首先批
  判黑格尔把人都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要求使人回到感性的、现实的人,把人本身看作使人的最高本质。其次,马克思用人的感性存在的观点,批判黑格尔关于人的超验和神秘的观点。对黑格尔思辨人的批判,不仅使马克思发现了真正现实的人,而且也发现了历史的真正主体,他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取代黑格尔所谓的理性流动而实现了这种发现。当然,这一成果的取得,又是与马克思跨越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相联系的。在马克思以前的费尔巴哈是一个著名的人本唯物主义者,但他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眼光来看人,和18世纪旧唯物主义者一样,把人仅仅看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理解人的实践和感性活动在自然界和人的生成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说:“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9】不是像费尔巴哈一样,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没有实践就不会生成人,因而也就不会有现实的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0】所以,马克思就对人作了科学的解说,他指出要改变人与物的颠倒关系必须废除私有财产,而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绝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指出实践是包括人在内的全部世界的根基所在。
  对人的实践本质的规定,只是从本体论角度区分了人与动物的质的差异,它以对人类历史的一般抽象体现出人类所有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但如果马克思的人学观到此地步,它就无法达到对人的本质分析的具体化,无法揭示出人的现实的具体的生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六条明确提出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这是对人的实
  践本质命题的具体化。这个命题的提出使得马克思将其真实地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具体社会关系中,通过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去把握人的现实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2卷,1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2卷,16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2卷,16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33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3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33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6卷上册,22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5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7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7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5

文章标题: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100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