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发表论《伤逝》的虚空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31 15:41 热度:

   摘 ; 要:《伤逝》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虚空”,并且多次提到“寂静和空虚”,造成这种“寂静和空虚”的原因是虚空的启蒙和虚空的自由。这种虚空的启蒙与自由是造成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学术论文发表,虚空,启蒙,自由,爱情

  作者简介:周苗苗(1989-),女,安徽阜阳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就是:一对勇于追求爱情与自由的年轻人在经历了短暂的“成功”之后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在一个残酷的大环境中,个人的努力和反抗的是无济于事的;主观原因是,涓生和子君对于启蒙和自由的虚空模仿。涓生和子君的翅膀已经被麻痹了,已经没有了奋飞的力量了,但是仍然不自知地不断挣扎,正如他们所谓的反抗和追求是虚空的、徒劳的。本文主要分析造成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观原因,即虚空的启蒙和虚空的自由。

  一、虚空的启蒙

  十九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一些进步青年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启蒙运动。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自由和爱情吸引了很多的青年人。他们甚至开始对没有爱情的婚姻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正如涓生和子君一样开始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生活。启蒙的目的是要人们用理性的反思的思维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要敢于反对权威、挑战权威。这需要的是一种对启蒙的深入的而不是概念化的理解,更不是简单的模仿。

  在《伤逝》中,涓生一直作为子君的老师而存在,然而这个老师似乎只是高谈阔论型的,而非行动的坚定执行者――由于担心子君,准备去看她,但是当他想到子君的胞叔曾经骂过自己的时候又退缩了;“默默地相视片刻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然而子君只是好奇地听着。涓生虽然满口的新思想,但是他骨子里是虚空的。他爱子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特别是当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涓生感到从未有过的狂喜,他似乎看到了“在不远的将来”有“辉煌的曙色”。涓生所希望的是通过自己对子君的教育,而让子君比自己更强大,从而拯救自己,把自己从这种虚空的启蒙中拯救出来。

  又如,涓生在对子君表达自己热烈的爱时,竟把自己认真准备的措辞都没用上,而是采用了电影上的方法――“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这是西方的一种求爱方式,涓生对于启蒙的模仿正如他对西方求爱方式的模仿。他在求爱之前并没有对单膝跪地这种求爱方式做准备,也许并不理解这种方式,但是他这样做了。涓生在对子君进行启蒙试教育时并没有十足的底气。他跟子君谈反抗,谈自由,但是当他在和子君找房子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时却感到了“瑟缩”,他也只有“即刻提起”他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可见,涓生并没有一个大无畏的勇于反抗的心,他之所以“即刻提起”“骄傲与反抗”是因为面对这些异样的眼光,子君却表现出来大无畏的精神,逼得他不得不假装坚强。

  对于被启蒙者子君来说,她所接受的只是概念化的一些东西。她并没有反思的理性去思考涓生所教给她的,不顾众人的讥讽和轻蔑和涓生同居只不过是爱情的驱使。在涓生和子君到处找房子时,面对众人的“探索”,子君“镇静地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之所以对周围视而不见,是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只有爱情。试想,如果和子君谈自由、谈反抗的这个人不是涓生,子君还会这样毅然决然地离家吗?她一直沉浸在涓生给她绘的完美蓝图中。涓生眼里的子君是有一个变化的:“孩子似的”→稚气好奇→发表独立宣言→“领会地点点头”→“领会似的点点头”→“浅薄”,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圆圈,在涓生看来,子君在经过他的“教育”后,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但是紧接着却又退回到了原点。这是涓生所不能接受的。其实,子君的反抗精神一直都没达到顶峰,她甚至都没有理解真正的反抗精神。她只是为了爱情接受了一些观念化的东西,并且对涓生的行为进行了模仿而已。

  二、虚空的自由

  涓生和子君之所以不顾众人的轻视而同居,是因为他们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勇于追求爱情和自由。是的他们确实是逃脱了封建家长制的牢笼,但是他们只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到了另一个牢笼罢了。他们始终是没有摆脱束缚。

  (一)涓生其实一直被束缚着

  涓生对子君的感情,使得他做什么都会考虑子君的感受。比如子君要养阿随和油鸡,尽管这些小动物会影响涓生读书,尽管涓生并不喜欢阿随这个名字,但是涓生都没有表现出反对。最后涓生对子君没有了爱情,甚至不愿意面对她,只得每天躲在通俗图书馆里。我们看到了涓生的纠结――“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于虚位,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独不是这个,连这人也未尝有!”他甚至还在想,他和子君说明白之后,子君会“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颜色。”很明显,涓生既想摆脱子君,又想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可见,涓生一方面被子君所束缚着,一方面又被所谓的启蒙所束缚。实际上,他既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爱情与自由,也没有得到启蒙思想所给予他的充实感与成就感。

  (二)与涓生同样的是,子君也一直被束缚着

  用现代的话来说,子君一直是“被自由”。即这种“自由”是别人强加给予她的。既然是别人给予的那还能是自由吗?子君始终无法做独立的自己。在家她可能是服从父亲或胞叔;和涓生恋爱时她做的是涓生的子君,认真听涓生的“教诲”;两人同居之后,她又被家务所累。同居后的子君每天便忙于家务和小官太太的暗斗,这与涓生所欣赏的那个子君完全两样。“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都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但我的食品却比在会馆里时好得多了。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然而她精神是很空虚的,她饲养阿随和油鸡也只是想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可见子君对这个家所做的贡献。面对无尽的家务琐事,她神色越来越凄然了,话也越来越少了。生活与蓝图的分裂使得子君无比痛苦。只是她仍然没有放弃与涓生的生活,直到涓生说出来那句“我已经不爱你了”。成功的缔造者也是最权威的摧毁着!在一定意义上,子君没有主宰过自己的爱情与生活。最终等待着子君的是在别人的威严和冷眼中走向死亡。子君终究只是涓生的一个过客。

  (三)经济的束缚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就说过,娜拉出走后会有两个结果,一是堕落,一是回家。鲁迅这种推论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伤逝》其实是《玩偶之家》的延续。《玩偶之家》把娜拉出走作为结局,而《伤逝》却把子君出走之后作为开始,这就是鲁迅不同于其他人的深邃思想。

  经济对于涓生和子君的束缚也是造成两人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租房子,子君甚至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两人的家具也是极其简单的,两人的食物是不足的,涓生甚至是吃不饱的,但是子君为了面子却喂阿随羊肉,为的是不让房东房东太太嗤笑。终究是生活不下去了。正如范伯群老师和曾华鹏老师在《勿惊醒无路可走的昏睡者――论<;伤逝>;》中说的一样:由于经济的拮据,油鸡是第一批牺牲者(成为肴馔),阿随是第二批牺牲者(被推进土坑),紧接着第三批牺牲者就是子君(被抛弃,郁郁而终)。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子君走的时候她把盐和辣椒,面粉,半株白菜聚集在了一处,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他们的所有家当,子君都交给了涓生,希望涓生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活。可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拮据。

  虚空的终究是实现不了的。在一个整体上还没解放的大环境下,涓生和子君的努力始终是徒劳的,这必然会带来两人虚空的启蒙和自由。然而并不是没有希望的。正如涓生在最后说的一样“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正如鲁迅所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2]范伯群,曾华鹏.切勿惊醒无路可走的昏睡者[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86页至93页.

  [3]朱晓进,林基成.也谈《伤逝》的爱情题材和悲剧[J].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211页至212页.

文章标题:学术论文发表论《伤逝》的虚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599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