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4-28 16:57 热度:


  其次,文化建设能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主要体现在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与铸造共同的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两个方面。就精神凝聚力而言,全面实施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仅有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人心涣散,精神颓废,不但不能实现真正的物质丰裕,而且,即便有了暂时的物质丰裕,也不会长久保持下去。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自豪感,提高全民族的民族振兴责任感,把亿万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全面展开并最终实现。就共同理想与民族精神而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全民族树立起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我们党的历史也证明,如果没有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作支撑,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也不会取得胜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不会开辟出来。
  再次,文化建设能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智力支持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建设可以提供雄厚的科学支撑。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成为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文化氛围,没有以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为标志的国民群体,没有以较高文化科技含量为基础的商品构成,经济的普遍繁荣和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科学和文化素质,提高主体的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的工程。在当代,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最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此外,文化不仅直接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而且它具有极强渗透性的特性,更强化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态势,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走向与进程。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
  文化安全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国家文化主权领域免受外来文化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文化主导力,就等于失去灵魂,失去赖以凝聚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形势十分复杂。一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广泛交流,使我们能够共享先进文化产品和外来进步文化等人类文明成果,也为我们推进文化创新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文化安全领域也确实面临着诸多隐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各种方式对我国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他们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不遗余力地进行西方价值观的宣传;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采取网络贴文、电子邮件等手段,争夺我国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电子游戏、影视作品、卡通漫画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戏说、丑化,损害我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消解民族凝聚力;凭借世贸组织的相关协定,向我国大规模输入影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输入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现象,除了社会转型的客观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文化腐朽思想侵蚀所致。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遏制,长此以往,将会削弱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破坏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长治久安。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安全环境相当严峻。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均把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列为国家的四大安全。
  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为此,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抵御西方文化腐朽思想侵蚀能力;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特定的目标为前提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所谓方向。当代中国文化有着两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是社会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对世界的和谐作出中国文化的贡献。二是树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文化的方向就是正确的,反之,方向就可能发生偏差。当然,这是从总体而言。文化现象甚为复杂,先进文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对于具体文化作品的评价,需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需持十分慎重的科学态度。
  二.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
  1.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而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统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实践中统一起来。这既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标题:关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860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