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7-03 10:13 热度:

   早在远古时代, 节日立足于原始崇拜, 成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几千万年的发展长河中, 它主要体现出了两大使命。一是作为一个特定组织的存续节奏。在固定的节奏点上, 让组织内的成员协调一致从事仪式化的流程, 以加强组织内部的向心力。二是面向组织成员个体, 给予特定主题发起个体性质的群体活动。每个民族和地区都会有自身独具地域特色的节日, 发源可分为传统习俗、纪念、宗教和国际运动四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对比法, 对中国传统节日当前的传承现状进行系统陈述, 进而更好地树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 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 文化或因融合而新生, 或因冲击而演变。而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渐渐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同时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需要得到良好的传承以及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1]

  1.1 缘起过程与文化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式形成于农耕时代, 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且涵盖了文史哲甚至天文等多领域的内容, 在几千年的沉淀与传承中, 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怀中。传统节日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际上传统节日的漫长形成历程, 也是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凝聚过程相辅相成的。因此, 它作为复兴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 也承担着加强民族凝聚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保障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2017年初,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提出了包括文化内涵、节日仪式等在内的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脉, 进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国家软实力与现代治理体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要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来看待。[2]

  1.2 蕴藏的民族精神

  在农耕时代, 古代人民根据天文现象, 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等自然规律创立了中华文化瑰宝, 即二十四节气。并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朗朗上口的四时规律, 把相邻节气相交的日子称为节日。因此, 中国传统节日在一定意义上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尊重, 以及其独具一格的生活审美情趣。[3]而传统节日作为一种农业社会文化土壤所孵化出来的产物, 也包含了丰富的包括“敬畏自然、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优秀品质在内的农耕文化元素。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气质一脉相承, 凝聚为现代社会文明中心照不宣的共识。

  但是随着农耕文明的淡化, 一些与现代生活内涵相去甚远的节日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年轻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加注重感情回应与精神需求的西方节日, 以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特点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 主要的节日有春节, 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春节等。虽然这些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但是其受重视程度却大不相同。一方面,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传统节日已经申遗, 并且拥有正式LOGO。另一方面, 龙抬头、社日节、寒食节、下元节、冬至等传统节日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甚至一部分人对这些节日毫不知情。关于传统节日受重视程度不同的原因, 值得探究。

  2.1 部分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保留的原因

  历经了千百年传承演变的中国传统节日, 呈现出存续与衰亡交并互见的局面。一些节日仍在传承发展, 诸如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它们依然在民间生活中存续, 且葆有勃勃生机。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时间最长、节庆气氛最浓、影响范围最广的盛大节日, 使得新闻媒体的春节报道也是时间跨度最长 (从春运启动到元宵节结束) , 地城跨度最广 (全国各地、世界各地) , 全景呈现出游子归乡、亲友团聚等场景。而端午节作为传承中华忠孝礼仪文化, 新闻媒体对其关注点偏向多元和灵活。2018年端午节期间, 央视新闻节目调动多地记者报道龙舟竞赛, 用实时景观镜头直播“端午文化地标”, 展现多彩的端午非遗习俗, 体现普通中国人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4]

  就目前得以存续的这些传统节日来说, 除了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活动、吉祥的主题和生活的气息之外, 还有鲜明的岁时季节特征。春节、端午、中秋均涵盖了一年四季, 从岁时的观念来看, 现存传统节日即使数量减少, 事象简约, 也并无重大的缺失。民俗的自然选择往往符合生活的逻辑, 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包容共生、生生不息的基本特征。

  2.2 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消失淡化的原因

  在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传入的冲击下, 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其中, 有一些节日气氛逐渐淡化, 并有走向消亡的危险, 诸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等。此外, 还有一些节日在当代已基本衰亡或早已湮灭, 诸如清明前一日因纪念介子推而禁火冷食的寒食节, 正月二十日以红线系煎饼放屋顶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等。就已衰亡的节日来说, 以神话、传说为依据, 以纪念、追怀为主题的天穿节、寒食节, 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中和节、上巳节, 以思亲悼亡为人伦关怀的寒衣节等, 因中心对象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 最终因功能需要的弱化而逐步退出民间生活。

  就已淡化的节日来说, 除了它们自身文化主题的因素, 也与其他季节性节日的影响相关。从除夕、春节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覆盖了春夏秋冬四季, 成为各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七夕节、重阳节作为秋季里的民俗节日, 紧挨中秋节前后, 而冬至又与冬季的压轴节日除夕相隔不远, 这样,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 也难免被挤占和忽视的命运。[5]此外, 一些西方节日诸如圣诞节、情人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市场的“抢占”, 也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部分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3 推动中国传统节日复兴与传承的措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文化自信, 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任何民族都要依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决定自己生存的命运, 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 重塑文化自信, 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3.1 国家政策驱动

  尽管节日本身的缘起和发展过程呈现的是从下到上的趋势, 但是要想促进节日的存续, 国家对节日仪式感的引领与驱动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 政府对于传统节日宣传与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强。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日, 又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2017年初,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对于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方法论层面的落实措施。[6]由此可以看出, 国家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推动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 而应落到实处, 使民众深刻感受到参与传统节日传承所带来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变化。

  3.2 加大宣传力度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 是一个由国家层面发起, 媒体部门落实的过程。而近年来, 新媒体作为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媒介新形态, 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其凭借技术优势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7]例如, 2018年央视春节融合节目《正月里来是新春》, 集中展示全国各地闹新春、世界各国贺新春的喜庆活动。央视新闻移动网通过手绘、海采、盘点、布偶相声等形式, 自采自制的“喜迎2018”系列原创微视频, 发布在微博平台之后, 阅读量均破150万, “幸福靠奋斗”话题阅读量达2100万。除夕当天推出智能影音互动H5《央视主播拜年啦》, 浏览量超3400万, 总计送出主播原声祝福超2142万余次;18小时不间断守岁大直播“此时此刻, 守岁”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次参与互动。[8]媒介的融合能够有效地扩展传播效果, 作为新型传媒人, 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 为传统节日的传播带来活力和创新。[9]

  3.3 促进文化创新

  在信息时代, “互联网+”技术承担着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公众生活的重要载体作用, 为文化创新构建了重要平台。新媒体除了为新闻报道提供多元化的平台之外, 还能完整、系统地介绍传统节日的来由、典故、风俗。通过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自媒体平台, 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和节日参与感。[10]同时, 新兴技术能够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使其与时尚新元素融合, 更能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 我们也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普适性、娱乐性, 在注重个人价值等理念的基础上, 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只有不断促进文化创新, 才能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 找到更好的承载容器, 散发出更加醇厚的节日味道。

  4 结语

  要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增加文化自信, 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复兴, 就必须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刻文化内涵, 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因此, 国家和社会都要不断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发展创新传承形式, 树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光华传统节日仪式的缺失与文化自信的重塑--兼谈春 节及圣诞节仪式[J]海外英语,2019 (08) :224-225.

  [2]陶沙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N].兰州日报, 2019-02-22 (005).

  [3]刘斌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一-以央视的传统节 日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 2018 (33) :19-21.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来源:《艺术科技》,作者:台雪纯

文章标题: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609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