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类论文发表正确认识传承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08 16:23 热度:

  【摘 要】 文章探讨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第一,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因而它并没有过时。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和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第二,我们在处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时,要克服两种倾向;第三,目前对于中华文化的宣传存在着误区,应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关键词】 政工类论文发表,传统文化,国学,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是习近平同志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重点。[1]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一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这些问题如果认识不清楚,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下面对传承传统文化几个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国学是否过时了

  有学者认为,国学产生于封建社会,对当代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许多人也认为国学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用处。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封建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也不都是落后的封建文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即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例如欧洲文艺复兴就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当中汲取养分,产生了新的文化创造力。西方的很多思潮也是从古典思想获得新的启发。在社会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陈腐落后的东西,保留其合理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有着合理的精神内核。

  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获得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这一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屠教授在获奖感言中提到她的灵感来自于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医药在抗击 SARS的过程中同样也显示出重要作用。不光对治疗人体疾病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对解决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也有许多良方。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 “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国学过时论是错误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闪耀着光芒的东西,对现代社会以及将来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它们并没有过时,而是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发掘、继承和弘扬,使之重现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一是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是批判的继承,这是第一个原则。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二是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待中国文化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步因素,应全方位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赋予其时代精神。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怎样对待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之间的关系

  1、对待这一问题的两种倾向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以儒学或者“新儒学”为指导,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国学”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现代化建设,是不合时宜的,而且这种观点是要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而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一种倾向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认为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大。列宁在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创造“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时就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

  2、对待这一问题的正确态度

  首先,在政治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是不能动摇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价值,首先在于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刻认知,就无以对今天的“中国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就无以寻找到今天文化建设的本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其次,我们现阶段坚持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比如,其中所蕴涵的实事求是精神、以人为本情怀、统筹兼顾方法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髓,以及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理念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样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经验智慧,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   因此,处理好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因为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三、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什么

  1、对于中华文化的宣传目前存在着误区

  我国文化产品软实力的薄弱,不只是因为“原创”的缺少,文化人才的缺少,更是因为深层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未能借文化产品展现我中华文化美的魅力,不能真正体现我中国文化特色与理想的核心价值。中央电视台与八家媒体在相关网站上,展开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联动调查,所得出的投票结果是“孔子、京剧、故宫、长城、春节、书法、中国针灸、瓷器、中国菜、中国功夫”列前十位,说明大众在传媒长期功利化、游戏化的操弄下,只把目光停留在中华文化表层的个别技艺、建筑、器物上。甚至一说中国文化,就是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似乎中华民族是只会吃喝,没有思想的民族。而没有把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这许多文化符号的背后,所隐藏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和民族心理展现出来。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长期无重点、无灵魂、无目标,是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识偏差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应作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中的核心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2]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习俗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色。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还要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扬弃一味陶醉于推广我民族浅层文化形象的肤浅做法,才可能向全球展示内涵深刻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 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深入了解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血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文化精神,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来把握中华文化及其当代特点。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舍身取义”、“忧道不忧贫”的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信仰等等,[3]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进行重点把握、大力宣传和弘扬。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应是传承和弘扬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陈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N].人民日报,2014.04.11(7).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3] 周熙明,陈宇飞.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45.

文章标题:政工类论文发表正确认识传承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2419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