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发表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缓冲空间环境探讨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8-22 09:41 热度:

  社会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核心期刊《广东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是由广东省社科院主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14X;国内统一刊号:CN 44-1067/C。邮发代号:46-134。

  摘要:伴随社会结构转型和婚姻家庭稳定性下降,流浪儿童数量将会急剧增加。然而,能够得到有效救助保护的只占流浪儿童总数的一小部分,流浪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治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而通过观察、剖析离家儿童成为流浪儿童后的行为与特殊的心理,分析什么样的环境能为流浪儿童重新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一个缓冲的平台。流浪儿童一般缺乏关爱、情绪压抑、性格孤僻、内心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匮乏。因此为流浪儿童提供的空间环境应以“爱”为核心,在城市整体环境设计中增加“爱”的环境设计理念。“爱”的环境的设置应关注以下三个原则:心理行为适应性、形式灵活性、社会生活互融性。“爱”的交流空间,能够使流浪儿童可以完全打开心扉,与其他正常儿童一样过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流浪儿童,缓冲空间,交流空间

  1引言

  流浪儿童是一个缺乏明确界定的概念。我国对流浪儿童的官方定义是“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古今中外都有。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全世界现有流浪儿童的总数大概有8,000万至1亿。其中,每年美国和俄国都分别达到了100万,意大利也有30万。据《亚洲的流浪儿童》报告,亚洲的流浪儿童大约有2,500~3,000万。这些流浪儿童由于过早地接触社会,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很多流浪儿童本身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在社会上为了求得生存,有的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有的受犯罪团伙教唆、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流浪儿童若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管理,他们极易蜕变为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犯罪群体,危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文献资料来看,虽然对流浪儿童的研究已有相当一部分,但大都是就流浪儿童的管理、制度控制、资金来源、权利保护、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但从建筑学和环境行为学的角度研究怎样使流浪儿童更好的重回社会怀抱很少。本研究试图从流浪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什么样的环境能为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提供帮助。

  2流浪儿童的行为与特殊的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一些资料分析得出,流浪儿童在性格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流浪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冲动性强、说谎话、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可能与他们长期在外,缺乏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监管以及长期受人歧视有关,自卑和消极是他们身上的共性。流浪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缺乏来自家庭、同伴和社会的认可,难以产生自我尊重等情感。

  张明锁发现,流浪儿童的基本需求已经从满足自己生存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层次上升到希望得到尊重,获得自由,有和大人或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社会地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正是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现在很多有关流浪儿童救助的工作者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他们认为流浪儿童一般从小就缺乏关爱,他们从内心世界十分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因此对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要以“爱”为核心。要尊重流浪儿童,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去理解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多给流浪儿童以激励、赞美、肯定和接纳,激发他们内在的向上动机,渐渐地使他们变得自信、敢于交流、勇于发言。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知识讲座、交往技能训练教给他们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使他们逐渐敢于和善于与人交往。通过心理教育,让儿童幼小的心灵得到阳光雨露般的滋润。

  3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

  童年的经历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停留在爱的健康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孩子在某一特定时期都是有逆反心理的,既然爱的健康教育是隶属于教育范畴,就避免不了“教育”这个让儿童听起来就逆反的词,更何况是流浪儿童。本文试图探讨通过一个环境,让流浪儿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慢慢的从心理上、行为上回归到正常儿童的行列,是主动的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回归主流社会,而不是被迫的加入到主流社会。这个缓冲空间环境设计要以下面的原则作为指导。

社会学论文发表

  (1)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要满足流浪儿童心理、行为的需求

  流浪儿童具有很多性格缺陷,如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流浪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多半是封闭起来的,我们要通过环境空间的语言去和流浪儿童对话,引导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创造他们喜爱的空间环境。流浪儿童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受伤害,他们的情感更加脆弱,有时候他们更需要一个独处,黯然自伤,自我情感调整的场所,这种场所需要小空间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流浪儿童可望交流,渴望得到人们的关爱,但他们又恐惧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差。所以需要设置便于群体活动的较宽敞空间,为他们提供互相接触交往的场地与设备,使流浪儿童的交往能力不知不觉地增进。流浪儿童很多患有多动症,为了避免其平时自己对自己造成危害,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最好多一些软性的设施。

  (2)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形式具有灵活性

  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应提供多样的形式,多样性的交流场所满足流浪儿童沟通、游戏的需求,才能吸引流浪儿童的注意,更好的鼓励他们积极回归主流社会。灵活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在空间的封闭程度上,可以体现在空间的尺度上,可以体现在空间布置的具体设施上。

  ①空间的封闭程度

  空间的封闭程度会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不同类型的人喜欢不同封闭程度的空间,间接反映人的不同情绪。所以在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设计不同封闭程度的空间,不仅能满足流浪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还能针对他们喜欢的空间间接判断他们的心理状况,并能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更好的为流浪儿童回归社会服务。

  ②空间的尺度

  空间环境为人所用,因而人体各部的尺寸、各类行为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寸、不同心理的空间感受,是决定环境大小的最基本的尺度。儿童有儿童的尺度,流浪儿童有流浪儿童的尺度,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尺度。在环境空间尺度设计时要考虑到流浪儿童的心理需求,有时候自我逃避,需要小尺度空间;有时候需要宣泄、奔跑、嬉戏,设计大尺度空间,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③空间具体设施的布置

  流浪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环境设计中,选择多样化的设施,激发他们好奇、好动、爱探索的天性。感官上提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多样情景,满足各种流浪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更好的促进人际交往,游戏中改善性格的缺陷。

  (3)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满足社会生活互动性

  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流浪儿童提供一个回归主流社会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能更好、更健康、更容易融入主流社会。所以这个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要满足社会生活互动性,让儿童在这个平台上学会与社会上的人们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在有关环境设计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允许群众“再创造”的环境更被人们喜爱,再创作过程中能发挥使用者和群体的创作智慧。这样的环境能使大家更和睦相处,更团结友爱,更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如果把这种被大家都喜爱的“再创造”环境设计应用到爱的缓冲空间环境设计当中,就能够把周围的居民主动都吸引到这个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成年人必然会跟流浪的儿童有所接触,他们对一些如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的再创造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到流浪儿童。交往行为是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人以后的社会交往。在这个爱的缓冲空间环境中,流浪儿童会渐渐的消除人际孤独、社交恐惧症等,学会分享、关爱、忍让等社会生活的技巧。利用这样的渠道,使流浪儿童具备正常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能更好的和人们沟通,更快的融入到主流社会。

  4结语:

  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问题也日益凸显。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就能做的,它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帮助,让流浪儿童早日回归社会的怀抱。

  参考文献:

  1.张美英.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石家庄,2003

  2.张路红.在游戏中成长——试论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设计.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3.梁婕.居住区中儿童户外游戏环境设计探讨.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28—34

文章标题:社会学论文发表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缓冲空间环境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84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