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初探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5:59 热度:

  摘要广州是广东省,乃至全国人口迁移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根据广东省五普数据,广州的流动人口为428.18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43%,显然,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影响着广州可持续发展进程。本文描述了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并分析其特征,初步探讨了广州人口迁移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广州;人口迁移流动;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人口跨地区性迁移流动是区域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广东流动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居全国首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广州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优势和包容开放的历史人文优势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使其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人口迁移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2广州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
  2.1概念与统计口径
  人口迁移流动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概念的定义与统计口径问题[1]。本文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流动人口资料》对流动人口的界定原则,认为,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跨市辖区和县(市)的移动人口;迁移人口为改变户籍所在地,并长期或永久地居住在迁入地的移动人口。
  2.2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
  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广东省的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达到2530.43万人,居全国首位。广州市流动人口为428.18万人,占广东省流动人口总量的16.92%。市内流动人口达96.89万人,占流动人口的22.63%;外来流动人口331.29万人,其中省内的流入人口达116.29万人,占流动人口的27.16%;省外流入人口达215万人,占流动人口的50.21%,为广州流动人口的主体。
  3广州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分析
  3.1流动人口规模和分布符合“就富、就近、就城”规律[2]
  在规模上,人口“就富”流动。根据博格(D.J.Burge)著名的人口迁移流动的“推—拉”模型,无论是人口的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对人口产生推力或拉力的作用,人口的迁移流动就是由区域推力与拉力不平衡所引起。对于广州市,其拉力为:高速发展的经济、良好的文化氛围、较高的工资收入、宽松的劳动力资源管理政策等;推力为:对农民工的歧视、高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房价等。400多万的流动人口,足以说明广州对流动人口的拉力远大于推力,吸引着人们向更为“富裕”的广州市流动。
  迁出地来源分布上,人口“就近”流动。据五普数据,流入广州的省外流动人口的迁出地的来源分布情况为:湖南省63.04万人,占省外流入人口的29.32%;四川省37.83万人,占17.59%;广西壮族自治区26.71万人,占12.43%;江西省23.50万人,占10.93%;湖北省19.32万人;河南省11.95万人。其中湖南、广西、江西都与广东省接壤,这三个省的经济都不太发达,而且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迁移流动的风险与成本相对于距离较远的其他地区要低,因此更易于在广州生存发展。
  在迁入分布状况上,人口“就城”流动。广州的流动人口的分布状况为:流入市区350.95万人,占81.96%;流入镇38.37万人;流入乡村38.86万人。可见,广州市的流动人口大多流入繁华的城区,流入镇和乡村的人口很少。根据托达罗(M.P.Todaro)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流动的理论[3],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预期的城乡实际收入差异。二是预期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大多数有流动倾向的人口认为流入城区就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更为优厚的待遇、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城区失业风险和工作压力都比村镇大,但是对于如此大的预期收入的增加值,他们还是更倾向于流入城区。
  3.2迁移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构成
  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人口达到247.98万人,占78.85%。由于青壮年的人口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更能吃苦耐劳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因此流动性较其他年龄段要强。
  性别构成上,以男性为主导。男性人数为179.68万人、女性为151.61万人,男女比例为1.185。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是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较男性低,很难符合发达地区用工单位的岗位要求。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广大农村女性特别是已婚妇女,在农村男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留守家中,操持家务或者从事农业劳动[4]。
  3.3受教育程度
  在广州的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最多,达187.03万人,占58.91%;其次为小学,占17.52%;高中程度占12.6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35%,与之相比,长三角则高达14.24%[4]。可见,广州的流动人口还是以低文化程度的小学和初中文化人口为主,具有较高学历的流动人口相对较少。
  3.4务工经商为迁移流动的主要动因
  根据《广州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在细分为九种人口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者220.6万人,占56.5%;工作调动8.2万人,占2.1%;分配录用5.7万人,占1.5%;学习培训31.7万人,占8.1%;拆迁搬家50.9万人,占13%;婚姻迁入13.2万人,占3.4%;随迁家属36.2万人,占9.3%;投亲靠友14.7万人,占3.8%;其他原因9.2万人,2.4%。可见,务工经商的迁移流动人口占一半以上,说明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广州的最主要动因。
  4.广州人口迁移流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5]。广州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6]。我们可以将整个复合系统进一步分解,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去描述,人口是影响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对于广州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广州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子,也成为了影响广州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4.1人口迁移流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迁移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产生了人口的集聚效应。人口的集聚效应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7],其主要体现在:首先,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9113亿元,呈指数式增长;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广州人均GDP已超8万元。可见,流动人口对广州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结构与人口迁移流动互为影响。广州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也就意味着第三产业为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迁移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大量的人口流入也会促使整个社会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得到高效的配置。
  4.2人口迁移流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加速人地关系的紧张。自1978年以来,由于经济活动和城镇建设对土地大量占用,广州的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逐年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从1978年的0.0386hm2减少到2005年的0.0137hm2,远低于国际规定的警戒线0.053hm2[8]。
  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环境污染方面,随着广州流动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并且产生了大量的废污水。广州是广东省的废水排放的第一大户,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排放的废污水总量占广东省的21.8%。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很高,从2001年的76.3%上升到2005年的83.9%,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导致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城市江段呈现较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征[8];大气污染方面,广州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位居全省首位,且排放量也逐年上升,这也是广州近年来灰霾天气天数只增不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文新,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J].人文地理,2004,l9(2):88-92.
  [2]顾朝林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的迁移的规律研究.地理学报[J],1999,54(3):204-212.
  [3]Todaro,Michael.AModelofLabor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edCountr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59(1):138-148.
  [4]胡萍,卢姗.长三角人口迁移特征及其空间差异[J].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
  [5]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6]孙大中.可持续发展——一个划时代的新概念[J].学术研究,1996,(1):14-17.
  [7]蔡林.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J].前沿论坛,2006,6:44-47.
  [8]吴荣生,管东生.珠江三角洲的入口时空变化及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12):1586-1590.

文章标题: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9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