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式民居的代表之社会学论文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2-27 09:32 热度:

  摘要:中国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改造、利用黄土的智慧结晶。
  关键词:中国窑洞论文,崖坡论文,院落,独立式窑洞,窑院,窑居
  前言
  窑洞民居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带特有的一种民居形态,也是我国原始穴居的成熟形态。它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改造、利用黄土的智慧结晶。中国窑洞民居主要是适应中国西北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窑洞民居的材料主要是黄土,是以黄土作为围护和支承体系的民居形式,是靠人工在黄土地带挖掘而成的居住空间。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居形式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窑洞的分类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1.靠崖式:是在山坡的沟崖地带挖一口崖,平着伸进去,前面有比较开阔的平川地,从侧面看这种地形很像靠背椅的形式,这叫靠崖式窑洞;(靠山式和沿沟式)。
  2.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形成一个下凹的大院子,再向这个院子四周挖窑洞,这叫下沉式窑洞,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的一个凹坑,向坑内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正因为如此,人们便形成了四句打油诗来形容这种窑洞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
  3.独立式:是在地上用砖砌成的一个窑洞式的房子,这叫独立式窑洞,是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实际上就是现代建筑中的覆土式建筑论文。
  窑院的使用
  窑院内窑洞的布局有“一”字型,“L”型,三合型等三种布局形式,窑院一般都找向阳背风的断崖建造,使主窑尽量朝南、朝东或朝东南。四合院及地坑院则不大受限制,它们总有两个朝向是好的,将朝向好的作为居住,其他窑院多做杂院使用。
  在单座窑院中,窑洞的使用有明确的划分。向阳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南为主窑,正中间的一孔是窑院中等级最高的窑。一座窑院或一组窑院都有满足生活需求的辅助窑洞,其中有些窑是一窑多用。厨窑在窑院中多位于东厢偏窑,水井多在东厢专门的小窑里,靠近厨房。
  在地坑院里,有一孔窑用来做出入口,相当于门厅。正对入口,一些讲究的人家常做一堵不高的影壁墙。在靠崖窑、沟壁窑的窑院入口,人们习惯做门楼。由于有坡道,入口形式十分丰富,有阶梯式的,有斜坡式的,也有一边阶梯一边斜坡的。坡道有半坡型、曲尺型和双折型几种。为使坡道面不滑,坡道上嵌有礓石(礓石是黄土中的碳酸钙结核)。
  窑居结构
  虽然各方窑洞形式有变化,但是窑洞自身的建筑结构却是一样的。从建筑材料上讲,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从地形位置上讲,有依山箍洞的、有平地建洞的、有利用古长城墙挖洞的。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的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当然,门窗结构式样上也有其它形式。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有些窑洞门面较为简单、粗糙,有些门窗精雕细刻得制作考究,但是总体框架结构大致是一样的。陕北有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在窑居结构和庭院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大体上陕北南部的延安、甘泉、延长、延川、安塞、吴旗、子长、子丹为一个区块;北部的榆林、绥德、米脂、清涧、子洲、横山、靖边、安边为另一个区块。各区块内,在窑居结构和庭院摆设上还是各有一定的特色。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在陕北,庭院结构和物品设计上,大多一户一家一个独院。院落里的石碾子、粮食架子、磨盘和牲畜圈以及老槐树,它们使整修院子里充满农家气息和反映出陕北农民生活的外延。窑洞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窑洞的建造
  窑洞的做法大小相差很大,规格不一。陕西长武一带的窑洞多为外窄内宽,外高内低的喇叭状。
  窑洞的立面造型主要由窑券决定。根据窑洞的不同剖面,窑券有抛物线形,有半圆形,有尖券形,还有方圆结合形。一般的窑洞高度为3—4米,有些窑高可达5—6米。窑洞的进深差异也很大,普通窑洞深在5—9米之间,有些地方黄土层的地质条件较好,洞深可挖到15—20米。
  开挖窑洞十分讲究,从开始挖到建成,大致要经选地、挖界沟、整窑脸、画窑券、挖窑、修窑、上窑间子、装修等过程。挖掘与晾干这种工序往往要重复二三次,直到窑洞尺寸接近预定规模。一孔高宽都在3米多,进深六七米的窑洞,从开工到建成要历时两年。窑洞建成后需要经常维修。黄土窑最怕水患和潮湿,修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水。挖地坑院时,先要开挖窑院。院坑也不是一次挖成的,先沿边开挖3米宽的深槽,直到6米深的预定地面。然后修整外侧要做窑脸的土壁,要把土壁晾干后才能挖窑。在这时间里,把院坑中剩下该挖的土挖完,形成院坑,便可开挖窑洞。窑院还要修出澄道,挖渗井和水井,进行窑顶的平整压实,造护墙等。
  窑洞挖好后先装修窑脸,洞内装修一般很简单。陕西、甘肃一带多在窑内抹一层掺了石灰的滑秸泥或刷一层白灰,再糊上一层纸,有些只在炕的四周贴上一圈纸,叫“炕围”,再贴上各种颜色的剪纸,叫“炕围花”。窑洞的多数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窑口的前脸称窑脸,窑口的门、窗及窗下土坯槛墙统称为窑间子,起封护窑洞的作用;窑洞深处称窑底,窑洞之上的黄土崖体称窑背,窑背后度不小于3米。
  窑洞前的窗下墙建起后,安装门窗抱框、门槛、中槛等,然后装上门和窗。门有单扇也有双扇,有石板门,有上部为透空的窗格式的门,门的上部有做成实板横批槛,也有做成棂格的横批,并与窗连成一体。门窗皆在洞窑的前部,呈半圆拱形,在上部半圆与下部右侧开窗,左侧为长方形的门。窗多以木条订成几何形窗棂,或以纸糊窗花,或镶玻璃。
  
  窑居的优缺点论文
  1.优点:由于窑洞土壁深厚,保温性能很好,夏季晒不透,冬季冻不透,隔音效果也很好,少干扰。这些特性都适合了黄土地区缺少燃料资源的特点。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低,地板比地上建筑的地板能承受更高的荷载。不必考虑风、冰雹、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袭。采暖或制冷比普通房屋要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费用。防火性能好,火灾向临近房屋蔓延的机会少;抗震性能强,还能防御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地上建筑所形成的“建筑森林”破坏了大自然的面貌,而地下建筑能保持自然的美景。
  2.缺点:由于黄土本身的特性,黄土窑内十分潮湿,窑内的木家具不能直接靠墙放置,时间一长,木板就要腐烂。窑内凉爽,适合存放粮食,但粮囤需要做十分复杂的防潮处理,并高高地架在木架上。遇到黄土地区的雨季,窑内潮湿通风极差,令人窒息。窑洞越深采光越差。最主要的缺点是窑洞占地大。
  窑洞的发展与未来
  窑洞建筑及窑居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有:
  1.窑洞建筑材料本身不需要消耗能源进行烧制加工;窑洞在使用过程中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不需要保温隔热。也就是说,黄土窑洞建筑以极少的能源就能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是其他建筑形式不能比拟的。
  2.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
  3.窑洞的外围护土体使其使用空间冬暖夏凉,利用最少的能源即可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一传统的优越性是值得未来农村建房学习的。
  4.在中国,由于耕地资源匮乏,对耕地的合理使用及保护显得极其重要,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在不宜耕种的陡坡上营建窑居村落,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一种发展途径。
  结语:
  中国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中国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窑洞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
  2009.06.25
  广州
  参考文献:
  [1]侯继尧.中国窑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09月
  [2]袁薇.陇东窑洞的特点及发展[J].铁道工程学报,2001,3:(1)
  [3]刘加平,何泉,杨柳,闫增峰.黄土高原新型窑居建筑[J].建筑与文化,2007,(06)
  [4]段铁虎,李延宏.窑洞绿色住宅小区设计——延安市东馨家园[J].建筑学报,2004,(10)
  [5]杨志威.浅议我国窑洞建筑的现状与未来[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0,(Z2)
  [6]李峥,裴雷.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窑洞建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1)

文章标题:穴居式民居的代表之社会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32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