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特色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28 16:49 热度:

  摘要:小城镇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特色消失的情况比较普遍。小城镇特色消失,造成“千镇一面”的情况,即形成了“特色危机”,致使小城镇无论在功能上、结构上,还是在建筑风格上单调雷同,地域自然环境特色,文化传统特色没有得到保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进步发展。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以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思想理念引导小城镇特色的设计研究入手,分析研究如何通过地域文化彰显小城镇特色,以此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的良好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特色;地域文化
  
  1、小城镇特色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镇)化时期,小城镇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到2000年底,全国建制镇19780个,集镇27552个。勿庸置疑,这对于我国加速城市(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应同时看到,我国小城镇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其建设质量令人担忧。小城镇规模偏小,环境恶化等情况非常普遍,较为突出的是小城镇出现“干篇一律”、“千镇一貌”的现象。对此,有关学者提出“不宜再增加小城镇的数量,而应把小城镇发展的注意力放在提高现有小城镇的质量上。这里小城镇的质量当然包括小城镇的特色。由此可见,小城镇特色问题在我国快速城市(镇)化时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2、地域文化与城镇特色的关系
  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决定着城镇性质和主导功能。抓住小城镇的本质特征,挖掘地区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筑鲜明的城镇特色,是小城镇规划特色体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下,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生活。随着网络与卫星技术的运用,各式各样的信息大量涌入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色逐渐趋于同化。一个小城镇的城镇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活”的部分。人的行为特点、习俗、气质、生产生活方式,必然表现在物质空间方面,它是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民族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它是一个城镇最具魅力的特色。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上的反映实际体现了城市居民的一些理念。小城镇的地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城市格局与建筑风格上,更多地应该反映在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活动需要而营建的公共空间环境上。
  
  3、地域文化特色的危机
  3.1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小城镇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
  地域文化是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条件长期互动发展而成的,经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原有的小城镇都是农业社会下自然经济的产物。这种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稳定的自发发展积淀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经济的模式逐渐被打破,小城镇中不断出现以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工业文明,这种现代经济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自然经济模式,高效、高速成为其典型的特征。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进而影响传统城镇的形态和格局,不仅改变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物质的形态,也改变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存在的基础。传统小城镇大多都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生产,这种规模及组织方式形成了特有的农业社会特征。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家庭、家族关系为主,以此自发形成了相应的建筑格局、城镇形态。然而工业文明的大生产完全与此相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结构远远突破了原有模式,生产、生活方式倾向“高效”、“开放”,而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正是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
  3.2外来文化的强势作用中断了原有地域文化的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城镇同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这种交流的同时是外来文化的侵入。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当人们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会滋生对更高需求的追求。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得到的需求满足层次是不一样的。在传统城镇中,人们依据传统的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相应地确定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并且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的层次,建立了特定阶段人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但随着生产力的极大解放、经济迅速增长,使得经济克服了发展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无疑会随之有很大的增长。伴随着现代文明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适应了这种需求的增长,因此,这种不同于地域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很快被城镇居民所接受,这是外来文化的强势作用。但应当看到,小城镇在外来文化侵入的同时,并没有同原有地域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发展。在某些方面上,有的地方外来文化甚至开始有逐渐取代地域传统文化的趋势。小城镇建设单纯的模仿外来建筑,不适合本地的“文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4通过地域文化彰显小城镇特色的方法
  4.1小城镇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此为起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小城镇也列入保护的范围。1986年国务院就有文件建议“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的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点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1993年10月,当时的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又指出,“在我国广大地区还保存着不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小镇、村寨、建筑群等历史地段,也有必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对于这类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小镇的保护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它们的保护可以参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种“历史文化意义”就是这些城镇无可比拟的特色。
  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程来看,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对象,从单一的文物保护发展到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保护,从物质实体范围发展到社会文化范畴。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持与延续(包括古城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及建筑风格),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于小城镇特色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物质性保护和非物质性保护相结合,物质性保护是基础,非物质性的地域文化是保护的本质。其次,物质性保护应具体而微,着重到细节保护。例如角直古镇的保护中,大到古镇格局——“以‘上’字形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引水成市”的保护,小到古桥、船鼻子的保护。第三,强调非物质性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色)的保护。我国许多小城镇因发展滞后于一般城市.历史上传承于农村,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如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这些都是小城镇特色形成的源泉。
  我国小城镇数目众多,应当看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小城镇可能没有这种鲜明的“历史文化意义”,但它们的形成、成长都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这种地域文化的保护已超出“历史文化保护”的范畴。因此,小城镇特色的保护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在确定特色保护的对象时,应该依据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的意义,而不只是“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就是说,一切能够形成城镇特色的地域文化表现要素都属于保护的范围。
  4.2遵循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公共空间规划原则
  在宏观层面上,对地域文化的定位要与城镇历史底蕴及城镇公共空间未来发展态势相互协调。借助地域文化内在力量促进城镇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镇品质。在中观层面上,对于地域文化认同要与城镇公共空间格局相互协调。通过建构合理的城镇公共空间格局来推动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民心。在微观层面上,地域文化氛围与城镇公共空间的基调相协调。协调好城镇公共空间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讲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合理的空间建造理念。使城镇居民在公共空间活动时能够体会到城镇的地域文化氛围。
  4.3多元化城镇公共空间的营造
  (1)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城镇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有助于形成互补的功能关系,它为在公共空间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能满足人们不同时段的活动,从而保证了城镇居民活动的多样性。在城镇公共空间上综合了商业、娱乐、餐饮、居住、教育、办公等功能,这样不但延续了既往的生活传统,而且满足了人们不同需求,使得城镇公共空间中各个时段都有人存在。有人存在的公共空间才是富有生机的城镇公共空间。
  (2)空间景观的多样性。良好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能够增加公共空间活动人们的数量,满足人们活动的心理要求,提升城镇公共空间整体形象。在营造空间景观多样性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城镇的自然景观资源,例如建筑、街道、树木与花卉、水体等。考虑各种景观要素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的景观特色与城镇居民的观景心理,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空间景观既符合城镇地域景观特征又能与城镇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环境。
  4.4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节日
  特色节日的营建更容易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城镇品质塑造城市形象。我国许多寒地城市都拥有自己的节日,如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抚顺、鞍山等的冰雪节,吉林的雾凇节、佳木斯的泼雪节、牡丹江的雪城文化节等。节日的文化活动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可以为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展现城镇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5.结语
  城镇特色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贯穿了从规划到设计的整个过程,而且还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因素,本文对城镇特色塑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特色的中观层面——地域文化对小城镇特色的影响,探索基于地域性的小城镇特色的创作思路。对小城镇特色中地域文化的影响作用,我们始终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它既是小城镇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小城镇特色逐渐丧失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进行创作,构筑小城镇特色的源泉。
  把握了小城镇的宏观特征,也就接触了小城镇的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态和新的技术水平下努力挖掘当地地域文化的精华,继承文化遗产,营造出本城镇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反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寻求城镇文化的延续很发展,使其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构建小城镇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任世英,邵爱云.试谈中国小城镇规划发展中的特色.城市规划,1999,(2):45~48
  [2]袁中金,王勇编著.小城镇发展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32
  [3]张钦南.特色取胜一建筑理论的探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9
  [4]李天富.小城镇规划中的保护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问题[J].今日民族,1999,(4)43_45[5]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马武定.“城市特色”问题再议.城市规划,1991,(4):57~59
  [7]何小娥,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02
  [8]金广君.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城市规划,1991,(6):14~17
  [9]侯正华.城市特色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D].清华大学,2003

文章标题: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特色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030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