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创新设计研究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11-23 09:28 热度: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公共艺术不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化,其也彰显着城市文化,是联系城市文化与市民之间的纽带。但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公共艺术缺乏特色、艺术品质不高、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文章通过对宁波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深入探究,梳理其问题所在,指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新发展指出行之有效的路径。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创新设计研究

  1、 宁波的城市文化

  宁波地处华东沿海地区,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便在此生根发芽。宁波属于典型的海港城市,便于海上贸易。至宋代,宁波的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宁波已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重要的核心城市。2021年宁波颁布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下称《纲要》),掀起了宁波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纲要》,宁波提出未来要着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并且全面推进数字化变革,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此时,作为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既要传承城市文脉,更要突显时代精神,这是宁波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原则,也是实现建设高品质城市环境的重要路径。

  2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多以写实风格为主,也存在一些形式感较强的抽象风格作品。例如,位于宁波院士公园内的《院士林雕塑》便是采用写实手法雕刻了89位院士等身像,是宁波市为了表彰和纪念宁波籍院士的功绩而修建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位于宁波中山广场中的《起帆远航》,则是以抽象的动态帆船造型符号象征开启远航之路。在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中,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多是体现地域文化或是历史场景的群组雕塑。例如,位于宁波最早的火车站“甬曹铁路宁波站”门前,立有表现形式为火车车厢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此外,目前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管理多是依照2006年8月发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2],该条例主要侧重于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但在当下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快速发展的繁荣期,该条例并不能完全的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2.2、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场所特征,缺乏在地性。例如,宁波老外滩有一些小型雕塑,虽然其以历史人物、地域特色为创作素材,但这些作品未能突显外滩这一特定场所的文化脉络。又如,宁波文化广场入口处有一座罗宾汉的写实雕塑,但是其并未体现出宁波的城市文化。这些现象均反映出宁波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缺乏对场所文化的宣扬(如图1)。

  其次,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缺乏环境思维,未能充分考虑环境氛围的营造。例如,位于宁波市开明街的《鼠疫纪念碑》,其立意是勿忘国耻,励志图强。但该作品周围的空间环境散乱不堪,甚至影响了这座公共艺术原本该有的文化纪念性。又如,位于宁波善园的壁画作品《灵桥记忆》,虽处在一座公园之中,但其表现形式过于沉重,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审美需求,使其缺少感染力,少人问津,同样也显示出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缺乏应有的环境关怀(如图2)。

  再有,宁波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语言相对单一拘谨。例如,宁波的一些老字号门店前的公共艺术作品,通常会采用仿铜雕塑来表现历史生活场景,设计手法缺乏变化。一些公共空间直接选择模仿国外的经典作品,缺少宁波的城市文化内涵(如图3)。

  3、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设计策略

  3.1、 公共艺术设计要突显在地性

  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呼应城市文脉,将场所精神注入设计中,强化在地性,这样更有利于突显特色。对于宁波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来说,设计师应首先了解矗立场地的空间特征与场所文化,凸显场所精神。与此同时,公共艺术的理念传达还应该掌握一个“度”,其艺术表现形式既不能脱离大众审美,产生距离感。也不能过于粗俗,缺少文化精神。此外,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与城市文脉相呼应,也需要考虑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凸显设计作品的在地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特色鲜明,符合大众审美,同时又能传播城市文化精神的优秀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3.2、 公共艺术设计手法需多元化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需要运用多元的设计手法,展现甚至是引领城市文化发展。例如,位于格鲁吉亚巴统的着名雕塑作品《Ali and Nino》,该作品运用了动态的机械技术,雕塑中的两人从靠近到融合再到分离,形象的展现出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其视觉效果颇为震撼,设计手法也颇有新意。此外,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公众发言的,为塑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民空间,设计手法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与交互性[3]。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使得城市公共艺术与人之间的交互形式更具有科技性。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公共艺术的表现力,还可以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性与体验感,便于创作者收集反馈数据,调整作品形式[4]。

  3.3、 完善城市公共艺术管理体制

  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目前宁波市公共艺术管理上有以下两点尚需完善:其一,就宁波现行的有关城市公共艺术管理条例来说,其侧重点在于管理城市雕塑,管理范围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并不能有效保障城市公共艺术的品质;其次,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后期维护权责不清晰,不利于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完善宁波城市公共艺术民众的参与制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这样既能增强民众参与度,也能有效监督公共艺术作品的品质;其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及设计问责制度,对已经建成但品质不高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进行设计问责。再有,对公共艺术作品的后期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完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后期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建成后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养护的责任归属机构,保障其完好整洁。

  此外,当下新媒体的普及某种程度上制造出了一些新的公共空间[5],充分利用网络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例如,可以利用短视频、手机App等数字媒介,拓宽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播途径,在网络公共空间宣传城市公共艺术,提高民众的感知度,以此来扩大影响、突出特色。

  4、 结语

  在“一带一路”国策的引领下,突出特色与品质成为宁波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城市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凸显城市特色与魅力,理应成为宁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眼点,这就需要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希望此次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厘清思路,明确创新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满足城市发展的综合需求。

  参考文献

  [1]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

  [2]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创新设计研究》来源:《工业设计》,作者:陈奕萱,韩馨,朱松伟

文章标题: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创新设计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4723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